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万书网,千万量级范文库任你选!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二号文库

民俗博物馆2024年度工作总结(合集五篇)

说明:文章内容所见即所得,本站下载的DOCX文档与页面上展示的相同。如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客服QQ:4084380 发送本文地址给客服即可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本文地址:https://www.wanshu.net/fanwen/a2/126653.html

第一篇:民俗博物馆2024年度工作总结

民俗博物馆2024年度工作总结

2024年是民俗博物馆从李家大院文物保护利用基础建设工程逐步转向强化内部管理,健全完善机构设施规范馆藏文物信息档案、突出科研宣传为主要业务的工作之年。在市文物主管部门的领导和大力支持下,在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下,各项工作都有了较大进展,圆满地完成了市局下达的各项工作任务,使李家大院文物保护工作逐步健全发展。

现将过去一年来的工作回顾总结如下:

一、抓学习,增强员工素质

1、业务学习博物馆工作业务性强,且责任重大,对员工进行业务培训是我们提高员工业务水平的切入点。一年来坚持周三、周六集中辅导学习,要求员工做好笔记,定期进行检查考试,使全员业务知识逐渐提高,我们以《博物馆管理办法》为基本要求,学习贯彻文物保护的政策法令,学习文物安全的防范意识,学习文物的基础知识,以及馆藏文物保护的方法要领,有力的推动了工作进展。

2、政治学习按照上级领导的要求,紧紧围绕党的工作重点,采取形式多样的学习活动,利用电视、电脑、报纸、杂志关注国内外形势,认真贯彻落实上级文件要求,在党风廉政建设方面,在严格落实“五个不准”,狠刹不良风气工作中,在集中整治影响和提高全市经济发展突出问题等工作中,严格要求干部职工,要求党员真正起到模范带头作用,使每项活动确实落实到行动上。

3、职业道德教育加强职业道德教育,增强员工的服务意识,要求大家讲学习、讲政治、讲正气。坚持为游客服务的理念。爱国、爱馆、爱家,文明礼貌、相互尊重、团结协作、诚实守信、助人为乐,发扬李氏家族善行美德,做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的文博工作者。

二、抓纪律,改变工作作风

在全年的工作中,上班纪律一直是常抓不懈的重点,为使工作的完成得到有力保证,我们坚决杜绝“在职不在岗,在岗不尽责”的现象,坚持岗位考勤和工资福利挂勾,任务完成情况和年终奖励结合的办法。在上岗时坚持列队点名和在岗时不定时抽查,保证了岗位责任制的落实,坚决杜绝闲话风、吃喝风、玩乐风,推诿扯皮风,确定了“干与不干不一样,干多干少不一样,干好干坏不一样”的工作导向,自加压力,争先创优,踏踏实实做小事,把遵守纪律深入到每个人的思想中,贯彻到工作中,落实到行动中,使同志们工作热情不断提高,出现争先创优的局面。

三、抓落实,保证任务完成

博物馆工作中,要把简单的事情重复去做,把重复的事情坚持去做是件不易之事,要求持之以恒的精神,每项任务,要求大家有强烈的责任意识,进取心和紧迫感,有时不我待的机遇意识,有了责任感才会有干好事业的激情。在全年的工作中,我们按照年初计划,对工作任务进行分解,落实到每个岗位、每个人,并对每个人的工作定目标,定标准,定时限,以计划促落实,以检查促完成,在每天的工作中对每个岗位工作完成量进行记录,同时对工作完成情况,质量进行定期不定期的抽查,确保了工作目标的落实。

四、通过“三抓”,确保文物安全无隐患

文物安全是文物工作的生命线。通过组织学习,不断提高工作人员的文物安全意识。做到人人都是安全员,天天防火,夜夜防盗,警钟长鸣。

针对我馆的特点和文物安全现状,我们勤查隐患,严防漏洞,不使安全在具体工作中脱节,在落实好日常文物安全检查工作的基础上,根据文物安全工作要求,认真组织好本馆文物安全专项整治工作,在夏季防洪、冬季防火,日日防盗等工作中,思想高度重视,抓落实、排隐患,保证了李家大院的文物安全。在馆藏文物安全上,我们先后组织了三次对文物库房安全检查,文物逐件清查,对照文物账册一一核对,确保了文物安全。在11月9号山西省人大文物执法检查调研时,省局领导和人大负责人对李家大院文物保护工作予以高度认可,认为是文物保护和利用的成功范例。

