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万书网,千万量级范文库任你选!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二号文库

电影赏析观后感

说明:文章内容所见即所得,本站下载的DOCX文档与页面上展示的相同。如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客服QQ:4084380 发送本文地址给客服即可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本文地址:https://www.wanshu.net/fanwen/a2/184157.html

第一篇:电影赏析观后感

观看《麻辣教师》有感

于2024年5月15日星期三晚,在综合楼B-205教育电影赏析课堂上,许老师给我们观看《麻辣教师》影片。

该影片主要讲述三流大学毕业的鬼冢英吉拥有一个教师梦,因为他的特别社会经历而被私立圣林高中破格录取为老师。在学校里,鬼冢英吉不受老师和学生的欢迎,而且训导主任每天都在监督希望找到他的错误辞退他。面对这样的局面,鬼冢英吉一一化解,逐渐取到同事和学生的认可,并且带领着他们为学校迎来新的局面。

在理事长录取鬼冢英吉的前提是:随时把辞呈带在身上,犯错误就直接递上去。在这条件下,鬼冢英吉为了实现他的教师梦坚定地答应理事长,特别是分配他去带学校最大问题的班级 ;二年级4班。在面对水树奈奈子的脱衣抱着他让同伙拍照威胁时,他巧妙的利用飞车党的关系,把那两个学生收服,避过一次辞呈。在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到鬼冢英吉遇事时沉着镇定,并且利用他的社会关系,化解遇到的困难。如果是一般的老师,可能会向学生妥协,如学生们所愿地离开这学校,但是鬼冢英吉却如此巧妙的解决这次的威胁,让我深感震撼的。还有当奈奈子再一次请求去他家时,鬼冢英吉毫不犹豫的把她带回家。特别是奈奈子向他倾诉,因为家里的房子变大而感不到家的温暖时,鬼冢英吉直接扛上大铁锤去砸奈奈子房间与父母房间之隔的墙,把墙打通也将他们的心房打开。由这件小事可以看出鬼冢英吉的处事方式是急切的。他一心一意地为学生着想,希望通过他的帮助能重新感到家庭的温暖。在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到日本人在遇到问题立即想办法解决,快刀砍乱麻,这是我们中国人最需要学习的地方。作为中国人,我们可以深刻的感到我们所在的社会遇到问题是想着办法绕过去,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就如汶川地震后,中国人的做法就上救灾和重建,而没有从预防方面着手。在汶川后的雅安地震又把重建的房屋震塌。试想如果我们到日本岛去居住时,我们是否还有房屋居住,我想我们可以预见我们是准备住帐篷或者如蒙古包样的。

在鬼冢英吉得到三个学生的的信任时,班长菊地却利用他的电脑技术合成鬼冢英吉的裸照贴在校园里,想以此迫使鬼冢英吉自动离开学校。菊地原以为鬼冢英吉会因为学校的压力而请他重返学校,或直接妥协递辞呈书。但鬼冢英吉却没有按照菊地预想的那么做,而是用自己的人生经历来说服菊地,把菊地说动容了。特别是那句: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正式演出。在菊地骄傲的质问在鬼冢英吉可以教到他什么,鬼冢英吉从侧面回答他总有菊地不能做的事。特别是在遇到混混时,鬼冢英吉却没有帮助他。由此菊地感到真的有些事自己是不能解决的,想通后自己后回到学校上课。

在上面的事件,如果作为其他的老师,就如影片中的冬月老师,会毫不犹豫的帮菊地,但是鬼冢英吉却没帮助他,因此菊地尝到失败的滋味。作为一名教师,很多人不敢做出这么大胆的决定的。但是鬼冢英吉却做了,这也是他让菊地佩服和心甘情愿的回到学校去上课的原因,菊地看清自己后退出那无聊的团体。我特别佩服鬼冢英吉能够想到这样的处理方法,试想如果是自己遇到这样的事完全不会想到这样子的处理方法,并且会处于以被动的局面。

在影片的后面还发生了很多的事情,特别是鬼冢英吉因为帮助胆小的阿东而得罪香雅泽,引起一系列的问题。但学校有难时,被辞退的鬼冢英吉挺身而出,带领老师学生们反抗争取学校的主权。

