- 难过的作文精选6篇二号文库
- 理论讲坛稿二号文库
- 教育部有关负责人就实施《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24-2024年)》答记者问二号文库
- 翟庄联校2024年安全总结二号文库
- 学校及周边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汇报二号文库
- 教育信息工作经验二号文库
- 对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认识和体会二号文库
- 2024小学教师职称评定自我鉴定二号文库
- 徐家堡创建汉中市平安校园工作总结新二号文库
- 优质课评比总结二号文库
- 教师岗位聘任书样本二号文库
- 组内教研总结二号文库
- 2024学院实验室年终工作总结二号文库
- 社区劳动保障工作站2024年工作总结二号文库
- 2024-2024年度永春八中学校工作总结二号文库
- 行进间运球课后反思二号文库
- 和谐发展教育观下的音乐教师何去何从(共五则)二号文库
- 班主任工作汇报材料[大全]二号文库
- 第五届空间手绘职业技能大赛总结二号文库
- 基层党建和创先争优活动总结(成稿)二号文库
- 务川自治县汇佳中学初中部2024二号文库
- 四年级上学期劳动与技术教学计划二号文库
- 2024年~2024年度青年教师培训工作总结二号文库
- 幼儿园小班下学期家长会发言稿(5篇)二号文库
- 2024年镜湖区招聘编外聘用教师笔试成绩二号文库
- 支教助教工作制度二号文库
- 工作总结贾大勇大全二号文库
- 新化二中期中成绩总结二号文库
- 2024学年第二学期大场镇小学体育组工作总结范文合集二号文库
- 大班重阳活动方案5篇二号文库
第一篇:新型城镇化工作情况汇报
****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汇报
****区人民政府(2024年9月24日)
根据会议安排,我简要汇报一下****区新型城镇化建设情况。
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我区紧紧围绕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新型特色空间拓展区的定位要求,坚持城镇化和工业化同步,政府投入和市场运作并重,完善功能和改善民生并举,发展商贸和提升形象齐抓,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城市空间提升拓展。坚持老城、东城、西城协调并进,每年投入100亿元以上、实施项目100个以上,重点实施一批基础性、功能性、民生性城市工程,形成了以淮海北路、宁连路、黄河路、长江路等为主体的八纵八横的内引外联路网格局,建成区面积扩大到34.5平方公里,城市化率达到46.5%。人居环境日趋优化。围绕放大“两河三岸”生态特色,寓爱心文化于建筑之中,先后建成东方母爱公园、爱心塔等历史人文景观,古黄河生态风光长廊基本建成,全区建成绿地面积1000万平方米,城市人均公共绿地达12.5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0.3%。镇村建设步伐加快。深入实施富民壮村强乡镇工程和镇村建设计划,着力构建以城带乡、城乡互动的发展新格局,镇村实力、形象显著改善。2024年底,全区有8个农村乡镇财政收入超8000万元;着力培育****、****等重点特色乡镇,业,带动赵集、韩桥、吴城、码头等乡镇发展;以三树、凌桥为中心,重点发展机械电子产业,带动袁集等乡镇发展;以渔沟为中心,重点发展有色金属和机械产业,带动吴集、丁集、西宋集等乡镇发展;以老张集、棉花为中心,重点发展汽摩配等产业,带动王兴等乡镇发展。每个工业园区规划用地3000亩,一期启动1000亩,容积率1.0以上,实行区级配套、乡镇服务的管理模式。目前,园区规划全部完成,正在实施招投标程序,近期开工建设。
三是注重发挥好公共服务的带动作用。我们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积极组织实施一批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民生工程,每年将新增财力的70%以上用于改善民生。一是改善民计民生。扎实推进区域供水工程,建成淮沭河水厂一期,水质达到106项新标准,并向城区和渔沟、丁集等9个乡镇供水。近三年累计投入近400亿元,新建了农贸市场、停车场、垃圾中转站等一大批民生实事工程。不断提升城乡保障水平,公共就业服务、城市住房保障、社会养老保险、城乡低保等综合保障体系形成,城乡居民实现应保尽保。设立 “爱心****慈善救助金”,为政府救助提供了重要补充。二是加强生态建设。深入推进国家生态区创建,注重景观设计,重点打造“两河三岸”生态长廊,着力营造城水相依、绿水环绕的城乡风貌。按照量力而行、逐步到位的原则,不断加大对环境基础设施的投入,****污水处理厂建成运行,徐梅污水处理厂正在规划设计。累计建成乡镇污水处理厂20座,铺设污水管网140
制订退出宅基地农民进城购房优惠政策,有序引导进城农民市民化。
下一步,我们将紧紧围绕淮安苏北重要中心城市新型特色空间拓展区的定位,进一步创新思路,攻坚克难,全力加快新型城镇化进程。一是进一步突出规划引领,启动中心城区空间发展概念研究及重点地块城市设计工作,完善“一城五片”城乡发展规划,发挥城市和渔沟、徐溜等重点中心镇辐射带动作用,形成更加合理的生产、生活、生态布局,构建科学合理的城镇布局和发展梯次。在此基础上,加快推进城镇道路、供水、污水处理、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二是进一步强化产业支撑,坚持产城融合,以高新区为龙头,大力推进5个新型工业园区建设,促进产业向城镇和工业园区集聚,积极培育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主导产业,使其成为支撑城镇发展的强大动力。三是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积极整合存量建设用地,扎实开展增减挂钩试点和土地整理工作,为城镇化和工业化提供用地空间。在做大做优政府融资平台的同时,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资源向城镇集聚。健全农村公共服务投入机制,在完善户籍改革的同时,加快与其相关的就业、就学、就医、社会保障等配套制度改革,逐步实现城乡公共服务一体化,切实让进城务工者在住房、子女上学等方面与城镇居民享受同等待遇。