五、完成任务情况

1、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宣传,扩大李家大院的知名度,在“5.18国际博物馆日和文化遗产日”活动中,通过张贴标语,发放宣传材料、街头摆放宣传版面,悬挂宣传条幅等形式向群众宣传文物保护法,宣传优秀文化遗产李家大院。

认真整理提供相关资料,参与李家大院网页制作宣传工作。

2、文物建档工作

对馆藏文物进行建立保护档案,建立文物信息登录是博物馆的基础工程,2024年开始,我馆把健全完善馆藏文物档案和文物财产档案,国有资产建帐建档作为首要任务来抓,集中时间对收集、接收、征购的馆藏文物详细进行登录,设立了文物总帐、分类帐和电子信息档案,现已完成登录文物3787件、石雕文物823件、其余2300件正在紧张的进行中。

3、“三普”工作是全市文物工作重点,我馆两名同志在市局的统一领导下,圆满完成了万荣县“三普”资料后期整理工作,并顺利通过了验收。

4、完成了“李家大院”一书的编著。由文物出版社出版发行。

5、按时完成了省保单位李家大院“十二五”文物保护项目规划材料。

6、撰写论文“李家大院—由善行构筑起来的人文奇葩”发表于《中华遗产》杂志。

7、撰写研究论文《博物馆陈展手段与方法创新》、《博物馆与公共文化服务》,其中《博物馆如何依托地域文化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省文物局评选,参加晋、陕、冀、豫四省论文交流。

8、完成《馆中有院 院中有馆 寓教于游 寓教于乐李家大院文物保护利用实践探索》论文。

9、在节假日配合景区的开放工作,圆满完成安防、接待、宣传等任务。

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过去一年的工作虽然取得了一些成绩,但应当清楚地看到我们的工作上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

1、由于种种原因,自2024年民俗博物馆成立以来,我馆人员的入编和“三险一金”问题一直未能解决。

2、支部未能成立,党员的组织生活、学习培训、积极分子要求进步吸收新党员,难以实施。

3、对民俗文物、晋商文物的征集、收藏仍处于较低水平,具体表现为馆藏数量少,精品不多。

4、员工整体素质及专业水平有待提高,以适应对民俗文物、文化的深入研究。

5、文物安全岗位责任制有待进一步明确细化和落实。

七、下年度工作计划

1、按照《博物馆管理办法》的要求,尽快完成对馆藏文物的建档工作,申请省文物局对馆藏文物进行鉴定评级,完成文物信息登录任务,为申报博物馆评级打好基础。

2、按照博物馆免费开放的要求做好基础工作,积极参与申报下一批博物馆免费开放。

3、编制《李家大院安防、消防方案》。

4、编制李家大院《重点文物保护整体规划》,全面落实好文物安全责任制、文物安全岗位责任制,确保李家大院文物建筑安全。

6、按时按质按量完成上级部门交给的其它工作任务。

运城市民俗博物馆

2024年12月

第二篇:民俗博物馆

红方块创建于2024年,是专业从事各类展厅史馆全程策划设计与施工的专业服务机构,以及博物馆、博览馆、博物陈列馆、民族博物馆等系统施工的专业公司。公司拥有一支从博物馆整体设计策划到博物馆文案策划、博物馆展品陈列解决,博物馆装修与展示平行施工的强大团队,完全解决了展厅史馆工程因文史编辑与装饰工程脱节造成的档次低级的乱史工程和烂尾工程。