在这影片中,我们可明确的看到鬼冢英吉作为一名教师,他的想法很大胆很新颖,与我们常规的做法是大相庭径的。但是他又是富有责任感和敢作敢当的人,极富有人格魅力,慢慢的感化了他周边的人和事。虽然鬼冢英吉的读书不怎么样,但是他的社会阅历丰富,会做人,在别人辱骂时可以微笑的对待,在不友好的环境中懂得化敌为友。因此,我们在学会学习的同时,还要学会做事、做人,这可是大学问。

在这影片中,受益匪浅的是:人生没有彩排,每一天都是正式演出。在此之前,我总是喜欢把事情留给明天做,在做的不好时总是找借口下次做好就可以了。但是,我们如果什么都留给明天,那我们明天该有的事有该如何处理呢?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因此我们要好好的把握好我们人生的每分每秒,让我们的人生充满意义,而不是苍白的。

第二篇:《活着》电影赏析观后感

学院:体育系 专业:社会体育专业班级: 11-1 姓名:王丹 学号:541114010118 《活着》观后感

《活着》观后感

“人活着,就比什么都强,我们都是从死人堆里爬出来的,你可不能去寻死啊!”福贵站在门外,拉着一脸落魄失魂的春生说出这句话。重看《活着》,多了份郑重的苍老,增添了许多沉重的思考。《活着》无疑是张艺谋最好的一部作品,这其中大部分功劳有人认为要归功于余华,但其实电影和小说有许多的不同,尤其是结局,电影最后是一家团圆,而小说最后却只留了福贵一个人活了下来,其他所有人都死光了。小说更残酷,而电影在这一点略显的给予了人些许的希望。

《活着》这部电影,给了我们一个了解历史的机会,大炼钢,大跃进,大批判,文革,历史是个死物,它不会说话,但你只要睁开眼睛,就可以看得到,自然也就能从中得到更多的思考。往往也只有历史,才是最具有力量的,因为它真实的,你就算闭上眼睛,也逃不脱这个存在。用我党的话说,时代在进步,经济在飞跃,人民生活水平在飞涨,国家力量在几何级暴涨,可我们却再也看不到这样的电影,因为我们已经在繁华的物质生活中忘却了自己的尊严。王小波说,“中国历史几千年,没有几个人有过自己的个人尊严。。中华礼仪之邦,一切尊严,都从整体和人与人的关系上定义,一个人不在单位,不在家里,不代表国家,不代表民族,单独存在时,居然不算一个人就只算是一块肉”。《活着》里的福贵又何尝不是这样的肉,他放弃所有的尊严,低三下四,低声下气,一而再,再而三的苟喘偷生,福贵分不清自己的行为到底是在做什么,什么是革命,什么是走资派,什么是尊严,他都不知道,这个人,就只求生存。在中国,每个人都在喊着过幸福生活,但却有大部分的人都只是在努力着如何生存,和残酷的现实做激烈的斗争,没有尊严的事情做的太多,也渐渐麻木,以至于后来他自己也想不起来初衷却只是想过个安稳日子。“我跟着你,只是想过着安稳日子”家珍一直在电影里重复着这句话,有家,有人,比什么都好,命运的重重磨难并没有让这个家破灭,福贵的家犹如风雨中飘零的浮萍,摇摇欲坠,始终不倒,面对着残酷的现实,福贵与家珍唯默默承受这些无法言喻的痛苦,撕破脸前的自尊,然后再继续生活,这是中国人最可笑也最谆朴的道德品质。一直以为,我们的眼里只看得到自己和身边的人,再远一些,就已经看不清楚了,连自己都在找寻尊严,更何德何能把别人当人来看呢?都是身体,一具东西罢了。。

如果我们认为张艺谋人生观是宿命的,完全是负面和消极的,那是不公平的。《活着》中还是有很多积极的成分的。这我们可以从小说和电影的比较中看出。余华让福贵的家人全数死去,似乎让人感到生活过于残酷。张艺谋让家珍,万二喜和馒头都活下来,意义十分重大。中国人讲究家庭和亲情,所以电影中福贵不断的说老婆和孩子比什么都好。让他们三人都活下来,家庭得到了保留,亲情可以延续。而馒头活下来,意义犹为重大。馒头代表了年轻一代,代表了未来。馒头活着象征着生活还会继续下去。尽管福贵一家遭受了如此多的苦难和不幸,张艺谋还是在影片结尾表达了他对生活的希望,福贵告诉馒头“日子会越来越好。”