第二篇:街道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汇报
**街道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汇报
今年以来,**街道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紧紧围绕“活力**、魅力山城”建设目标,坚持以人为本,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积极构建区域经济繁荣、生态环境优美、社区服务优良、居民幸福文明、社会平安和谐的宜商、宜居、靓丽、和谐新**。突出创新项目建设,区域经济持续发展,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坚实基础。坚持高标准引进项目的原则,科学谋划,准确定位,确定一批投资强度大、带动性强的重点项目加以推进。2024年,淄博博机福利水泥机械厂扩建项目和工业泵制造厂扩建项目竣工投产,新增销售收入8000万元、利税800万元,工业经济实现平稳运行。总投资7.2亿元的龙凤缘开发项目、李家窑老工矿区改造等6个重点服务业项目建设进展顺利。立足区位优势,2024年引进招商项目7个,引进资金1.26亿元,同比增长21.8%,招商引资工作实现新突破。引进本科以上高科技人才60多人,研究开发新产品4项,发明专利申请50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完成1.2亿元,科技创新工作扎实推进。突出改造提升,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实施工矿区改造提升工程。对美琉工矿区、山东建材厂、原**电机厂工矿区、柳杭·尚都一期二期等进行整体改造。实施老旧小区改造工程。对核桃园、税务街、凤凰园等老旧小区进行了升级改造,拆除小区内乱搭乱建,栽植各类苗木,扩大小区绿化面积,建设小游园,并为小区居民更换排污管网,安装暖气管道,对建筑面积11万平方米的税务街小区居民楼外墙保温改造工程。实施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健全环境综合整治长效机制,建立起了保洁、绿化、执法检查三支队伍,全力做好卫生保洁工作。突出落实民生保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坚强支撑。以街道便民服务中心为平台,进一步完善社区工作制度,规范工作流程,深入开展预约、上门现场咨询等服务,为居民提供了优质、高效、便捷的服务,促进了社区工作的规范化,社区服务功能不断完善。扎实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工作实现应保尽保,动态化管理,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认真做好卫生应急及疾病预防控制工作,为社区居民免费健康查体,建立健康档案。扎实做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计划生育整体服务水平不断提高。全面加强文化阵地、文化队伍、文化活动内容和方式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和服务网络日趋完善。突出固本强基维稳工作,为新型城镇化建设提供重要前提。全面启动了社区事务“网格化”管理工作模式,将辖区划分为15个二级“网格”,76个三级“网格”,建立了调委会16个,居民调解小组532个,楼宇调解员2150个,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三级网格化管理服务网络,以“网格化”的方式整合社区资源,强化综合管理。开展“查民情、听民意、解难题、促和谐”大走访活动和“万人下基层”面对面排查化解矛盾纠纷活动,坚持矛盾纠纷“日排查、周分析、月化解”制度,完善了干部下访、领导公开接访、三级联点工作机制。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加大对安全隐患排查力度。扎实开展防火、防汛等工作,确保了安全形势的持续稳定。
第三篇: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镇、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的核心在于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实现共同富裕。
加快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发展的现实意义:
