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着力提高教师队伍的职业素养和专业能力二号文库
- 维新镇小学2024年纪检监察工作计划大全二号文库
- 增强班级凝聚力 促进班级健康发展二号文库
- 中职骨干教师国培总结二号文库
- 重庆大学腾讯职场精英发展协会管理制度二号文库
- 浙江省慈溪市金山中学冬季消防安全专项整治活动总结二号文库
- 高三班主任学期工作总结(汇编)二号文库
- 德育工作考核汇报二号文库
- 固废(5篇)二号文库
- 大学党委宣传部1999年度工作计划二号文库
- 塑造灵魂二号文库
- 总务工作述职二号文库
- 中等职业教育“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问题综述二号文库
- 平川区乐雅小学教研工作计划二号文库
- 浅谈蛋白质变性原理的烹饪应用二号文库
- 幼儿园发展规划二号文库
- 四年级下学期体育教学工作总结(最终5篇)二号文库
- 初中部工作总结二号文库
- 巩峪小学多媒体教学总结二号文库
- XX年师范毕业生实习总结二号文库
- 贵州省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文件二号文库
- 创业实训资料二号文库
- 小学上学期音乐教学工作总结[大全五篇]二号文库
- 泸县语委〔2025〕10号二号文库
- 如何优化职教英语课堂教学(共5则)二号文库
- 刘玲研修总结二号文库
- 2025年2月时事政治二号文库
- 向高管做销售陈述的6个技巧二号文库
- 小学六年级德育计划二号文库
- 兴趣是学好化学的关键二号文库
第一篇:语用意识总结
基于文本特点,加强语言文字运用
九台师范附小
有一条微信相信大家都看过: 春节激情已退,生活回到原位。过年吃喝很累,餐餐都是美味。还有这样的微信:年就是这样隆重而来悄然而去。一年又一年,丰富了记忆,苍老了容颜,迎来了春光,送走了冬寒。一年又一年,期盼中载满祝福,愿望中满是平安。一年又一年,不必感慨也不必抱怨,最好的皆是顺其自然。我们,我们在微信中经常看到无论是百年微信、短信还有那些心灵鸡汤语言都非常经典。这样的人都是理解语言运用语言的高手。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身边有许多新生事物。课程改革以来,经过几年的实践,现在进入了更加理性的反思阶段。在反思中,许多的语文教育工作者提出了要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这是语文课程研究的重大成果。说到语用意识,我们先要重新认识一下语文课程。
一、语文课程的再认识
2024版新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做出了明确说明:“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他有两层含义:一是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这一性质将语文课程的目标和内容直接聚焦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二是这门课程具有实践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另外,课
标中还指出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多读书,多积累,重视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在实践中领悟文化的内涵和语文应用的规律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总之,语文是一门基础性,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对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来说,学习语文是为了应用,不是为了研究,是为了掌握学习生活有用的工具,为终生发展奠基,不是着眼于培养未来的文学家、语言学家和作家。
二、语言文字运用的提出
在什么背景下课程标准提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首先:2024年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但是,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缺少可操作性,在语文教学实践中,出现了弱化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语文学习中的语言积累、能够促进语文运用实际需要的语文知识,以及根据实际需要开展的语文实践活动受到了削弱;在阅读和表达实践中偏重于感悟,语言文字的体验与运用特性往往被忽视。语文教学一定程度上存在“去知识”“去技能”“去训练”的现象。大家看到过造句笑话:(大屏幕)。六年级期末考试中踵事增华是褒义词还是贬义词,很多同学选了贬义词。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己的地,语文界对“语文课要回归语文课的本位”的呼声越来越高涨。所以,在这样的背景下,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是语文教学本质的回归,是语文教学改革方向上的一次调控。
其次:《义务教育语文新课程标准》仅在前言的“前言”和“课程性质”部分,就有六次提到了“语言文字运用”。这是因为
1、“语言文字运用”揭示了语文学科之特质
课程标准明确了语文学科的性质,强调课程的目标和内容须聚焦于“语言文字运用”,突出了语文课程学习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核心目标。
我们不难发现,2024年版课标对语文“课程性质”的表述做了很大的改动,特别强调了“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应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段话对语文课程的学习对象和内容做出了十分明晰的界定,即“语言文字运用”;接着,进一步指出,学会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目的是“进行交流沟通,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提高思想文化修养,促进自身精神成长”。关于语文学科的特质,叶圣陶先生早就有过这样的论述:“语文教学特有的任务便是重视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便是要重视语文的形式和方法。”语文学科就是为引导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奠定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基础服务的。所以,要从实践的角度科学界定学生学习祖国语言文字,其最终目标落在“运用”上,一些基础性的语文知识的渗透,都是为学生更好地“运用”语言文字服务的。
2“语言文字运用”指明了语文能力之核心
2024年版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
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这句话直截了当地指出了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语文能力的核心。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2024年版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课程目标和内容”等部分都提到了语文能力的培养,也都强调了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核心地位。小学语文就是儿童学习祖国语言文字的学科。儿童是在逐步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叶圣陶先生早就明确指出:“语言文字的学习,就理解方面说,是得到一种知识;就运用方面说,是养成一种习惯。这两方面必须联成一贯;就是说,理解是必要的,但是理解之后必须能够运用;知识是必要的,但是这种知识必须成为习惯。语言文字的学习,出发点在‘知’,而终极点在‘行’;到能够‘行’的地步,才算具有这种生活的能力。”具体而言,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指的是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以及基本的文学欣赏和审美能力。这些能力的形成都离不开语言文字运用,都必须在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中得到培养和提升。时下大家都在学开车,拿到驾照就会开车了吗?一定有实践的过程。学会了数学公式,要会用他来解题。同样,学习语文,只有在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中才能形成语文运用能力,才能确保学生更好地在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活动中提高实际生活的质量和品质。阅读教学必须让学生有更多的自主时间和空间去亲近文本,与文本对话,尽量让学生
自己去发现、揣摩、探究,才能感悟语言文字运用的真谛,形成语言文字运用的能力。
三、“语言文字运用”指出了语文素养之根本
2024年版课程标准在“课程基本理念”部分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这句话可以从两个层面进行解读。一是语文课程实施的理想和终极目标就是“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二是语文素养的获得和提升必须以“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为基础和根本。
首先来看语文能力素养。听说读写诸方面的能力,即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的核心任务。能力一旦形成,与能力紧密相关的知识便处在积极的体验和建构中,知识和能力便整合为一种实践智慧。所以,已形成的语文能力便内化、沉淀为学生最基本的语文素养。