比起小说,电影来,更为让人心痛的是,那些屏幕上,文字里的只是六十年前的历史,不复而返,而现实中,我们生活的年代,依然每时每刻都在上演着这样一幕幕类似富贵放弃尊严,只求生存的惨剧,经济在飞跃,精神在退步,人与人之间更为冷漠,千丝万缕根根离不开金钱利益,屁民依然是屁民,混蛋依然还是那个混蛋,所有的尊严都在国家,民族身上无穷的放大,而另一方面,人民的自尊却在渐渐的磨灭,唯一增加的只有那无力的怜悯以及无望的愤怒,《活着》纪录了历史的真相,屏幕上的中国让现时的我们每个人都会陷入到沉重的思考当中,福贵坎坷的一生历历在目,无论小说或是电影,都在重述着一个沉重的话题,那就是:生命中其实是没有幸福或者不幸的,生命只是活着,静静地活着,就只是一件物体那样的活着。

我总认为人世间最伤心的事莫过于亲人对你的不理解,当看完《活着》你会知道,人世间最痛苦的事是看着身边一个个亲人慢慢的死去,直到只留下你孤单的一个人....我不敢想象,如果主人翁换着是我,我会不会继续生存下去,但是他却依然友好地对待世界,这种对苦难的承受能力和对世界的乐观态度,我想不是一般人能想象得到的。

当生活在二十世纪的我们还在为物质上的需求挑三捡四时,我们从来不知道上一代人为了生存而挣扎的情形;当我们还在抱怨命运的不公时,是不是也应该想想这世上更苦难的人,与他们相比,我们是不是更应该感到幸运呢!

人,活着到底是为了什么?

当这个贯穿全文的引子让我扪心自问时,我却无从答起。在我脑子里,我仍然清晰的记得前几天报道的那位为钱财而贪污受贿的官员,在法庭宣判前的那一番话:受贿巨款,只是为了下一代过得更好,再说,我所贡献的远比我所得到的多得多。这就是他活着理由吗?

当一次次邪恶的观念充斥着我们的大脑时,我们是不是应该冷静的思考一下人生的意义呢。活着,就要善待身边的每一个人、第一件事,千万别为自己找什么借口,因为“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

第三篇:教育电影赏析观后感

教育·教师

教育·教师

——教育电影赏析课后感

孟宪承书院 念智伟 10121530143 对于教育也许已经听多了无数次,对于教师那更是从上小学开始就一直陪伴着我们成长,但是对于教育的真正内涵是什么?教师又应该怎么来做教育?以前却几乎没有静下心来想过,总觉得这个离自己很遥远,但是对于一个已经大三的免费师范生来说,现在思考这个问题已经很有必要了,很快就将要走上教育的工作岗位,思考这些问题就显得迫在眉睫。经过了短短几周的教育电影赏析的课程之后,课程引起了我对以后即将走上的教育之路进行了思考,下面我就来谈谈这些具体思考问题。

当在看这些纪录片的时候,基本上都是呈现出对外国的教师的教学方式一致好评而对国内教师则基本上都是持否认的态度。当我看的时候我也觉得国内的教师的教学方式确实是很死板,相比于国外的教学方式很不利于学生的独立思维能力的发展。我也很想给国外的教师点一个大大的赞,然后对国内的教师发出一连串的抱怨,以宣泄自己对教育的不满。

可是自己冷静下来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难道是咋们国内的老师就比国外的差吗?或者是国内的教师就是丧心病狂一定要逼着学生考高分吗?又或者是国内的教师没有认识到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的思维和能力吗?我想答案应该都不是肯定的。也许国内的教师业也意识到了自己教学方法会导致的问题,是不利于学生们将来的发展的,但是他们又能怎么办呢?

我觉得之所以国内的教师这样上课,是因为我国基础教育强调的是知识体系,教学目标更多的表现为“只是导向型目标”,尽可能的让学生掌握更多更难的理论知识。其中我觉得影响最大的还是国内的教学评价。国内的教学评价过分强调的是甄别和选拔的功能。这就会产生出大家所熟悉的像《初潮》里面的那个数学老师那样类型的教师,她那么看重成绩,直接不能容忍班里的学生犯一点小错误,每一次考试之后都很关注自己的成绩,追求的是答案能够全部做对,班级的数学平均分能够越高越好,对于分数不高的同学就会受到直接点名的批评。这就是学校以及家长在高中和大学的入学需求的指挥棒下,只注重最终的考试成绩,完全忽略其受教育的过程而导致教师不得不采用这种应试的教育方式。老师也是生活