一、新型城镇化道路是我国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我国的基本国情和时代背景是新型城镇化道路的出发点。应结合我国实际,借鉴他国城镇化的成功经验,以新的发展理念和合理的价值导向规划我国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第一,我国应走科学发展的城镇化之路,这不仅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也能为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第二,我国是人口大国,只能走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第三,现代国际竞争要求我国必须“又好又快”地完成城镇化,以更好地适应时代要求。第四,我国的国家性质不允许国家的城镇化以牺牲农业和农村为代价,形成了大量的贫困人口,造成严重的两极分化。所以,城乡一体发展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是我们的必然选择。
二、我国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现实可能性
中国特色城镇化战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导中国的城镇化和现代化之路的基本思想。在经济全球化和一体化的今天,新型城镇化道路具有现实可行性。
发展到今天的中国具备相当的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物质基础。我国科技发展的水平、教育扩大的规模以及城镇建设和管理方面的经验,也都达到了相当的水平。只要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加大科技投入和技术改造,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力度,走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经济增长之路,实现城镇社会的文明进步、人与城镇的和谐发展以及城乡统筹发展,都是完全有可能的。
主要举措:
一是着力打造特色城镇集群。我们必须牢固树立中心城镇意识,大力实施中心城镇带动战略,自然地理环境、资源禀赋和城镇发展条件,切实抓好县城、小城镇建设,组成较为完善的镇域城镇体系。要加大区域中心城镇建设力度,坚持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城镇化促进工业化的互动战略,按照“规划先行、适度超前”的思路,突出优势,彰显特色,充分发挥区域优势,进一步提升城镇承载力和辐射力,同时推动一体化深入发展。要进一步加快县城与小城镇建设,推进城乡统筹和一体化发展,根据发展基础和环境容量通过扩容提质,提升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围绕重要交通干道和产业园区,进一步优化城镇体系结构,切实打造吸纳农村人口就近转移的重要载体。要加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投入。
二是扎实开展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的关键和切入点,要努力将其打造成为统筹我镇城乡发展战略的节点和平台,推动农村人口向集镇和新型社区、示范村集中。要按照“规划引领,群众自愿、就业为本”的原则,通过科学规划、集聚发展,逐步建成布局合理、设施完善、环境优美的新型农村社区。要积极引导条件成熟的集镇适时启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并积极探索企业带动、城郊改造、小城镇依托等多种建设模式。
三是不断提升产业支撑能力。产业支撑是新型城镇化的重要基础和保障,要按照“大体系构筑、大城镇带动、大园区承载、新农村示范”为战略,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要坚持产城互动,把促进产业集聚发展与加快城镇化进程紧密结合起来,加快建立布局合理、各具特色、节能环保、竞争力强的产业体系,实现产城融合发展。
四是研究制定统筹发展政策机制。在户籍管理、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土地管理等方面进行充分探索,不断推进城乡发展规划、城乡产业布局、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城乡公共服务、城乡劳动就业和城乡社会管理的一体化工作。要研究制订土地供给、税收、人才引进、生产用电同城同价等方面的具体政策,鼓励、引导企业入驻产业集聚区。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步伐,实行城乡统一的户口管理制度,鼓励农民进城落户,不断放宽科技人才的户口迁移条件。要创新土地使用机制,研究制定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政策,用足用好土地增减挂钩政策,积极探索增减挂钩的多种形式,腾出更多的用地指标,用于产业发展和城镇化建设。
第四篇: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应该以人为本
城镇化是现代化最基本的战略支撑所在,是最强的内需潜力所在,也是当前最大的红利所在。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中国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推动工业化与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作为2024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九项重点工作之一,城镇化已经被视为未来推动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抓手之一。只有积极稳妥地推进新型城镇化,才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筑牢基础。当前,许多城市在创建“幸福城市”。幸福城市必定是以人为本的城市。城镇化实质上就是让更多居民享受幸福生活的过程,不仅市民更幸福,而且农村转移人口也能获得同样的幸福感受。