文化学识素养即温教授所界定的“在语文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文学、文章等学识修养”。培养学生的文化学识素养是语文教育本身的任务和要求之一。这是因为,其一,语文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课程,语言文字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二,主要以文本为学习载体的语文课程,文本本身具有文化性,而且大多是经典的文学文本,其中所蕴含的文学、文章的基本知识,具有鲜明的文化审美特质和汉语言的独特魅力。课程标准在“学段目标和内容”部分,旗帜鲜明地表现出对文体意识的关注,也就是重视了文学教育的启蒙和奠基。与文化学识素养紧密相关的是情感态度素养。语文素养中的情感态度
素养,指的是“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能积极主动地学习祖国语文。这种感情的培养不可能游离于语文之外,无法靠说教和灌输来实现,只有在语言文字运用的学习实践中,在感受、体味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基础上,才能自然而然地“生长”出来。
人格素养是语文素养的最高表现形式,是语文教育的终极追求,因为教育就是要“筑起人格的长城”(陶行知)。古训说“文以载道”,从一个方面说,学“文”的目的之一是为了修养道德;从另一个角度讲,人格素养的形成和提升,必须通过“文”的学习才能达成。也就是说,“道”载于“文”中,“道”必须从具体的语言文字中去明了、悟得、修养。
综上所述,语文教学的任务是致力于培养学生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核心内容和实施路径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语文要回归本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
三、语言文字运用的解读
1、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哪些? 语言文字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和信息载体,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它包括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也包括工作、生活中的听说读写活动;它包括实用的、工具的语言文字的运用,也包括审美的、文学的语言文字的运用.它的实质,就是利用“语言文字”这个载体,获取信息,实现交流。我的理解就是生活中说的话就是一种运用,酒桌上说酒话会说的人一套一
套的,你说的文绉绉的,别人说你是书呆子,学傻了。过年说吉祥话,你说不好听的,别人肯定不喜欢;工作中写计划、总结等都是运用,文艺领域里,自编自唱歌曲的也是运用。总之范围非常宽。
2、什么是语用意识:
语文教学中的语用就是:能在一定的语境中正确、合理妥帖的进行表达,并将以学过的字词句篇等内容,根据语境的需要加以规范恰当的运用,主要包括词汇,书面语,口语,篇章结构,文章体裁方面的内容。
总之(幻灯片)
“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首次提出,揭示了语文教学的本质是言语能力建构,而非语文知识传授。修订版课标突出“学习语言文字运用”,传递了这样的信息:言语能力不可能是讲会、听会的;语文教学再也不能纠缠于内容的理解和体会意义了;要依据语言表达规律和学生语言学习规律,构建一个基于文字运用”的教学体系,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言运用中,“学习语言发展言语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3、注意一下几个方面的认识:对于课标“语言文字运用”的诠释、解读,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们一线教师特别要
一、“运用”不等于“写作”
新课标在“前言”中已经进行了明确的界定:“语言文字的运用,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的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存在于人类社会的各个领域”。可见,“语言文字运用”的内涵与外延是很丰富的。
第一,从“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这个界定可以看出,“运用”所指的范畴绝非仅是书面表达!所以,不能简单地认为课标这种提法是为了强调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的重要性。更不能以此为理由,认定写作是语文的终极目标。从社会交际作用看,绝大多数的成年人,在工作生活中,“听说读”的行为要比“写”的行为来的多。第二,从“包括生活、工作和学习中”与“存在于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这个界定中,可以体会到语文运用能力涉及的领域是极其宽广的。切不可将语文学习局限于课堂的学习、学校的学习。必须用大语文观统领语文教学,将课堂内外的学习有机结合起来,在更大的视野范围落实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
二、“运用”不仅仅是“表达”
表达包括书面表达与口头表达。人们通常的理解是:听与读是吸收,说与写是表达。首先,以阅读教学为例,理解课文内容是不可或缺的环节。理解内容是基础,是过程,也是最起码的要求。内容没有理解,就谈不上其他的训练!很难想象,学生连起码的课文内容尚不理解,就能对课文的形式有很好的感悟、体会,甚至运用。因为文章的内容与形式是一个辩证统一体。内容离不开形式,形式也离不开内容。阅读教学中的理解,既要理解“文章说了些什么?”,也要理解“文章是怎么说的?”和“文章为什么这么说?”长期以来,在阅读教学实践中存在一个弊端,就是过于重视课文内容的理解,教学多是停留在“文章说了些什么?”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培养。其次,就能力而言,理解能力与表达能力,都是做为一个正常
人所必须的能力。二者相互联系,相互促进。一个理解能力很差的人,其表达能力绝不可能会很强的。
三、“运用”才是本位
我们提“运用本位”,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绝不是重走课改之前“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的老路。“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与“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这二者之间有着本质的不同:
一、目的不同。“以语言文字训练为主线”,虽然也强调培养语文技能,但表现在课堂上往往主要是以理解与记忆课文内容为目的。新课标强调“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着眼于语文素养的提升。
二、对待练习题的态度不同。前者追求训练的形式与数量,搞题海战术,繁琐练习,课堂内外充斥着各种各样的练习,造成了学生课业负担过重。后者强调的是语文实践,因为练习仅是言语实践的形式之一。所以新课标“提倡少做题,多读书,“重视学生读书、写作、口语交际、搜集处理信息等语文实践。就作业来说,比如《贴春联》学完,让学生回去《红岩》这本小说。学《武松打虎》、《猴王出世》学生搜集武松、孙悟空的经典故事、还可以找一找自己感兴趣的人物故事。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
三、在落脚点有区别。前者一般强调的是书面练习,往往用文字训练取代其他项目的实践。后者指向于“语言文字“,涵盖了“听说读写活动以及文学活动”,尤其强调,“语文学习应注重听说读写的相互联
系,注重语文与生活的结合,注重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整体发展。”这就告诉我们不能只重视“文字”,也要注意“语言”,听说读写要并重,不要有所偏废。
四、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1、注重作者思想感情的分析,忽视语言文字的运用
如《贴春联》一课,我们重点让学生体会革命者的乐观主义精神,作者怎么写出来的被忽视。
2、注重课文内容的讲深讲透 忽视语言运用能力的培养
比如《卖火柴的小女孩》我们一定抓住五次幻想体会小女孩命运的悲惨和文中两个幸福的含义,但是作者运用什么样的方法来写,没有去挖掘;《凡卡》抓住信的内容讲,忽略了作者运用什么样的语言来写的。(投影出示)注重语文知识的掌握落实,忽视对文本语言材料感悟 我们平时教学,有了考试的指挥棒,语文知识是必须落实的,所以复习时学的字、成语、古诗一遍又一边的写,而课文的内容涉猎很少。平时的作业也以基础知识为主。
阅读教学走一个来回:语言文字—理解内容—体会情理 —学习写法。我们教学中有时只走了一半。
1、原因何在?
⑴教材编写的缺失,有的人文性太强,有的工具性太强。⑵专家引领者为了“自道“偏离”正道”
孙双金,窦桂梅。于永正、支玉恒这些大家各有各的风格,我们盲目模仿,甚至无所适从。
⑶教师自身缺乏主体意识,教材解读只擦亮了一只眼睛
3、阅读类型(幻灯)学习语文的价值取向是发展言语。长期以来,纵观现在的语文课堂教学,语文教学的主要重点都放在了培养学生阅读分析能力和对课文的理解上,忽视语言的积累和运用。阅读教学自课改后,一直在呼吁要摒弃过去那种对课文内容讲解支离破碎,“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做法,但后来看到个别的课放松了对学生语言运用的培养,因此,在一些名家的带领下,品读开始受到广泛的重视。但是理解了并不代表会用了。学生上课说的头头是道,可是说起话来,写起作文来就前言不搭后语,或者根本不知说什么。最后我们培养出的学生就是纸上谈兵的赵括。究竟什么是语用教学,他有什么特点,下面我们看一下。
五、语用教学与其他教学的区别
六、语言文字运用的策略
2024版语文课程标准出台以后,“学习语言文字运用”成了老师们研究的热点。注重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阅读和审美活动;二是用学到的语言文字运用方法表达自己的情思。怎样进行语言文字运用的阅读实践呢?