教育电影赏析

教育·教师

在社会上的人,他是需要生活的,是需要得到社会认可的,而社会认可的依据就是能否教出考得高分的学生,在这样的环境下这些老师又能怎么办呢?这难道又完全是老师的错吗?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卢安克》中讲到卢安克首先是到一个中学当志愿者,但是因为其教学方式独特,而且其所教学的班级成绩一直很差而最终被学校辞退,最后几经波折去了一个偏僻的农村。对于卢安克来说,他是一个志愿者,他心中追求的是自由,他去什么地方教学不重要,重要的是能够实现他自己的理想,所以中学不要他他可以选择去农村,去小学。可是对于国内的大多数人来说咋们的思想境界根本无法达到他这么高尚,大家很关注自己的生活,如果被辞职意味着什么。为了能够生活,能够得到学校的认可老师也只有按照学校要求,培养出能够考高分学生。

所以,当我们在批评这些国内教师的时候是否应该更多的去思考导致这种现象的本质原因,同时也需要同情这些教师,因为从某种角度上来学他们也只不过是受害者罢了。

当认识到这种教学现象出现的本质之后,那我们是否应该来想一想我们该怎么办呢?也许我们也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教育工作着,根本没能力去改变整个国家的教育制度,我们总是要受到教育体制的制约,这是一个没办法改变的现实,我们也不可能影响到所有的学生,但是我们尽可能的让自己不要被体制所同化,二十应该在体制之内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尽可能的去影响自己所有接触到的每一位学生。让我们带着枷锁还要尽可能的把舞蹈跳完跳好。

下面是我在经过几周的教育电影赏析之后对自己未来的教育工作之路的一个思考与建议。

一、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性

不一样的学生有不一样性格,每一个教师将来都会遇到各种类型的学生,教师需要尊重每一个人的个性。《初潮》中一个班级内不同的学生性格各异,作为老师应该关注每一个人,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的教育引导方式。教师还应充分了解每一个学生的性格,然后充分发挥每一个学生的长处。

虽然我们可能很难像卢安克那样把自己完全都奉献给教育事业,把自己的所有时间和精力都放在培养学生上,但是我们在自己能够抽出来的时间尽可能多的用来关心自己学生的学习生活,给他们积极向上的引导.要容忍学生犯错,当他们

教育电影赏析

教育·教师

犯错误的时候不应该置之不顾,但是也不一定就必须得按照所谓的规定来照章办事,我们应该拥有一颗宽容的心,耐心的讲解,尽量采用劝说的方法,让学生自己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尽量避免使用极端暴力的手段。

在做班级管理工作的时候尽可能的做到既照顾大局又要照顾到每一个同学,绝对不能放弃任何一个人。

二、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

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要想做的出色,那么他对这件事情就必须有着浓厚的兴趣,有了兴趣才有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才可能激发他们学习的热情,也才能取得好成绩。

至于教师应该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就各不相同了,不一样的老师,不一样的课程所采取的方式也不一样。我是物理学专业的,以后要从事的是物理老师的工作,所以我以物理为例。提到物理大部分的学生都会感叹,都觉得这是一门很难的学科。不可否认,物理这门学科的难度确实不小,从我们国家的知识结构来看,我们初中生的难度就是美国的高中生的难度。所以对于这么一门有一定难度的学科兴趣就显得更为重要了。物理是一门与生活十分接近的学科,如果我们上课的时候可以把课本上的知识转化为我们现实生活中的相关问题,利用物理学来解决我们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不是按照课本来让同学们死记硬背。如果能够让学生认识到只有学好物理我们的现实生活才会更精彩。例如,当我们在讲解电流的热效应的问题时,我们没有必要去刻板的记忆热效应的概念是什么,而只要告诉同学们用手去感受一下发光的灯泡的温度即可。也许后者更形象更具有说服力同学们也将会有更深刻的记忆。

如果能够让学生们通过自己动手然后看到实验现象的话一定会比他们直接死记书本上的结论有用的多。所以物理一定不能离开实验,要尽可能多的让学生们多做实验,现在有很多中学老师为了赶进度,基本上是不做物理实验的,都是让学生自己记住实验结论,刻板的记忆怎么可能引起学会的兴趣呢?