在漫长的人类历史上,近二三百年的工业化是人类生存方式发生最大变迁的时期。工业发展促使成百上千座城镇崛起,城镇发展又对工业和人口进一步集聚形成巨大吸引力。可以说,工业化是人类生存方式的一次伟大革命,城镇化同其如影随形。工业化创造了城镇化的物质基础,城镇化提高了产业的竞争力,工业化与城镇化共同推动人类发展进入最辉煌的时代,所创造的财富超过以往数千年的总和。我国的工业化和城镇化也是相辅相成、相互推动的。工业化和城镇化彻底改变着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生存方式,推动着我国现代化进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根本途径。背离以人为本原则导致城镇化的异化
城镇化起源于人的自然聚集,出发点、立足点和落脚点都应当以人为本。由于传统城镇化以物为本,片面强调规模扩张而忽视产业发展,强调密度而忽视承载吸收能力,强调速度而忽视消化转换能力,强调大、新、洋而忽视空间生态优化,因此导致了“城市病”、城市新居民“水土不服”等诸多弊端。而新型城镇化则新在以人为本,其核心是人的城镇化,本质是由偏重城市物质形态的扩张提升向满足人的需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转变,由偏重数量规模增加向更加注重质量内涵提升转变,由偏重经济发展向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转变,由偏重城市发展向更加注重城乡一体化发展转变。我们应准确把握新型城镇化的战略意图与深刻内涵,加速由传统物本城镇化向新型人本城镇化的理性回归。
在工业化进程中推进城镇化是人类的一个伟大创造,但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人类也可能偏离以人为本的方向而走上歧途,产生异化现象。产城发展变得结构失衡。产业和城镇盲目发展,可能破坏工业化同城镇化的协同关系:或者城镇没有产业支撑,居民难以就业,成为“穷城”、“睡城”、“空城”;或者进驻企业没有高质量城镇化基础的支撑而难有长期竞争力,留不住人才,产业发展无力攀登技术制高点;或者城镇的包容性差,外来人口长期无法融入,利益矛盾突出。这样的产业和城镇发展均处于低水平,往往导致严重的结构性问题。
实现集聚变得很不便利。人口向城镇集聚原本是为了更加便于生产和生活,提高生产效率和生活质量。但是,无序的人口集聚和城镇规划、建设、管理问题使得生产和生活越来越不便利。生活成本提高过快,生产服务和生活服务供应不足,城镇内部以及城镇之间人流物流不畅。规避风险变得危情四伏。“城”原本是防范灾难和风险的地方,但如果城镇建设和管理不善,城镇生活就缺乏安全保障,反而成为高风险地区。例如,犯罪、车祸、火灾、环境污染、疾病传染、安全事故以及饮食不卫生、群体性事件等会使居民缺乏安全感。
吸纳人口变得阻碍融合。城镇化是一个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过程,城镇具有吸纳人口的吸引力和包容性。但也可能由于物质和制度上的缺陷,城镇化反而阻碍社会一体化,导致人口社会性分裂和城乡差距扩大。创造财富变得失去幸福。工业化和城镇化是人类创造财富的伟大创举,但低质量的城镇生活可能使人抑郁、焦虑甚至愤懑,并没有让居民感觉更加幸福。增进人的幸福是新型城镇化的精髓
城镇应成为劳动生产率更高、生活条件更好、社会更和谐、文化更丰富、环境更适宜、安全更有保障的居民聚居地,而且能够以其强大的实力带动城乡发展一体化。而要真正实现城镇化的这一性质,就必须走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城镇居民基本活动状态是劳作、休闲、居住和通行,城镇化必须给居民提供更适宜的创业就业条件、休闲文化场所、居住条件环境和人车交通便利。为此,需要进行科学的城市规划和建设。同时,还应构建特殊时期的应急机制和管理体系。城镇化应为满足居民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物质、精神和空间需求提供完备的条件。哪些由居民家庭自己解决,哪些由企业或非营利机构解决,哪些由政府和社会组织建立的公共服务系统解决,在城镇化过程中应有系统的规划安排、制度保障和政策支持。
都知道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中提到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科学发展观也强调“以人为本”。党的性质和宗旨都决定了凡事都要以人们的利益为出发点,所以,我们的城镇化,不仅仅是物的城镇化,更重要的是人的城镇化,也就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人为本的中国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并特别强调要防止城市病,不能一边是高楼林立,一边是棚户连片。解决城市内部的二元结构,也是降低城镇化的门槛。强调未来中国经济要保持经济持续增长,防范通货膨胀,控制潜在风险,同时不断改善民生。
目前,如何防止新型城镇化建设重复造城运动,是至关重要的。毕竟,只有大规模的投资才能拉动经济增长,实现政绩的量化,而产业转型不仅短期内无望实现,将农民转换为市民身份也需要大量的民生投入,这对地方政府而言很难实现,毕竟现在承担了太多的债务,也有实现经济增长的任务。