小学生学习并掌握语言的大致过程就是:语言理解——
语言积累——语言的表达。遵循学生语言发展规律,我认为我们可以从以下四方面聚焦“语言文字运用”。
(一)、发现语言特点,理解语言
理解语言是运用语言的基础。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能力也就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能力。语言能力分三个层次:感知积累、揣摩理解和表达运用。理解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但是会运用是学习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理解和运用也不是截然分开的,会运用这种语言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使理解不停留在表层,而是一种深层次的理解。很多老师教学理解了,但没能把语言文字运用实践中。因此,老师们在细读文本时,要多发现文本语言文字运用的特点,提高自己欣赏语言的能力。
a、发现语言的节奏与韵律。我们可从句子的长短、音节的四声、吐字的抑扬和语速的徐疾中,发现语言特有的韵味和节奏。如《匆匆》的第一自然段,可以把它排列成诗歌的形式,再朗读,就容易体会到语言节奏与韵律的魅力。《秋天的怀念》一课,最后二段采用了排比,节奏感也很强。
b、发现语言运用的准确与生动。如《秋天的怀念》一课中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怒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收音机里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
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动词叠词用得相当准确。教者引导学生重点理解。
c、发现语言的组织与布局。句子是最小的语言表意单位,要表达更为复杂的思想、情感,就得把句子组织成更大单位的段与篇。不同的人组织的段与篇是不一样的,这就是语言运用中的布局了。有的精巧布局体现在叙述的顺序里。如《凡卡》采用了插叙,引起悬念,激发阅读欲望;《军需处长》采用侧面描写,衬托军需处长的高尚品质。有的精巧布局体现在结构的设计上。如《颐和园》采用了前后照应来结构;《大瀑布的葬礼》采用对比的结构来引起读者深思。邓稼先采用小标题构篇,给人以清晰之感。
(二)领悟表达方法,挖训练点
阅读教学不易理解课文为终极目标,而应该在理解的基础上,破解语言表达的艺术密码。依据课文特色和学情,领悟其中的表达方法。在引导学生时,应运用有效的教学策略让学生沉下心来体会作者如何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从而使学生真正揣摩作者的写作方法,筛选出最适合本班学生学习和运用的方法。听说读写都是语言实践的形式,说:表达是对掌握语言材料的一种运用。教学中教师有意设计一些说的训练。激发学生自己已有的语言积累中提取素材。读使文字有了生命。生动的写下来是教学的关键。例如、仿写、改写、续写、扩写和阅读感受等,都可以成为语言运用的训练
点,既可以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又提高学生对语言运用的能力。
(三)尝试运用语言,学以致用
文本的核心就是语言,语文学习的核心就是语言学习,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依托文本加强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训练,完成语文学习的根本目的就是对语言的理解、体味、积累和运用。学生既要熟悉理解文章的内容,又要习得语言,内化语言,提高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
1、扎实词语教学,进行语言运用的训练(幻灯片)分解字意,理解词语;《喜爱音乐的白鲸》中,教者抓住太好玩了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又训练了排比句。
2、抓好读写结合,培养运用语言的能力
首先,领会编者意图,落实写的指导。有些课文课后安排了小练笔,意在提示老师在指导学生进行小练笔时,要运用文本中的语言表达形式,从而把读与写结合起来。这时,老师们便要依照编者要求,利用文本的表达形式进行写的指导。如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课后小练笔:“想象一下,阿曼达在废墟下会想些什么,说些什么呢?把你想到的写下来。”这样的读写结合,写是从读中自然生发出来的,既是语言文字运用的内化、模仿、迁移和创造,也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感悟与认识的抒发和倾吐。
其次、根据文本表达形式,自行选择落实写的指导。(1)
延续文本语境,依循文本进行写的指导。如《月光启蒙》中母亲唱童谣,讲故事、猜谜语给了我启蒙,让学生采用这一表达方式,延着课文所表达的内容情境往下写。(2)选准相似语境,模仿文本进行写的指导。仿写训练,使学生在模仿中习得语言。
言语形式的仿写可以从几方面入手(幻灯片)句式或段落仿写:句式仿写可以结合课文的句子来写。如《匆匆》一文,《匆匆》第三段列举平常生活中的事来写出时间匆匆流逝,然后运用课文句式进行造句。训练学生写一段完整优美的话。参照课文,句子连成小诗,学生阅读写作在同一文本情境进行,不必切换,教学进程比较流畅。段的如《四时的情趣》仿某一季节写情趣,《燕子》;可以让学生仿写小动物外形,我上课是写了小兔子,所有的学生都会写。学《匆匆》还让学生写读后感等。在阅读教学中,巧妙的运用文本设计了语言运用的训练,《喜爱音乐的白鲸》续编故事。既促进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又提高学生对语言运用的能力。
3、创设情境,进行口语交际。尝试运用语言需要一定的情境。可以设计“辩论”激发学生表达的热情,使学生的个性、情感、思想在课堂中做到张扬。在语文教学时,老师可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找到题材,关注社会热点,提出问题,也可将自己一天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或看过的有意
义的画片、糖果纸、门票、小照片等用写作的方法把它表达出来。俗话说“文以载道”,写作可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四)重视积累语言,丰富语言
著名小学语文教育家张庆先生说过:“学文如聚沙,学语文是„无序‟的,就是今天读一篇,明天读一篇,今天记住一个字,明天学会一个词,日久天长,积累多了,这个工具就有了,说话、写文章,就越来越自如了,就能出口成章、下笔成文了。”积累语言文字是学会运用语言的基础,有了米才能煮出饭来。进行语言文字的积累主要有以下途径:
其一、是在课堂上积累,学习生字和课文就是积累的一种方式,生字的听、读、写和对优美篇章和诗句名言的背诵,是小学生积累的重要途径。教学中还要十分重视诵读,在诵读的基础上巩固记忆和加深理解,已达到熟能生巧,准确的运用。
其二、是通过课外阅读进行积累,通过阅读达到潜移默化的功效,广泛的接触不同领域的词汇,只有大量的积累,才可厚积薄发。多读书、多积累,语文教学既要立足于课堂,也要超越课堂,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位。
其三、是对生活感受的积累。现在的学生家长都很忙,没时间带孩子外出,或及时给予生活感受的指引,学生的生活除了学校就是家,孩子对大自然、社会接触得太少,活动
也太少,所以他们的生活单调、感受不多、情感不丰富,但可以通过网络和影视作品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以此来丰富学生的情感和阅历,提高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其四、勤思勤记,促进积累。
学生阅读时,要将自己读到的好词好句摘抄下来。在作文的批改中有这样的一条,凡能用上本册书中新学的词语或课外积累的词语,每个加5分。
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掌握的,也不是老师灌输就会的,而是在不断的积累和实践中慢慢的学会。只有精研文本,关注“语用”,才能让语文教学回归本真,语文教学只有从语言文字出发走向人文,使学生回归语言,才能培养出“使用语言”“能用这种语言讲话”的人。
第二篇:元语用意识分析
元语用意识视角下的奥巴马在曼德拉追悼会上致辞的分
析
摘要:元语用意识是顺应论框架下的理论,人们在进行语言选择的过程中受到元语用意识的支配。一般情况下,话语中元语用意识的高低与话语产生的语效成正比。奥巴马在曼德拉追悼会上的致辞受到广泛好评,本文通过从元语用意识角度出发,对奥巴马在曼德拉追悼会上的致辞的进行分析,探究他的讲话能够产生良好语效的原因,最后找出在该类政治讲话中应该使用的语用策略。
关键词:元语用意识,顺应论,语效,致辞,语用策略
1. 元语用意识
语言使用是言者和听者不断进行意义选择和生成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交流双方的心智充当媒介。语言的使用者能不同程度地意识到自己的言语行为。交际中,发话人反观自身意识在所做出的语言选择中的体现, 对语义的生成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维索尔伦将其定义为 元语用意识(Pragmatic Awareness),认为语言的使用过程要受到不同程度元语用意识的指导和调控。人们在交际时或多或少都有MPA,或多或少都能对自己使用的语言进行(元)言语的修饰、限制、补充、美化等。①所有的语言选择都有一定程度的MPA。从宏观上来看,言者在语言选择的过程中会根据语用目的的不同,在会话中担任不同的角色:说话者,作者,传递者,代言者和传声筒。同时,在言语交际的过程中,交际者还有相互意识。②言者在意识到听者的某种意图时,会对自身的语言做出适当的调整,包括语用策略,言语行为和礼貌用语等方面的调节。从微观上来看,元语用意识则体现在语言特征,词汇特征、句法特征。而一句话中的指示语,包括人称指示,方位指示,社会指示等,都跟指示的MPA有关。另外,一句话里有那么多的词或小思想,到底要突出哪个词或者哪个小思想,即把哪个部分前景化,哪个部分背景化,这些与说话人的意义凸显MPA有关。2. “元语用意识”驱动的策划与语效