学好物理需要的不仅仅是好的记忆力,还需要会分析和思考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授课过程中更多的让学生来思考问题,让他们自己提出“为什么”,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经过自己的努力来找出答案,这样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也能够让学生记得更牢靠。

教育电影赏析

教育·教师

三、教师要激发学生自主思考能力

也许现在当学生高中毕业时我们的评价标准就是看看这个学生的高考分数是多少,能够录取到什么样的好大学,大部分人却都忽略了这个学生的学习过程,也忽略了这个学生是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还是只是一个机械的搬运工。但是当我们走上教育岗位之后,应该更注重在平常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激发他们自主思考的能力。

就物理而言,也许我们直接利用一个物理结论公式来解题的时候肯定会很快也很轻松,但是如果我们再去考虑这个公式是如何获得的,以及其使用条件或许就不会那么轻松了。但是我们再思考这个物理公式的来源之时其实就是在复原科学家们当时做实验时的思路,虽然这个过程可能不是容易的,但是只要我们理解掌握了之后学生就会拥有这种思维的方式,这才是学习的本质所在。

在上课的时候多引导学生问几个为什么,学物理只有多问为什么,当有了为什么之后不是立刻去使用课本来找出答案,而应该经过自己的思考,推理来解答,作为老师首要做的就是引导学生如何来思考,最终让他们自己找到解决的答案。

就像纪录片《大师来了》,短短三天的时间却能够让学生们自己创作出属于他们自己的作品,这就是自主思考的能力,我们做教学工作不久应该这样吗?我们的工作主要应该是作为一个引导者,而不应该是一个标准答案的公布者。

四、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学习的最终目标就是为了能够付诸实践活动,学习再多的理论知识如果无法应用到现实生活中那也就只能是纸上谈兵,所以作为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实践锻炼能力。鼓励学生们利用假期的时间参加各种社区活动。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就需要教师在课下布置作业的时候应该往实践活动方向倾向,使同学们能够做到文化理论知识实际相结合,能够让同学们获得直接经验。如果注重实践锻炼那么也许我们的爱国情怀就不需要通过死板的去背那些根本就不理解是什么含义的爱过性的语句,可以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证明自己的爱国之心,也来体会和理解爱国的含义。

以上四点就是我希望以后在我们教学工作岗位上希望做到的,作为教师我们重要的应该是注重对学生的心灵和精神的影响,而不是过多的注重形式的教育。教师到底是要让学生“学会”什么呢还是让他们“会学”什么?我觉得答案应该

教育电影赏析

教育·教师

是让他们会学,只有“会学”之后才可能“学会”。

教育·教师,教师·教育只有做一个优秀的教师才可能有成功的教育。

教育电影赏析

第四篇:教育电影赏析观后感

《教育电影赏析》电影观后感 生物系10101910206 覃荣华

最近,老师让我们看了几部跟教育有关的电影、纪录片,说实话,若在平时,这些电影看看、笑笑就过去了,没有去思考电影背后的意义。这次站在教育的角度去赏析电影,感触颇多。