筹备博物馆一般是一个由浅入深、不断学习的过程,展示设计的前期一般会组建展示筹备工作组,小组成员即从各类展览公司提供信息中整合思路,通过综合判断来选择合适的展览公司。专业的展览公司具备完整的展示系统,其每一步进展都有严谨的操作程序,能更有效的与客户思路相吻合,并对博物馆整体高度的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包括博物馆策划流程、博物馆设计程序、博物馆施工配套全程服务。选择真正具备公安陈列馆筹建综合能力的展览公司是共组效率的重要依托。

选择展览公司时应将“是否拥有自主展示制作工厂”作为考察的重点,即是否具备多年的施工经验、具备充分施工能力,工厂设备是否完善,工种是否齐全。工程施工经验一方面保证了一流的施工质量;同时公司实现不分包不转包,由策划设计到施工全程服务,提升了工作效率,保证了工程效果,同时为客户节约了大量项目成本;更重要的是确保了设计上的逻辑性,工程进度的连续性,从而确保博物馆整体品质的最优化实现。

第三篇:民俗博物馆观感

传承的是文化,留下的是经典

北京民俗博物馆是京城唯一一座国办民俗类专题博物馆。馆内常年举办老北京民俗风物系列展。每逢春节、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本馆还将举办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带着对传统的崇敬之情,我们对北京民俗博物馆的大致概况进行一下了解。概况

北京民俗博物馆始建于元朝,在明清时候得以扩建,但1900年,京东义和团在庙内江东之殿前设坛习武。民国初年,军阀混战,东岳庙屡遭庙内驻军的骚扰。时局跌宕,民生凋敝,香火供给不继,渐趋衰落,仅靠出租房屋维持日常用度。建国前夕庙内已经破败不堪。至此沉寂了整整半个世纪。1995年,朝阳区政府出资2024万元进行了古建修缮。1999年春节正式对外开放。北京民俗博物馆(东岳庙)座落于朝阳门外大街中段,始建于公元1319年元代延 六年,主祀有奉山神东岳大帝及众神体系,是道教正一派在华北地区最大的宫观。原占地6万平方米,由中路正院及东、西跨院组成,共有七进院落,融集廓院式、四合院式布局为一体,具有元、明、清三代建筑风格的古建筑群。馆内民俗风味浓厚,民俗活动风趣有意。民俗风味

中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民族众多,文化灿烂。其传统节日文化博大精深,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传统文物展通过七个展厅,近三百件节日民俗文物以及相关图片、多媒体等陈列形式从多角度让观众了解中国传统节日的丰富内涵。

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十二生肖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它不仅是纪年的符号,也是一个人与生俱来的生辰标记。十二生肖民俗——狗展中,此次展出的一百多件各个时代、不同质地、形态各异的生肖狗精品文物,主要是来自民间艺术家白大成先生多年的精心收藏,也有部分展品是北京民俗博物馆馆藏品。

人类的历史就是从生产工具的创造开始的。人类最早创造和使用的工具是木器和石器,之后才有了铜器和铁器。生产工具是随着人类生活领域的不断开拓,而逐渐发展、分化和丰富起来的,并且分工渐趋细致,也向专门化、规范化和配套化的方向发展。各种功能和类型的专业工具也相继出现,一般按用途分为农业工具、手工业工具和辅助工具三大类。

生产工具展览展示的是近代动力机械发明以前,在中华大地上广为流传的生产工具,它们不仅有实用作用,而且在造型、结构、质地和装饰上具有形式美感。

还有东岳庙历史展,生活起居展,不仅给人以视觉上的享受,对于经济的繁荣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民俗活动

我国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文化,记载着古代先民对自然运动规律的认识和把握,反映了人们张弛有度、应时而作的自然生活节律。结合中国传统岁时节令举办民俗活动是北京民俗博物馆的一项重要传统。我们可以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体味老北京的民俗风情,感悟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我们对一些民俗活动进行了了解。

春节是中国人的盛大节日。自元代以来,北京东岳庙就有举办庙会的记载,是北京最早的庙会之一,具有极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此次活动推陈出新,突出文化品位,让我们在尽情参与民俗活动,品位老北京民俗风情的同时,又接受民俗情趣的陶冶。目前,东岳庙会已成为北京春节文化庙会的重头戏。