①②侯国金,语用学大是非和语用翻译学之路:第466页。侯国金,语用学大是非和语用翻译学之路:第467页 在任何语境里,交际者为了实现某个语用目的,可能需要策划、选择、顺应和洽商。策划可以是隐形的或显性的,可以是言前的或者是言语中的。策划所费的心力与语境的语用标记值有关,与元语用意识的高低有关。语境的PMV,策划的类型,心力的大小,MPA的高低,都直接影响语效的实现和交际的成败。一般来说,MPA高意味着心力大的显性策划以及隐性策划。MPA越高,交际的语效就越大。显性策划的语效比隐性策划的语效大。③ 3. 顺应论
顺应理论认为语言使用是一个不断选择的过程,语言的使用者能够在语言的使用中做出种种恰当地选择,是因为语言拥有如下几个特征: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特征。语言的变异性指的是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参考的可能性。在语义表达的过程中,语言提供了多种可能的表达,而不是一成不变的,与此同时,可供选择的范围也是不断变化的。商讨性指所有的选择都不是机械地或严格按照形式----功能关系做出的,而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完成的。商讨性是指语言选择不是完全规约的,是高度灵活和策略性做出的,具有不确定性。因为语言中存在一些“非规约”或说“不正确”的形式。顺应性指的是语言能够让其使用者从可供选择地项目中做灵活的变通,从而满足实际的需要。④即在一系列可能性中做出适应语境的协商性选择。因此,从顺应论的角度来看,这种适应情境的做法实际上是受元 ③④侯国金,语用学大是非和语用翻译学之路:第462,469,475页。冉永平,张新红:语用学纵横,第271页 语用意识支配的,交际者在选择语言、做出顺应时所表现出来的自反意识(自我反省意识),是一种元语用意识。因此可以说,元语用意识是顺应理论框架下的理论,是实现语言顺应性的一个必经阶段。
从类型上来说,语言的顺应又分为多种不同的层次。从语境关系的角度来看:语言的顺应包括对社会语境(社会政治制度、时代背景、意识形态)、文化语境(民族文化心理、历史渊源和宗教信仰)以及语言语境(线性系列关系、篇内衔接)的顺应;从语言结构来看,包括语音层面,词汇层面,句子层面和超语句层面的顺应。无论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都是元语用意识支配下的为适应语用目的而做出顺应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从元语用意识的角度,即通过元语用意识的高低,来判断语言选择对语用目的的顺应程度。4.案例分析
2024年12月6日,南非前总统逝世,各国政要纷纷前往悼念,缅怀这位伟人。其中包括美国总统奥巴马,他在追悼会上的讲话收到了广泛好评。本文将采用元语用意识的理论观点,从不同层面来对奥巴马的讲话所产生的语效,即致辞对“追悼会”的场合的顺应程度进行分析。
从语用目的或者语效的角度来说,奥巴马在追悼会上的讲话的目的可以归结为:其一,是为了表达对曼德拉总统的尊敬和追思,体现对南非伟人逝世的重视;其二,寻求两国的共同点,谋求与南非建立和维持长期友好的外交关系。4.1 微观元语用意识分析
其一,从语音层面来看,奥巴马还十分注重他讲话的韵律之美。在他的讲话中不烦许多颇具韵味的词组或是句子。例如,“His struggle was your struggle.” “His triumph was your triumph.” “Your dignity and your hope”“your freedom, your democracy.”再如,“his doubts and his fears”,“his miscalculations along with his victories”“son and a husband, a father and a friend.”等。这些句子对韵律都十分讲究,体现了语言使用者较高的元语用意识。听众也更易于接受,能够产生较高的语效。
其二,从词汇层面来看,讲话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大概与以下几个方面相关:首先是“赞扬”和“惋惜”之词,其中包括“celebrate”,“honor”,“triumph”,“cherished”,“illuminate”,“accomplishment”,“giant”等词。其次是有关“解放”“自由”和“正义”的词,包括“dignity”, “freedom”, “democracy”, “Justice”。再者,就是有关“抗争”和在抗争中遭遇的苦难和坚持的词,包括“struggle”,“brutal”,“hard”,“fight”,“oppressed”,“resistance”,“faith”“persistence”等。最后,是有关曼德拉个性中存在的某些缺点的词,包括“fear”“doubt”“miscalculations”。一方面,讲话的选词紧紧围绕主题:用“赞美”之词和“惋惜”缅怀曼德拉,追思曼德拉进行;用“正义”“解放”“挣扎”“坚持”等词来追述曼德拉的一生。这些词体现了讲话内容与主题较高的相关性,体现了讲话较好的顺应性。MPV程度较高。另一方面,从正反两方面来论述,没有过分吹捧,而是真实再现曼德拉的个性,刻画一个有血有肉的形象。这样就提高了讲话在听众当中的认同度。MPV程度较高,达到了较好的语效。
其三,从文章的结构来看,奥巴马在整个致辞的谋篇中也费了一番心思。在致辞中最典型的就是四个典型的“like”引导的排比句:“like Gandhi”,“Like Dr.King”,“like Abraham Lincoln”,“like America’s Founding Fathers”.由这几个短语连接起来得排比句一方面起到强调的效果,是一种典型的MPA凸显的现象,能够加深听众的感知体验。把曼德拉和其他四位民族英雄相提并论,同时找出他们之间的共同之处,很好地对曼德拉的精神进行了诠释,是整篇演讲中较为精彩的一个部分。这也是“元语用意识”发挥作用的结果。如果不经过深思熟虑的“隐性策划”,是很难做到的。所以,从讲话的角度来看,这个演讲也体现了较高的MPA程度。4.2 宏观元语用意识分析
如前所述,我们将元语用意识分为微观层面和宏观层面。以上分析仅是从微观层面来探讨讲话中的元语用意识:涉及到语音层面、词汇层面和语言结构层面。接下来,文章将从宏观上来对奥巴马的致辞进行元语用意识的分析。
首先是要谈到的是奥巴马在讲话中的角色转换。根据Thomas的观点,言者在语言选择的过程中会根据语用目的的不同,在会话中担任不同的角色,他将其分为:说话者(speaker),作者(author),传递者(reporter),代言者(spokes-person)和传声筒(mouthpiece)。奥巴马在这片演讲当中,就在频繁地进行角色的转换。首先,他是说话者,是实实在在的在做这个致辞的人。其次,在讲话的开始,他又是一个代言者。“代言者是某一个人,或某一团体中的一员或代表,传递的言语意图代言者本人也是认可的”。⑤为世界人民代言,说明对曼德拉的感激之情。如“people of every race and walk of life”,“the world”等词。随着讲话的进行,他的角色又发生了转变,他讲述曼德拉一生的事迹,这个时候他又重新成为了说话者(并有可能是作者)。在致辞中奥巴马有时也在担任传声筒的角色:“传声筒是指按原话传达作者话语信息的某个人”⑥。例如,他多次引用曼德拉的话:“a thousand slights, a thousand indignities, a thousand unremembered moments…”,“I have fought against white domination……it is an ideal for which I am prepared to die”.通过逝者的语言来重现他的事迹和精神。这种不断地转换体现了很高的MPA程度。
其次是对语境的顺应,如前所述,对语境的顺应可以包括社会语境(社会政治制度、时代背景、意识形态)、文化语境(民族文化心理、历史渊源和宗教信仰)。奥巴马的致辞很好地体现了对语境的顺应。首先从社会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上来说,美国南美同属资本主义制度,推崇“民主、自由、法治”思想,信封个人主义的世界观。奥巴马的演讲多次引用美国本土的“民主、自由、法治”的斗争。这对于曼德拉来说,对于南非人民来说,是感同身受的,因而能够引起听众的共鸣。奥巴马通篇的致辞更多地又是从个人情感,从个人的角度来表达对曼德拉的崇敬之情,也是从个人角度来阐述曼德拉的事迹和 ⑤⑥ 崔国鑫,生成性话语角色在会话中的转换
同上 为人。这种做法在信封个人主义的南非,也更易为人接受。而从文化语境角度来看,奥巴马又很好地了解了南非文化和其历史渊源。奥巴马借用美国内战来阐述南非黑人与白人之间的斗争,借用非洲早期伟大的领导人来描述曼德拉的事迹。毫无疑问,这是“入乡随俗”的做法,是对“文化语境”的顺应。这些思想贯穿整个致辞,从宏观层面很好地体现了“元语用意识”的作用。4.3 修辞“元语用意识”分析
最后,我们从修辞学角度来来分析这个致辞。何为修辞“元语用意识”?修辞就是选择好听/好看的言语形式达到一种美学效果的策略。说话人,尤其是文化素养高的人,更是有一种修辞MPA,是指不断修辞地表达。⑦奥巴马的致辞对修辞也有较高要求。包括对韵律的要求,如在语音层面提及的““His struggle was your struggle.”