《初潮》是我们看的第一部纪录片,纪录片真实地记录了上海一所学校五年级的学生生活,在整个放映过程中,孩子们的天真、可爱让我们忍俊不禁。在这些活波、纯朴孩子们生活的背后,有多少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呢?这部纪录片有几个画面让我印象深刻。第一个是数学老师为了鼓励学生学习,在发放完试卷之后,大声说到:”XXX,XX,和XXX三位同学在这次考试中粗心大意,拉了我们班级的后腿,同学们,你说我们能原谅他们么?“全班同学高声叫喊着” 不能原谅“。被指为班级祸首的三位同学感觉孤立无援,有的将头埋入衣领,有的低头垂目,无声哭泣,周围的同学没有哪一位向他们伸出援手,反而脸上带着”幸好不是我,我也帮不了你的“庆幸全身远祸的表情。而在整个电影中,一直贯穿着数学老师对每次测验成绩的分析比较,有XX分是由于XX个学生粗心造成的,最高分多少,最低分多少这样的话语。学生们可能早以习以为常,在老师唯分数论的教育下,学生们一切都围绕着分数转。一个学生考了90多分,他说的话竟然是觉得自己考得太差了,在这个班里面89分竟然是最低的成绩,学生的压力可想而知。我觉得老师不应该整天拿分数说事,更不应该公开就分数而点名,这会让学生感觉很丢脸,也会对老师产生意见,更有甚者学生会因此讨厌这门课程。电影中的数学老师三次分析测验的结果,每次都大同小异,可见她这样的教学方法并没有让学生进步,并没有真正地解决问题。在这部纪录片中没有出现英语老师的身影,但学生们的英语舞台剧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平时捣蛋调皮的孩子英语也可以说得那么好,英语老师这样的教学方法就与数学老师形成鲜明对比。老师在教学上要创新、要与时俱进,语文老师不能每天都在概括段落大意,英语老师也不要光讲一下干巴巴的语法,老师要能技巧学生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又何愁学生不想学、学不好。第二个震撼我的是学生们在检查视力的时候,一个班有三分之二的学生是近视!他们都还是没有发育完全的孩子,但是身体已经有了残缺,这是怎样的代价!难道我们的学习是以我们的身体为代价吗,学生们的视力一代不如一代,除了如今电子产品的普及,我们的学业负担重也是重要的原因。减负这个口号喊了好几年,但减轻学生学业负担谈何容易,这需要国家、学校、老师、家长、学生的共同努力。第三个是小穆的琴声,小穆每天都要练琴,我不知道每次对小穆弹琴的特写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她的琴声有传递什么信息吗?我不知道她是不是喜欢练琴,但我想白天繁重的学习,回来还要练琴一定很累。这样的事情平时屡见不鲜,我们的家长抱着“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思想,为我们的孩子报各种各样的班,也不管他们愿不愿意学。我们的孩子好不容易盼来了周末,却又在各种班间奔走。家长不能一味地给孩子报各种班,应该遵循孩子们的意愿和兴趣,不能盲目跟风,别人报我也报。第四个是班主任老师的一段独白,这跟她平时对学生说的很不一样。的确成绩好的能力不一定强,成绩不好的学生能力也未必差,成绩不代表一切。这些道理老师都明白,但有多少老师能做到不以成绩的好坏去衡量一个学生呢。这也让我自己思考,以后我走上教师的讲台,我自己是否能做到吗。在中国这样的一个教育体制下,我是否有勇气、有能力摆脱中考、高考的束缚,进行不一样的教学。我希望我能做到,我会为之努力。

《大师来访》也给人启迪,纽约爱乐乐团的演奏家们随机选出了6个少年,在短短3天时间内,通过与他们游戏,给他们灵感,不断鼓励他们,使他们创造出了自己的作品,并且在舞台上演出。在整个过程中,我没有听到演奏家们对孩子们有任何的批评,也没有对孩子们的作品有任何的修改,而是赞美与鼓励。而我们的孩子们作的曲都很好,旋律感很强,让人无法想象这是没有受过专业培训的人写出来的。反观我们中国的老师,当个小女孩想让老师帮忙找人合奏她作的曲时,这个老师却一直在说作曲是一件多么专业的事,需要很多方面的能力,留给小女孩的只有失望和眼泪。但小女孩并没有要创造出多么优秀的作品来,只是一个尝试,就这么一个简单的要求就被拒绝了。其实在我的眼中,我们中国的老师很多都是这个样子,对于学生一些创新或说超出他们想象的想法总是抱着怀疑的态度,他们没有放手让学生去做,而是质疑学生的能力,他们总是担心着担心那,孩子们没有长辈的认可,也不敢贸然尝试,在一定程度上,这也制约着我们总是的创新能力。我们的家长也是一样,在孩子们想学走路的时候,怕他们的摔倒,就把他们抱在怀里;在孩子们想学做菜的时候,怕他们被刀切到手,就不让他们做,所以今天的孩子独立生活的能力让人担忧。孩子的潜能是很大的,我们要相信我们的孩子,不要打击他,羞辱他,而是一个给予他们鼓励,相信他们有能力去做他们想做的事,就算没有成功也没有关系,不能把他们的创造扼杀。我们老师说:“教育是帮助受教育者实现他未受教育时不能实现的境界”。这应该是最好的解释吧。

《非常教师》跟以前看的一部叫《热血教师》的电影情节差不多,都是一个没有人愿意接管的班,班上学生都是来自贫民区,有的父母吸毒、坐牢,有的家里有近十个孩子。没有人相信他们可以学好。但老师相信了,告诉他们,人生是自己决定的。

没有人爱那些被遗弃的孩子,她爱他们,家访、请他们吃饭,告诉他们她多爱这些可爱的孩子们。让学生愿意去学习,很重要的是消除他们的自卑感,让他们相信自己可以做到;让他们知道,老师们相信他们可以做到。最后,这些“问题”学生都开始认真学习,并与庄老师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这部电影给我最大的体会是:爱你的每一个学生,关心你的每一个学生。教育就是教其心,育其身,教育就是爱的教育,让学生知道有人爱他,他才会爱自己,珍惜自己。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努力的老师。