在“端午民俗游园”中,生动的展现了老北京人过端午的习俗。我们亲自包粽子,缅怀爱国主义诗人屈原;买艾草、菖蒲,喝雄黄酒,戴长命缕,挂五彩粽,佩香包„„同时还有端午习俗知识有奖竞猜。人们将在游园活动中领悟老北京端午节俗的无穷魅力。

每逢中秋,北京民俗博物馆都将举办相关的民俗展览,还有传统中秋礼俗的场景复原,介绍古老的中秋文化,宣扬中华民族团圆美满、平安宁静、血浓于水的亲情、友情诚信传统。

农历九月初九,是中国传统的重阳节,具有非常久远的历史,在民间广为流传。北京民俗博物馆在节日期间举办《九九重阳展》,从重阳节的历史演变、风俗习惯、传说故事等几方面,向游客介绍重阳节知识。同时还举办免费健康咨询、老有所乐手工才艺展、书画展等。我们在此得到健康的启迪和收获。观官感受 我们参观了益智游戏、技巧游戏、声音游戏等,里面的拨浪鼓、吹的小哨子也和皮影一样都是我国几百年来劳动人民文化和智慧的结晶,它们曾经给无数人带来快乐,现在却濒临失传。

随着社会的发展,外来文化的进入,我总觉得我们的民俗文化在渐渐离我们远去,在学习外来文化的同时,我们也要时常复习我们的民俗文化。不知道为什么有种莫名的伤感,总觉得我们的民俗文化被我们一代代的遗忘了,怀念小时候各种各样的乡间故事。民俗文化的日薄西山是我们发展的必然结果?还是我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遗忘了那些存留的文化?希望我们有关部门能重视,把我们的民俗文化发扬光大,继往开来。

我们应该让更多人了解和熟悉这些民间游戏,越是在科技发达的今天,就越不能忘记中国的传统文化,把它们完整地保留给子孙后代。

我们应尽自己最大的力量来传承民俗文化,以留给后人永恒的经典。

第四篇:苏州民俗博物馆导游词

坐落于古典名园狮子林东侧的苏州民俗博物馆就是一座以展览苏州民间传统风俗的专业博物馆,建筑面积约500多平米,位于苏州古典园林狮子林东侧古宅内。房屋结构具有清代建筑特色,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11月苏州建城2500年时正式开放。下面是关于苏州民俗博物馆导游词的内容,欢迎阅读!

各位游客:

大家好,欢迎大家来到苏州,我是你们的导游xx,你们可以叫我xx。下面我们一起去领略苏州民俗的文化吧。

苏州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古城,从春秋时期伍子胥奉命“相土尝水,象天法地”建城以来,积淀有二千五百年的古老文明,而从太湖三山岛发现的旧石器时代人类活动遗迹,又将苏州地区人活动的历史推到一万多年以前。苏州民俗博物馆于1986年建成开馆,为国内首创专门陈列与本地民间习俗有关的实物博物馆。其南部原为贝家祠堂和住宅,北部原为王家祠堂。进南部大门,有节俗、吉祥文化、育子风俗展示。过巷进入北部,为节俗、吴歌、民间工艺展示。从中可了解苏州民情风俗的沿革。是一座以收藏、展示民俗文物,调查民俗事象,研究民俗文化为主要内容的民俗类博物馆,位于姑苏名园——狮子林左侧,在历史文化名城——苏州建城2500周年之际,于1986年开馆至今,共接待观众:计300余万人次。馆舍原为狮子林宅弟建筑,即今苏州民俗博物馆“南展区”占地面积1031平方米,展厅面积370平方米。于1994年,现位于潘儒巷东侧的原“王惊裕义庄”的二进古建楼厅经移建合并而成苏州民俗博物馆“北展区”。占地1100平方米,展厅面积380平方米。现馆舍合计占地2131平方米,展厅面积750平方米。

馆藏文物

苏州民俗博物馆是中国地方专门性民俗博物馆。位于苏州古典园林狮子林东侧古宅内。房屋结构具有清代建筑特色,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986年11月苏州建城2500年时正式开放。