“Your dignity and your hope” “son and a husband, a father and a friend.”等。这些都是“好听/优美“的语言。其次是修辞手法的使用,最典型的就是四个排比句:“like Gandhi”,“Like Dr.King”,“like Abraham Lincoln”,“like America’s Founding Fathers”.这几个排比句本身又是隐喻的表达方法。提高了语言的生动性。这样就起到了很好的修辞效果。因此,该致辞具有较高的修辞水平,也体现了演讲者较高的“元语用意识”程度。5.结语
⑦侯国金,语用学大是非和语用翻译学之路:第470页。奥巴马的演讲受到广泛好评,是一次成功的致辞。当然,演讲中过分地从个人角度描述,而对于它所代表的美国,并没有太多提及,从外交的角度来说,并没有完全达到他的语用目的。说明顺应程度还有上升空间。从实际效果来看,奥巴马的演讲多次被掌声打断,这个致辞也产生了较好的语效。根据我们之前的分析,一般说来,具有较高MPA程度的语言能够产生较好的语效,顺应程度较高。因此,可以说,奥巴马致辞的成功离不开“元语用意识”的作用。这也给我们在面对这类演讲的时候,如何发挥“元语用意识”的作用,如何发挥我们的“主观能动性”上提供了借鉴:首先,从微观上来说,应该注重句子或短语的韵律,注重选词,同时要选择一个谋篇方式;其次,从宏观上来说,要注重叙述角度的选择和对目的语境的顺应,包括社会语境和文化语境;最后还要注重演讲的修辞,要选择好听/优美的语言,以期达到良好的美学效果。
参考文献
侯国金.2024.语用学大是非和语用翻译学之路 [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冉永平,张新红.2024.语用学纵横 [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刘森林.2024.语用策略 [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康家珑.2024.交际语用学 [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侯国金.2024.元语用意识与策划 [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19).侯国金.2024.语用含糊的标记等级和元语用意识 [J].外国语(1).崔国鑫.2024.生产型话语角色在会话中的转换 [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4).刘颖.2024.从顺应性角度看政治话语中的语用含糊 [D].黑龙江大学硕士论文.吕双.2024.元语用意识在英美政要访华高校演讲语篇中的体现 [D].黑龙江大学硕士论文.樊莉囡.2024.论顺应性语境构建与元语用意识凸显 [J].鞍山师范学院学报(10).王辰晖.2024.元语用意识分析——以奥巴马全国电视讲话为例 [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9).
第三篇:基于文体意识 发展语用能力
基于文体意识
发展语用能力
【摘 要】当语用成为教学的关注焦点时,就要警惕缺少思维含量的语言运用。为了更好地发展学生富有思维含量的语用能力,需要用一定的文体意识找寻文中隐藏着的语言规律。用文体意识观照学生的语用能力发展,应对文体语境中的不同表达及不同年段中的同类文体加以关注,让学生的语用能力朝着更为本真的方向发展。
【关键词】语用能力 文体意识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4年版)》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是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但是,缺少思维含量的语言运用,需要引起我们的重视。
如追求片面的语用,将“语用”仅理解为书面语言的操练,没有“理解”参与的语言“运用”,不是完整的思维过程。又如,脱离语境的语用,忽视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舍弃语境来理解和运用语言,也是不可取的。再如,学生在照样子写句子时,只把原句中的个别词进行机械的无意义替换,并没有激活其生活经验,更没有将感知认识通过有效的思维活动进行运用表达。
那么如何更好地发展学生有思维含量的语用能力呢?
一、寻语用规律亟需文体意识
利用语言规律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培养语用思维,提高语用能力,是语用教学的真正目标。作者特定的思维结构、语言形式、写作思路及表现手法等,会以不同的文体呈现,相同的文体有相同的内在规律,请看几种文体的比较:
可见,不同文体的表现形式、描写方法、结构特征等有着显著差别,不同的文本隐藏着不同的语言规律,这规律就是学生习得语言运用的基础,基于文体意识,利用好这些资源,就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语用能力。
有吸收才有表达,如何有效地指导学生的思维参与到由理解到运用的过程中,从而拥有言语智慧呢?笔者在实践中推导出这样的模式:
我们首先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直面文本,对文本提供的意义进行分析解释,然后关注语义内部的规律或特定语境下的得体表达,引导学生认识特殊表达与特定文体之间的关系,最后才能实现语言运用。要把握好这关键的中间环节,就需要在教学中渗透文体意识,在文本中挖掘出语义内部的规律,分析特定场景下的得体表达,最终让学生产生有效的再表达,将言语智慧投向语言运用实践。
二、用文体意识关照语用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4年版)》对不同文体的具体功能、目标及阅读方式加以关注,基于文体意识,就能更好地发展语用思维,培养语用能力。
(一)关注文体语境中的不同表达
在语用能力的培养过程中要增加思维含量,就得关注文本特定情景中的特定话语,重点挖掘文本在不同文体语境下的独特“意蕴”。
1.描写方法――据文体语境区分
一个词用得好不好,一种表达方式妙不妙,单独考虑意义不大,要将其置于特定的文体语境中,其巧妙之处方能显现。以环境描写为例,人教版六年级上册《穷人》一文中有这样一句:“屋外寒风呼啸,汹涌澎湃的海浪拍击着海岸,溅起一阵阵浪花。”五年级下册《白杨》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车窗外是茫茫的大戈壁,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六年级下册《各县特色的民居》一文中有这样一句:“在闽西南和粤东北的崇山峻岭中,点缀着数以千计的圆形围屋或土楼。”
上述三例同属环境描写,《穷人》是小说,其目的是为了烘托桑娜忐忑的内心世界;《白杨》是散文,其目的是为了反衬白杨的可贵品质;《各具特色的民居》是说明文,这里的环境描写就是为了交代清楚客家民居所处的地理位置及环境。学生如果能结合文体的具体语境来领悟其要义,就知道自己运用时也要根据不同的语境来实践。
2.表现形式――与文体语境相合
不同文体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如诗歌以“意象”组合来表达作者的情感;寓言常把简单的道理隐藏在简短的故事中;散文通过情境来借物喻人、借景抒情。
说明文也是小学教材中一类典型的文体,准确严谨是它突出的表现形式。如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月球之谜》在阐述不解之谜时,先列举实验结果,然后对结果进行分析,进而论述其神秘之处。我们可以根据文本独有的表现形式进行语言迁移,让学生在交流收集的资料时模仿文本,先介绍月球的奇怪现象,然后根据独特现象进行提问,最后利用资料进行论述。这样的语用教学既利用了说明文特有的表现形式,又与文体语境相融合,让学生的语言运用做到文“适境”,言“得体”。
3.结构特征――随文体语境而变
不同文体的结构是文本语境的载体,如《桂林山水》是总分结构,《颐和园》按游览路线展开。我们的语用教学,要抓住文体的结构特征进行。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记金华的双龙洞》就是一篇脉络清楚的游记,教学时可以让学生通过找过渡段,先画出作者游览的线路图,再学导游根据线路图介绍行程的主要途经地及景点安排,让学生在认知的基础上进行语用实践。目的是让学生在学习了这样的文体结构后,能改变自己写游览文章时最常用的“先到哪里,然后到哪里,再到哪里”的形式,将合适的结构形式在同类习作中加以运用。
(二)关注不同学段中的同类文体
各类文体分学段反复呈现,教师要明确各学段不同的教学目标,才能体现这类文体的教学价值。以童话为例,不同的学段,语用能力培养的着力点应是不同的。
1.第一学段:激发阅读兴趣
第一学段的童话,情节有趣,易于认知,目的在于让学生喜爱阅读童话,在兴趣中感知童话的美好。我们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欲望。
如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小壁虎借尾巴》一文,教师可这样设计。
(教师播放课文静音动画)
师:这是一个有趣的童话故事,想请小朋友们做做配音演员,可要看仔细了!