《21世纪的教学方法:变革的根源》则讲述了一个历史老师耳目一新的教学方法,她通过搜查学生的包来让学生感受“权利”的含义,并启发学生思考古代国王建立殖民地对民众权利的剥夺,从而与历史联系起来。她还让学生去搜集资料,并模拟法庭,让每个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我想我在银行的教学实践也应学习她,不要一股脑就告诉学生,而是让他通过自己的实践去发现。中国的教育大多都是“填鸭式”,一味地灌给学生,也不管学生是不是真的理解;而学生也都只知道死记硬背,考试完了也就忘了。这样的教育没有任何的意义,我们应该让学生有所思考,有所感悟,通过学习增长见识,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避免悲剧重演。

通过这些片子看到了很多优秀的老师的教学方式,也看到中国教育的毛病。郎咸平说中国的教育只是在培养廉价的劳动力。有时候在想我们考上大学是为了什么,很多人也许都是为了找到一个好工作,但有哪个国家的教育是为了找到一个好工作呢。我们的梦想从小时候的“想当一个科学家”,到“考上重点高中”再到“考上好的大学”,考上大学后却“不知干什么”。很多人在批评我们的教育体制,诚然,我们的教育体制不完善,可能它就是错的,但别人的体制就不一定好,不一定适合我们。我们要在实际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改变自己的不足,这需要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作为一名老师,我们应该要想我们要把我们的学生教育成什么样的人,而不是一个考试机器;我们怎样让我们的学生乐于学习,懂得学习,懂得做人,这将是我们终身学习和思考的问题。

PS:很多人对现今的教育不满,探索各式的教育,开办学堂,有一个“今日学堂”,它的一些观点和做法值得我们思考,也许我们能从中解决我们的疑惑。http://blog.sina.com.cn/u/1333581473

第五篇:日本电影赏析观后感

伊豆的哀伤

—观《伊豆的舞女》有感古代艺妓的爱情悲

前些天观看了由日本作家川端康成的小说《伊豆的舞女》改编而成的电影,感触颇深。整部电影,没有浪漫灼热的爱情宣言,没有曲折离奇的情节架构,更没有现代偶像剧里惯用的为爱私奔、山盟海誓、生死离别,它所讲述的,仅仅是两个少年懵懂的爱情里邂逅与分别的故事。这部电影让人感觉似乎是在喝一杯上等的好茶,它清淡苦涩却令人回味悠长。

高中生川岛趁开学前的暑假前往伊豆旅行,在乍晴乍雨的山道上,他遇到一群巡回卖艺的歌舞伎艺人,因被其中一个梳着古代发髻、背着大鼓的娇小玲珑舞娘吸引,他决定与他们一起上路。薰子清纯可爱、川岛斯文秀气,两人在短暂的旅途中互生好感,却未曾表白。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森严,艺妓的地位卑贱,而学生川岛处于社会地位上层,川岛一方面为熏子的纯洁无暇而心动,一方面又陷入深深的矛盾中,他亦是明白社会地位的差距会使他们的爱情毫无结果却又忍不住想和她多亲近。就在这样的挣扎压抑中,川岛最终告别了他们独自返校,而熏子依然继续着她的卖艺生涯。