新型城镇化里面,有一个重要内容就是以人为本、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因为我们以前的城镇化中,存在着一种“见物不见人”的现象。比如说,征地盖成大房子、修宽阔的马路,但是失地的农民有些问题没能解决好,政府占用了这些农民的地,却没能给人家相应的补偿。还有在以往城镇化中还存在着过分追求数量的现象。所谓的“追求数量”就是进城的人数越来越多,但是这些进城的人到了城市之后,没有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居民待遇,例如他们的就业问题、住房问题、孩子教育问题、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问题都没有很好地解决好。这样就会出现一些问题,比如失地农民的上访事件、流动人口犯罪问题等等。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我们的城镇化,不仅仅是物的城镇化,更多的是人的城镇化,也就是“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主要是解决三个方面问题:第一是住房,第二是就业,第三是社会保障。比如说,占用了农民的宅基地和承包地,那么就要补偿到位。所谓的补偿到位,就是说农民的生活水平通过城镇化要有所改善,而不是土地房子被征收后,变成“三无农民”,即无住房、无就业、无保障。用得到的补偿款买不起新的房子,没有土地就没有生活来源、没有保障。就是说土地的补偿制度要以人为本,要合理,要科学,然后在操作中环节落实要到位。虽然农村的土地是集体的土地,但农民有承包权,农民失去土地之后,要能够从土地的补偿中取得比较好的效益现在有些城市在保障性住房建设中开始把进城农民工的住房问题纳入进去,还有些单位为他们提供就业培训,还有些地方在给失地农民的实物补偿中分配给他们一些商业建筑面积,解决他们失地后的就业问题,增加农民的售收入等等。总之,就是要通过多种方式解决失地农民的就业、住房和生活等问题,让他们共享城镇化的成果,这样在城镇化过程中才能更好的体现以人为本..
第五篇: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
——论新型城镇化的必要性
农机121班 何炳桥 1201140134
摘要:为什么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是当下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这一判断是就其现实意义而言的,而且是十分必要的。从长远看,新型城镇化的意义非常广泛,概括来说,它是完成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途径。关键字:新型城镇化、必要性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的不断扩大,城镇化的步伐不断加快。在不断摸索和创新城镇化建设道路的过程中,我们逐步改变原先粗放型的发展道路,结合科学发展观进一步强调城镇化内在质量的提升,走出了一条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道路。
新型城镇化就是指以人为本,以新型工业化为动力,以统筹兼顾为原则,推动城镇现代化、集群化、生态化,推动农村城镇化,全面提升城镇化质量和水平,走科学发展、集约高效、功能完善、环境友好、社会和谐、个性鲜明、城乡一体、中心城区与建制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建设路子。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1]。新型城镇化突出的是“新”:即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2]。
为什么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新型城镇化是当下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所在,这一判断是就其现实意义而言的,而且是十分必要的。
从长远看,新型城镇化的意义非常广泛,概括来说,它是完成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途径。
自16世纪起,人类社会进入了一个转型期,主要是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专制社会向民主社会转型。在这一历史进程中,一部分西方国家率先完成了转型,而且带动了其他国家的转型。中国就是其中之一。中国的转型,是19世纪后半期到21世纪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不仅因为中国人口最多,更重要的是,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进入文明时代以后社会
形态几乎始终未变的大国,而且中国是在西方列强的压迫下被动卷入现代化进程的,不仅内生动力不足,还时时出现抗拒的力量,所以中国的社会转型是最艰难和最复杂的。更特殊的是,中国没有为西方国家所裹挟而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而在起源于西方内部的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下,在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帮助下,走上了社会主义的转型之路。经过最近60多年的探索,中国不仅没有照搬西方那一套,也摆脱了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走上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