学生根据插图试着给画面配音,创造性地加上动作表演讲述。
在这里教师利用给动画配音引导学生讲述故事,既锻炼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丰富了语言文字的积累,也培养了听说读多方面的语用能力。还可采用角色扮演、交际对话、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走进美妙的童话世界。
2.第二学段:体会语言特点
第二学段童话的学习要求集中明确:“走进奇妙的童话世界,品味童话语言,体会童话的特点,进一步感受童话的魅力。”这就要求更多地去关注童话的语言特点。
如教学人教版四年级下册《巨人的花园》时,可这样设计。
师:大家品读了一个个奇妙的画面,探寻到了花园变化的原因,接下来,又将发生什么呢?请发挥你的奇思妙想,续编奇妙的故事吧!
让学生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续编童话,以巩固对童话奇妙语言特点的体会和运用,引导他们进入对童话的理性把握阶段。当然,还可以借助围绕童话开展的多种形式的综合性学习,对童话这种文体获得更为全面的认识。
3.第三学段:领悟主题表达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卖火柴的小女孩》作为第三学段极少数同类文体的经典代表,我们更要利用好它进行教学,如结构上的多次反复、对于人物命运的关注等,教学时可这样设计。
师:对比课文的前、后两部分,你发现了什么?
学生发现了残酷的现实生活与小女孩的美好梦想是完全相对的。
师总结:弱小与强大,黑暗与光明,痛苦与欢乐,就在这样的阅读对比中,我们发现了文章的结构。我想,你的思考一定没有停止,还会产生追问。
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继续就主题结构进行提问。
上述教学涉及体会童话的结构特点,关注主题表达的深刻性,让学生在阅读中产生思维的矛盾,不断地提出问题,学会用自己的头脑进行思考。就是童话类文本学习更进一步的要求,达到了抓住本质的高度。
我们要基于文体意识,因文而异地选择语用资源,发展语用思维,让学生的语用能力朝着更为本真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4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4.[2]臧松刚,阎宗学.语用视野下阅读教学的审视与重构[J].小学语文教学,2024(8).[3]熊生贵.语文教师需补一课:语用学[J].小学教学设计,2024(1).(浙江省海宁市实验小学 314400)
第四篇:语用学
比喻metaphor 表达类expressives 表述句constatives
不可分离性non-detachability 不可取消性non-cancellability 不确定性indeterminacy 承诺类commissives 代码模式code model
等级含意scalar implicatures 地点指示space deixis
调节性规则regulative rules 动态语用学dynamic pragmatics 断言类assertives 对方修正other-repair 二元关系dyadic relation
发展语用学developmental pragmatics 反讽/反语irony
方式准则manner maxim 非规约性non-conventionality 讽刺sarcasm 符号sign
符号关系学syntactics 符号学semiotics
负面礼貌策略negative politeness strategy 负面面子negative face 负向转移negative transfer 概念意义conceptual meaning 功能语言学functional linguistics 共知common knowledge 构成性规则constitutive rules
关联/关联性relevance 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 关系准则relevant maxim
规定语法prescriptive grammar 规约含意conventional implicature 规约性conventionality 规则rule
含混ambivalence 含意implicature
合适条件felicity condition 后指用法cataphoric use 互补性complementarity
互动语用学interactive pragmatics 互明mutual manifestness 互知mutual knowledge 互指co-referential 话轮turn-taking 话语utterance
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 话语意义utterance meaning 话语指示discourse deixis 缓叙meiosis
会话分析conversation analysis 会话含意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会话结构conversational structure 会话修正conversational repair 会话原则conversational principle 或然性probability 记号symbol
间接言语行为indirect speech act
交际目的communicative goal/purpose 交际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交际意图communicative intention 交际用意communicative force 交际原则communicative principle近指proximal terms
经济原则principle of economy 旧信息old information 句法学syntax
句子意义sentence meaning 可接收性acceptability 可取消性cancellability 可推导性calculability 可行性feasibility
客观环境physical situation 夸张hyperbole
跨文化语用学cross-cultural pragmatics 离格deviance 礼貌politeness
礼貌策略politeness strategy 礼貌原则politeness principle 连贯coherence 两可性ambiguity
量准则quantity maxim
临床语用学clinical pragmatics 笼统性generality
论言有所为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逻辑语义学logical semantics 蒙塔古语法Montague grammar 面子face
明示-推理过程ostensive-inferential process 明说explicature
命题行为propositional act 模糊限制语hedges 模糊性fuzziness
内嵌施为句embedded performatives 恰当性appropriateness 前提presupposition
前提触发语presupposition triggers 前指用法anaphoric use 人称指示person deixis
人类文化方法论ethnomethodology 认知效果cognitive effect
认知语用学cognitive pragmatics 认知语用学cognitive pragmatics 认知原则cognitive principle 弱陈meiosis
三元关系triadic relation
社会语用学societal pragmatics 社交语用学social pragmatics 社交-语用学socio-pragmatics 社交指示social deixis
施为动词performative verb
施为假设performative hypothesis 施为句performatives
施为用意illocutionary force 时间指示time deixis 实用主义pragmatism
顺应理论adaptation theory 说话人意义speaker meaning
随意言谈loose talk
特殊含意particularized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同义反复句tautology 投射规则projection rule 推理努力processing effort
威胁面子的行为face threatening acts 委婉语understatement
未知信息unknown information 衔接机制cohesive device
显性施为句explicit performatives
新格赖斯会话含意理论neo-Gricean theory of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新格赖斯语用学neo-Gricean pragmatics 新信息new information
信息意图informative intention 信息照应information bridging 形式语用学formal pragmatics 修辞学rhetoric 宣告类declarations
选择限制selectional restriction 言语交际verbal communication 言语情景speech situation 言语行为speech act
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
一般会话含意generalized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已知信息known information 以言成事perlocutionary act 以言行事illocutionary act
以言行事目的/施为目的illocutionary goal 以言指事locutionary act
意思 sense 意图intention
意向性intentionality
隐含结论implicated conclusion 隐含前提implicated premise
隐性施为句implicit performatives 隐喻metaphor
语法性grammaticality 语际语interlanguage
语际语用学interlanguage pragmatics语境暗含contextual implication 语境化contextualization
语境假设contextual assumptions 语境效果contextual effect 语境意义contextual meaning 语境因素contextual factor 语句sentence
语句意义sentence meaning 语言学转向linguistic turn 语言语境linguistic context
语言语用学linguistic pragmatics 语义前提semantic presupposition 语义学semantics
语用代码pragmatic code
语用含糊pragmatic vagueness 语用含意pragmatic force 语用类属pragmatic category 语用能力pragmatic competence 语用歧义pragmatic ambiguity 语用迁移pragmatic transfer
语用前提pragmatic presupposition 语用推理pragmatic inference 语用行为pragmatic act 语用学pragmatics