苏州民俗博物馆藏品2024余件,展出约500余件。婚俗展览复原陈列一百年前清代末年南方汉民族的婚礼模式;

苏州民俗博物馆现有“婚俗、生俗、节俗、寿俗及吴歌风俗”等五个展厅。由“人生礼仪、岁时节令和吴歌风情”组成了馆内的基本陈列。建馆以来,共征集及接受民间捐赠的民俗文物计3000余件,其中二级文物3件、三级文物40余件。并先后组织开展了一系列民俗专题调研,其中有人生礼仪习俗,岁时节令习俗,社会生产习俗等各项专题。苏州民俗博物馆开放“婚俗”、“节俗”、“食俗”三个展厅。婚俗展览复原陈列一百年前清代末年南方汉民族的婚礼模式;节俗厅把旧时虎丘山塘街出土全部仪仗再现于观众面前;食俗厅正中,陈列一座比较典型的苏州家居厨房模型。

建筑布局

食俗厅

苏州美食饮誉中外。有苏式茶肴、苏式糕点、苏式糖果、苏式卤菜;苏式蜜饯、苏式糕团、苏州名茶、苏州沙货、苏州特色调味品、苏州特色酱菜 等10大类1000余种。食俗厅里陈列的名点、名菜、炊具、餐器等展现了材质丰盈、手艺地道、享受高雅的苏州饮食文化。食俗厅正中,陈列一座比较典型的苏州家居厨房模型。显示出苏州饮食很早就具有高文化层次的特征,它不仅给人以温饱,而且还能给人以 物质乃至精神上的享受。食俗厅里陈列的名点、名菜、时令鲜果、炊具餐具、厨房模型和其它展品,形象地向人们介绍了具有悠久历史的苏州饮食及其特色。

民俗

民俗是人民群众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的风俗习惯,它是人民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是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苏州建城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岁月中形成了具有吴地特色的民俗。1986年11月在纪念苏州建城2500周年时正式对外开放的苏州民俗博物馆,就是一个展示苏州民俗的窗口,是我国首家以展示都市民俗为主要内容的专业内容的专业博物馆。全馆围绕节令民俗,吉祥民俗等展出一些民俗文物,介绍一些民俗知识,以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增进人民对苏州民俗文化的了解。

节俗厅

苏州地处鱼米之乡,历来物产丰饶。如香粳米、南荡菱藕、碧螺春茶、洞庭红桔等都成为皇家贡品。鲈鱼之鲜、药菜之美。苏式菜看独具特色,松鼠鳜鱼、清蒸大蟹、鸳鸯炖菜汤、常熟叫化鸡名扬天下。并连同苏式糕点、糖果、蜜饯、卤菜、炒货、特色调味品等,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风味。

节俗厅里,眼下再现的主要是苏州人过八月半的风俗。每逢中秋节,苏州人要“斋月宫”。入夜,家家置供桌于开下,供上菱藕、石榴、栗子、白果等时令瓜果及月饼等。焚香点烛,以寄托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苏州人还有中秋上街看小摆设的习俗,观前街稻香村生产的苏式月饼最有名,店门前陈列的 小摆设也最吸引人。展厅中,五路财神出巡仪仗”、“山塘看会”的小摆设造型生动,玲戏精巧,使人依稀想象着当年热闹非凡的情景。每至清明节、七月半、十月朝,又有“三节出会”之举,到虎丘祭祀,有各式各样的明间表演。这些在民俗厅都有展示。苏州地区有着终年不断的岁时节分活动。如闹元宵、邓尉探梅、轧神仙、迎伍君、黄天荡赏荷、石湖串月、天平观枫、寒山寺听钟等等,节俗厅把旧时虎丘山塘街出会全部仪仗再现于观众面前,组成了浓郁的吴中地方风情。节俗厅由180件小摆设组成“五路财神出宫巡行仪仗队”,再现了旧时中秋节苏州人上街争看小摆设的场面。