当然,尽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大方向是明确的,但许多重大问题还有待在社会转型的实践中逐步解决。从中国的现实情况看,新型城镇化就将是这样一个历史过程。就此而言,新型城镇化应当是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阶段。新型城镇化就是要打破中国原有的金字塔结构,从资源向权力中心集中的结构向资源均衡分布的结构转型。自秦汉以来,中国的国家结构就是中央集权体制,尤其是资源,始终是附
着于权力的。但新型城镇化将使权力和资源之间的关系形成新的规范,这是中国社会转型的一个核心和关键内容。
社会结构完成转型之后,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将是什么样,也将取决于未来中国人的智慧。新型城镇化不仅要打破资源随着权力集中的结构,而且伴随市场经济和工业化的深入推进,作为独立市场主体和消费主体的个人之间的平等关系,必将取代人们对权力和对物质资源的依赖关系,社会组织也将随之得到极大发展,从而形成国家和社会之间新的平衡。
观念结构完成转型后,社会思想关系将是什么样,也需要探索。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然表现为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传统文化将以崭新的内容和形式呈现在未来中国人的精神生活中。新型城镇化将携带工业文明和现代信息技术,去“化”掉中国传统文化最深厚的根基即传统农业文明,在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的基础上,完成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
无疑,十几亿人口的城镇化,将是人类历史上最波澜壮阔的史诗,在这伟大的历史进程中,必将涌现出如群星般璀璨的伟大思想家、文学家、教育家、科学家,他们将均匀分布在广大城乡,从而为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和完成后的中国人提供精神动力和精神食粮,并塑造未来中国文化的崭新特质和巨大魅力。
由此观之,新型城镇化的规划需要从中国社会转型的战略高度去制定和实施。
那如何实现新型城镇化?要做到新型城镇化就必须做到以下几
个方面。
一、以科学发展为统领,统筹安排。
新型城镇化的本质是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城镇化建设。想要取得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胜利,需要首先遵守以下几个原则:坚持规划先行原则。在充分发挥规划的战略性、前瞻性和导向性作用的基础上,以科学的规划设计指导新型城镇化。把规划作为推进城乡建设的“第一道工序”,高起点、高标准、高水平设计,既站位全局、围绕全局、融入全局、服务全局,又立足本地,总结谋划,规划布置。远期、中期规划要充分论证,科学准确,努力做到不留败笔、不留遗憾、经得起历史的检验和人民的评论;近期规划要切实可行,重点做好三年特别是当年发展规划设计。
坚持城乡统筹原则。以城乡统筹规划为先导,以城乡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作为一个整体来谋划,综合研究,统一规划基本农田保护区、居民生活区、工业园区、商贸区、休闲区、生态涵养区等;通过体制改革和政策调整,加速推进城乡融合、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改变长期形成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让农民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样的国民待遇。坚持因地制宜原则。立足实际,充分考虑中心城区、乡镇、村庄发展水平、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等因素,明确优先、重点开发区域,划定限制、禁止开发区域,采取不同的建设类型和建筑档次,凸现特色,合理确定建设规模和进度,做到量力而行、分步实施、协调推进、有序适度开发,兼顾当前利益与
长远发展,做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生态效益并重。
二、充分利用资源、克服发展短板。
充分利用政策杠杆作用,从制度层面引导“两化”的推进。结合宏观经济走势和政策走向,进一步深化公共服务、户籍制度、产权制度等改革。从招商引资入手,加大对工业的引进聚集作用;从退城入园入手,形成工业的规模成本效应;从定位功能分区入手,吸附周边人口资源,突出区域特色,从而形成新型城市化社区。改善市场环境、政务环境等,对周边产业产生集聚力和辐射力,加快形成工业体系,为城镇化提供支撑。
在“两化”的演进中,我们要立足现有优势,进一步加快城镇建设步伐,反促工业化的聚集、落地和发展;从推进城镇化层面来说,在当前宏观经济整体较为不利的形势下,要进一步加长城市建设短板,在不能满足全面开花的条件下,也要坚持用适度超前理念统筹规划
参考文献:
[1]《十八大政府工作报告》
[2]彭红碧,杨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科学内涵》[J].经济研究,2024(4)
[3]谢文蕙,邓卫.城市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24
[4]戴均,良燕.中国城镇化必须走集约型发展之路〔J〕.城市发展研究,2024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