语用移情pragmatic empathy 语用语言学pragmalinguistics 语用原则pragmatic principle 寓意言谈metaphorical talk
元交际行为metacommunicative behaviour元指用法meta-phoric use 原意或刻意言谈literal talk 原则principle 远指distal terms
约略性approximation 蕴涵entailment
哲学语用学philosophical pragmatics 正面礼貌positive politeness 正面面子positive face 正向转移positive transfer 指称 reference 指令类directives
指示词语deictic expressions 指示语deixis, indexicals 质准则quality maxim
中介语/语际语 interlanguage 主题topic
字面用意literal force 自我修正self-repair
adaptability顺应性(1.2.2)
affective mutuality情感共享(4.5.3)
agreement maxim一致准则(2.2.1)anaphora前照应(6.1.1)
anaphoric use前照应用法(6.1.1)approbation maxim赞誉准则(3.2.4)appropriate conditions合适条件(3.2.4)assertives断言类(以言行事)(3.2.3)
behabitives表态类以言行事(3.2.1)
calculability(含意的)可推导性(4.4.2)calendric time units历法时间单位(6.1.3)cancellability(含意的)可取消性(4.4.2)change-of-state verbs状态变化动词(6.2.4)code model代码(交际)模式(2.1.1)cognitive environment认知环境(5.2)cognitive mutuality认知共享(4.5.3)cognitive pragmatics认知语用学(1.5)
collaborative performatives协作性施为句(3.2.1)commissives承诺类(以言行事)(3.2.1)common knowledge共知(5.2)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交际能力(7.1)communicative intention交际意图(1.3.2)
communicative language ability语言交际能力(7.1)constatives表述句(3.2.1)context语境(1.1)
context of situation情景语境(5)
contextual assumptions语境假设(1.5.4)contextual correlates语境相关因素(5.1.1)contextual effects语境效果(1.5.4)contextual features语境特征(5.1.1)
contextual implication语境暗含(1.5.4)contextual meaning语境意义(1.2.3)contrastive markers对比性标记语(6.4.1)contrastive pragmatics对比语用研究(1.5.2)conventional implicature常规含意(4.4.1)conventionalization规约化(1.3.2)
conversation analysis/CA会话分析(1.2.2)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会话含意(4.4.1)conversation structure会话结构(1.2.2)cooperative principle/CP合作原则(2.1.2)co-text上下文(5.1.1)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跨文化交际(8.1)cross-cultural pragmatics跨文化语用学(1.2.2)culture-loaded words富含文化内涵词语(8.2.1)
declarations宣告类(以言行事)(3.2.3)decoding解码(2.1.1)
defeasibility(含意的)可废除性(6.2.5)deictic center指示中心(6.1.1)deictic expression指示语(1.1)deictic use指示用法(6.1.1)deictics指示语(1.1)deixis指示语(1.1)
developmental pragmatics发展语用学(1.6)directives指令类(以言行事)(3.2.3)disambiguation消除歧义(5.4)discourse deixis话语指示(6.1.1)discourse markers话语标记语(1.2.4)discourse meaning语篇意义(1.2.4)discourse operator话语操作语(6.4)
discourse particles话语小品词(6.4)extended speech act theory扩充的言语行为理论 guiding culture主文化 dynamic pragmatics动态语用学(4.6)elaborative
markers阐发性标记语 face面子 hearing meaning听话人意义 emphathetic deixis移情指示 face theory面子理论 hedge模糊限制语 encoding编码 face threatening acts/FTA威胁面子的行为 illocutionary competence施为能力 encyclopaedic information百科信息 factive verbs叙实性动词 illocutionary force施为用意 entailment蕴涵 felicity conditions合适条件 implicated conclusion暗含结论 equivalent effect等值效果/等效 filler填充语 implicated premise暗含前提 essential condition(实施言语行为的)基本条件 implicative verbs含蓄性动词
ethnography(of communication)(交际中的)人类文gambits话语策略语 implicature暗含/含意 化学 implicit performatives隐性施为句 general pragmatics exercitives行使类(以言行事)generalized implicature一般会话含意 indeterminacy(含意的)不确定性 explicature明说 generosity maxim慷慨准则 indirect speech act间接言语行为 explicit performatives显性施为句 gestural use手势用法 inference推理 expositives阐述类(以言行事)grammatical competence语法能力 inferential markers推导性标记语 expressives表情类(以言行事)group performatives群体性施为句 if someone says “The President is a mouse”, something that is literally 语用学重要术语英汉对照解释 false, the hearer must assume the speaker means to convey more than is being
1、Adjacency pair: 相邻对A sequence of two utterances by different said.speakers in conversation.The second is a response to the first, e.g.,6、Declaration: 宣告句A speech act that brings about a change by being question-answer.uttered, e.g.a judge pronouncing a sentence.-
2、Background entailment: 背景蕴涵Any logical consequence of an
7、Deixis: 指示 “Pointing” via language, using a deictic expression, utterance.e.g.“this”, “here”.3、Commissive: 承诺句A speech act in which the speaker commits himself
8、Directive: 指令句A speech act used to get someone else to do something, or herself to some future action, e.g.a promise.e.g.an order.4、Content conditions: 内容条件In order to count as a particular type of
9、Discourse analysis: 话语分析The study of language use with reference speech act, an utterance must contain certain features, e.g.a promise must to the social and psychological factors that influence communication.be about a future event.10、Dispreferred: 不期待The structurally unexpected next utterance as a
5、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会话含义An additional unstated meaning response, e.g.an invitation is normally followed by an acceptance, so a that has to be assumed in order to maintain cooperative principle, e.g.refusal is dispreferred.11、Entailment: 蕴涵 Something that logically follows from what is asserted.12、Expressive: 表达句A speech act in which the speaker expresses feelings or attitudes, e.g.an apology.13、Face: 面子A person’s public self-image.14、Felicity conditions: 恰当条件 The appropriate conditions for a speech act to be recognized as intended.15、Generalized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一般性会话含义An additional unstated meaning that does not depend on special or local knowledge.16、Honorific: 敬语 Expression which marks that the addressee is of higher status.17、Illocutionary force: 言外之力 The communicative force of an utterance.18、Insertion sequence: 插入系列 A two part sequence that comes between the first and second parts of another sequence in conversation.19、Manner Maxim: 方式准则 One of the maxims, in which the speaker is to be clear, brief, and orderly.20、Maxim: 准则One of the four sub-principles of the cooperative principle.21、Particularized conversational implicature: 特殊会话含义An additional unstated meaning that depends on special or local knowledge.22、Performative verb: 行事动词A verb that explicitly names the speech act, e.g.the verb “promise” in the utterance “I promise to be there”.23、Perlocutionary act: 以言成事 The effect of an utterance used to perform a speech act.24、Person deixis: 人称指示 Forms used to point ot people, e.g.