川端康城笔下的爱情,意犹未尽,没有结果,清新但无奈,单纯却哀伤。让我不禁想到曾在哪本书上看到的一句话:有一种爱情叫做心动却无果,结局只有淡淡的哀伤飘散天涯。

故事中艺妓们在路上遇见人就要行礼,川岛要请熏子哥哥在他所住旅馆里吃饭,旅馆服务员说那几句话的片段让我印象特别深刻。起先是震惊,艺妓的地位竟是如此卑微,仔细一想却也明白了,在这阶级鲜明的时代,艺妓的低贱的身份注定了她们的悲惨命运,即使她们再纯洁美好,她们的爱情也往往是以悲剧或无果来收场的。古代的中国不也如此吗? 曾经学过的《杜十娘怒沉百宝箱》这篇课文也是一个艺妓的爱情悲剧。燕京名妓杜十娘,与书生李甲相爱。她自愿付钱给李甲为己赎身,并嫁与李甲。在一个深秋的早晨,李甲偕同杜十娘离开燕京乘船回浙江绍兴。李甲的好友柳云卿和十娘的姊妹徐素素、林玉霜送行郊外,大家都为他俩祝福,希望他们永远相爱,偕老百年。风雪阻塞了航路,他们的船只只好停泊在瓜州渡口。黄昏时候,十娘在船舱里轻轻地弹着琵琶为李甲消遣旅途寂寞。而李甲却别有一番心事:快到家了,带回一个“青楼妓女”一定会受父亲的责备,亲朋的耻笑,他为此愁肠百结,暗地里焦虑徘徊。悠扬的琵琶声,飘入盐商孙富的耳朵里,他悄悄把船只摇近李甲的船只,想打听弹琵琶的人是谁。第二天,他果真看到十娘,馋涎她的美色,于是装作“斯文”结识了李甲,邀他到岸上去饮酒谈心。孙富从李甲口中探出他的“心病”,就紧紧抓住不放,说了许多带十娘回家的害处。李甲本来就犹疑不安,加上这些“规劝”,越觉得自己的“名声”、“前程”要紧。遂决心抛弃十娘,并答应以千金卖与孙富。李甲回到船舱,有愧于心,不敢吐露真情。十娘见他神态失常,便百般温存地劝慰,又探询、又猜测,希望能与丈夫分担忧虑,直到知道李甲原来是寡情绝义要遗弃、出卖自己的时候,真如晴天霹雳,几乎晕倒过去。她悲愤至极,只是悲叹“人心奸险,世道残酷”!并决意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当着李甲、孙富的面,打开金匣,对着积藏多年的珍珠宝玉感慨叹息,然后抱着金匣纵身跳入江中。

沦落风尘的这些女子们哪个不是不得已才深陷泥沼?这些可怜的女子们也渴望美好的爱情,渴望有良人来珍惜自己,渴望有温暖的家。杜十娘风尘数年,遇到李甲她以为从此后她也可以幸福的生活了,结果呢,一心一意的痴心相待换来的却是丈夫的抛弃和背叛,她选择了跳江自杀。或许她明白了在这时代男人们看重的任然是脸面和前途,对于她这身份的人来说或许永远没有幸福吧,她无可奈何却也绝望了吧? 小仲马成名作《茶花女》不是也向我们展现了这样一个故事吗?玛格丽特原来是个贫苦的乡下姑娘,来到巴黎后,开始了卖笑生涯。由于生得花容月貌,巴黎的贵族公子争相追逐,成了红极一时的“社交明星”。她随身的装扮总是少不了一束茶花,人称“茶花女”。税务局长迪瓦尔先生的儿子阿尔芒·迪瓦尔,他疯狂地爱着茶花女,他真挚的爱情激发了玛格丽特对生活的热情,她决心摆脱百无聊赖的巴黎生活,经过努力,玛格丽特和阿尔芒在巴黎郊外租了一间房子。公爵知道后,断绝了玛格丽特的经济来源。她背着阿尔芒,典当了自己的金银首饰和车马来支付生活费用。阿尔芒的父亲想办法骗阿尔芒离开后去找玛格丽特希望她离开阿尔芒,为了阿尔芒和他的家庭,她只好作出牺牲,发誓与阿尔芒绝交。后来阿尔芒为报复不断侮辱她,直到他知道真相却已经晚了,玛格丽特带着失望病逝了。她死后只有一个好心的邻居米利为她入殓。当阿尔芒重回到巴黎时,她把玛格丽特的一本日记交给了她。从日记中,阿尔芒才知道了她的高尚心灵。阿尔芒怀着无限的悔恨与惆怅,专门为玛格丽特迁坟安葬,并在她的坟前摆满了白色的茶花。

又是一场爱情悲剧,因为身份地位的天壤之别破坏了一段美好的爱情。纵使他们相爱又怎样呢?他们生存的时代注定了他们的爱不被周围的人认可接受,注定了爱情以悲剧收场。

看过这些艺妓们的爱情悲剧,一方面为她们惋惜为她们不平,另一方面也很庆幸我们生活在如今这开放、民主的时代,我们可以自由恋爱,我们掌握自己的命运。比起这些可怜的女子我们不知幸福多少倍,他们奢望的生活我们拥有,我们还有什么可抱怨的呢?不要等到失去时才来后悔,现在开始就好好的生活吧!

电影赏析观后感.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本类热门推荐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