“me”, “you”.25、Pragmatics: 语用学 The study of speaker meaning as distinct from word or sentence meaning.26、Preferred: 期待的 The structurally expected next utterance used in a response.27、Preparatory conditions: 准备条件Specific requirements prior to an utterance in order for it to cont as a particular speech act.28、Presupposition: 前提Something the speaker assumes to be the case.29、Projection problem: 映射问题The problem of the presupposition of a simple structure not surviving when part of a more complex structure.30、Quality maxim: 质量准则One of the maxims, in which the speaker has to be truthful.31、Quantity maxim: 数量准则One of the maxims, in which the speaker has to be neither more nor less informative than is necessary.32、Reference: 照应An act by which a speaker uses a word, or words, to enable a listener to identify someone or something.33、Relation maxim: 相关准则One of the maxims, in which the speaker has to be relevant.34、Representative: 阐述句A speech act in which the speaker states what is believed or known, e.g.an assertion.35、Sincerity conditions: 诚意条件Requirements on the genuine intentions of a speaker in order for an utterance to count as a particular speech act.36、Social deixis: 社会指示Forms used to indicate relative social status.37、Speech act: 言语行为An action performed by the use of an utterance to communicate.38、Textual function: 篇章功能The use of language in the creation of well-formed text.39、Turn-taking: 轮换The change of speaker during conversation
第五篇:再说语用(范文模版)
再说说“语用” 王村小学 常新涛
语言文字运用,不仅是课标修订版中关于语文教学定义的核心元素之一,更是近几年来小语教师耳熟能详的词汇。说它“时髦”,一点都不为过。但,也正是这样时髦的词汇,才更加值得我们深思——如果想当然,也许我们在教学中就有可能剑走偏锋,或者从一个极端走向另外一个极端。而这样的结果,无疑将给我们本已问题层出的小语教学雪上加霜。
一直以来,众多的一线小语课堂,乃至名师的课堂,都将“语用”想象成了数学课堂呈现出的“讲练结合”——似乎,在语文课上没能见到学生写上几句,就不符合课标要求了,就不是语文课堂了!很显然,我们又在“想当然”,又开始从“讲的课堂”向“练得课堂”转移,又开始从“过度关注人文性”转向“过度关注工具性”。
事实上,“语言文字运用”在教学中的实施,不仅有“字——词——句——段——篇”的发展规律和外显形式,同时也尤其重要的内在元素——那就是学生这一生命主体精神主体、思想灵魂对语用的逐步情感认同与发展。
语用,在教学中的呈现须有三个层次:
1、外显层次。
这一层次的语用,基本与我们常见的“口语或书面表达”相对应。也就是学生在课堂上学习、了解了一些语言或言语形式后,进行实际操作练习。这一层次的语用,我们更多关注的是语言内容,及言语表达的方法、形式,进行一种叫作“工具运用式”的练说、练写。
比如,赵昭老师在执教《乡愁》一课时,就有这样的教学设计,收到了很好的语用效果: 师:现在就请同学们用第一节诗的结构和形式自己编写出第二节诗。可以独立编诗,也可以与周围同学讨论。
师:谁来朗读自己编的诗? 生:长大后,乡愁是一张小小的船票,我在这头,娇妻在那头。
师:意思对了!很不错!但是,称自己的妻子为“娇妻”,难免有些炫耀的嫌疑,能不能换个词?
生:长大后,乡愁是一张窄窄的船票,我在这头,新娘在那头。
师:编得好哇!自己都会写诗了,多了不起!谁还能再背一遍? 这,也许是我们喜欢的、想要的语用形式。但是,我们却发现:单单有这样的语用练习,似乎缺少了什么——首先,在我们的课本中,适合进行这种语用练习的文本比较少,这就限制了学生在语用中更好学习语文、运用语言的发展;其次,这样的语用练习,更多地是关注言语的形式,是一个个符号的排列、组合顺序,而对语言情感的把握却很少关注,缺失了对语言温度的感受;还有,我们在教学中也发现:即使在阅读教学中时刻关注这样的语用练习,却很少发现学生能将这样的学习运用到习作和口语表达之中。同时,学生在经过多次练习之后,很难将语用中所学到的进行拓展、升华,变成自己的语文发展能力。
那么,我们的语用缺少了什么?结合众多的名师课例研究发现,情感因素和语言素材的积累成为了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
2、储备层次。在很多名师的公开课上,我们没有见到“外显”语用练习,却发现学生的学习效果也很好。
如王崧舟老师在执教《孔子游春》一课时,有这样的教学片段: 师:瞧,在孔子的课堂里有什么?
生:孔子的课堂里有阳光、泗水、桃红柳绿、草色青青、春风、琴声、森林---------(有—还有---)
师:这样的课堂,实在是太奇特了!在孔子的课堂里有(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变红词语)生:读:阳光普照、桃红柳绿、草色青青、春风习习师:这样的课堂没有----没有-----生:只有-------只有---
师:大自然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 生:是她宽广的胸怀 师:茂盛的森林 生:是她飘逸的长发 师:温暖的太阳 生:是她明亮的眸子 师:和煦的轻风 生:是他甜蜜的絮语
师:多么美丽的课堂啊!(师生合作读)阳光 生:普照着大地--------
在这样的文本梳理和师生对读过程中,学生积累了进行描写的语用材料(教师却没有让学生运用),学生也发现了文本的言语形式(教师也没有让学生仿写)。学生只是在一遍又一遍的思考和有感情朗读中,去理解,去感受,去积累这些“语用碎片”。
这样的课堂没有我们想象中的“语言文字运用”,我们却又无法否认这是一节语文味十足的课。那么,王老师在干嘛?他在引领孩子们“储备”——这是语用的柔性层次,和“语用构思”相对应。也就是结合文本的语用特性,让学生理解一些基础的语用知识,积累语用材料,以达到“储备”和“丰富”之效。
3、隐性层次。
不可否认的是:任何语言类学科,我们无论如何都绕不开“情感”这一话题(我这里所说的“情感”,并不是简单的“人文性”,更不是文本的“中心思想”,更多的则是语言文字所传递出来的“情感”)。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离不开学生情感的细腻,离不开学生对语言文字“温度”的感受和把握,并由此完成对学生精神生命、思想灵魂的塑造。
这就是我想说的语用第三个层次——隐性层次。它和“语用立意”相对应,也就是看起来教学以阅读和感受为主,阅读感受也完全不在“写作本位”上,它只对学生的言语生命意识及思想灵魂起作用——让学生在学习语言内容和言语形式之外,深刻体会到语用不是简单的工具,更是为了“表情达意”,真正做到“用一个个带有情感温度的文字来表达自己的心声”。这将给语用以生命力,以更大的潜力。
同样在王崧舟老师执教的《孔子游春》一课中,王老师将孔子请下“神坛”,还原其生命本质——老师。课堂教学围绕“课堂——课文——课题”来分别对应故事中的“自然环境、观水悟理、琴歌言志”,并以:
(想象画面品读“有志向”)师:看第三句
生:读: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师:关于水的这一特点,你又读懂了什么? 生:我读到了水的勇敢。师:哪两个字最能体现? 生:“穿”“凿”
师:除了勇敢,你还读出了什么? 生:水的勇气、志向------师:由这两个字会想到一个词? 生:水滴石穿
师:这就是有志向有勇气的水。引读
师:水从雪山走来,生: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师:水向大海奔去,生: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师:水从远古走来,生: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师:水向未来奔去,生: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师:穿山、凿壁的水啊,就是有志向的水。把这个词圈出来。(切己体察品读“善教化”)此种方式的教学,来引领这些带有情感和温度的语言文字不断叩击学生的心灵,以逐步提升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情感认同”。
这样,外显层次、储备层次和隐性层次的语用相结合,也才构成了语用的完整言语生命,语用也才有可能在学生的学习中不断发散、升华,让学生带着理性地思考深度和感性地审美诗意,去完成语言学习的使命,促进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