婚俗厅

婚俗厅,婚俗厅犹如置身于一个新婚人家,花轿、喜堂、洞房布置得精美华丽,到处张灯结彩,喜气洋洋。新郎新娘结婚拜天地,吹鼓手吹吹打打,犹如来到一个世纪前正在举行婚礼的一户苏州人家。在婚俗厅,观众不仅可以观赏到传统婚礼、寿庆等人生礼仪的隆重场面,了解吴地丰富多彩的节令风尚,还能参与有趣的民俗游艺等。苏州民间婚俗除了有汉族共有的习俗外,还有着自己的地方特色,其中不少礼仪沿袭至今。

这次的介绍到此为止,大家可以到处逛逛,30分钟后我们在xx处集合,希望大家准时!

第五篇:河北省民俗博物馆调查报告

河北省民俗博物馆调查报告

班级:10级文化产业管理1班 姓名:XX

2024-3-13

目录

前言„„„„„„„„„„„„„„„„„„„„„„„„„„„„„„„3 正文„„„„„„„„„„„„„„„„„„„„„„„„„„„„„„„3

1.规模简介„„„„„„„„„„„„„„„„„„„„„„„„„„„3 2.陈列展览„„„„„„„„„„„„„„„„„„„„„„„„„„„„3(1)武强年画艺术展„„„„„„„„„„„„„„„„„„„„„4(2)清代家居陈设展„„„„„„„„„„„„„„„„„„„„„5(3)河北陶瓷艺术展„„„„„„„„„„„„„„„„„„„„„5(4)村里的日子—泥塑作品展„„„„„„„„„„„„„„„„„6 3.馆藏精品„„„„„„„„„„„„„„„„„„„„„„„„„„„„6 4.学术研究与活动„„„„„„„„„„„„„„„„„„„„„„„„7 5.社会影响„„„„„„„„„„„„„„„„„„„„„„„„„„7 6.现状及发展„„„„„„„„„„„„„„„„„„„„„„„„„„„„7 结束语 „„„„„„„„„„„„„„„„„„„„„„„„„„„„„10

前言

河北省民俗博物馆位于河北省石家庄市,是河北省唯一一家省级民俗类专题博物馆,以收藏古代、近现代民俗文物和民俗资料并进行科学研究、举办陈列展览、弘扬传统文化为主要任务,是向广大群众进行思想道德、乡土知识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公益性事业机构。河北省民俗博物馆1998年6月挂牌成立,1999年10月22日正式对社会开放。

河北省民俗博物馆自2024年5月18国际博物馆日开始正式对社会公众免费开放。通过取消河北省民俗博物馆人们参观博物馆的门槛,让更多的观众走进了博物馆。河北省民俗博物馆1999年被河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河北省第二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4年获得国家二级博物馆等级资格。2024年增设成立了“河北省工艺美术馆”。正文

1、规模简介

河北省民俗博物馆是河北省唯一一家省级民俗类专题博物馆,以收藏古代、近现代民俗文物和民俗资料并进行科学研究、举办陈列展览、弘扬传统文化为主要任务,是向广大群众进行思想道德、乡土知识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公益性事业机构。河北省民俗博物馆1998年6月挂牌成立,1999年10月22日正式对社会开放。同年,被河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河北省第二批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4年获得国家二级博物馆等级资格。2024年增设成立了“河北省工艺美术馆”。

河北省民俗博物馆主体建筑为仿清园林式建筑,风格清雅别致,简明朴素,建筑总面积5000余平方米,其中展厅6个,面积为2024余平方米,另有文物库房、办公楼等。馆区的绿化和建筑浑然一体,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优美舒适的参观环境。

为充分发挥博物馆的社会教育功能,更好的服务于社会,河北省民俗博物馆自2024年5•18国际博物馆日开始正式对社会公众免费开放。通过取消人们参观博物馆的门槛,让更多的观众走进了博物馆,感受博物馆文化,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和熏陶,实现优秀文化的人民共享。此举引起了社会强烈反响,观众络绎不绝,社会各界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多年来,河北省民俗博物馆注重加强业务基础建设,不断充实馆藏民俗文物和传统工艺珍品,积极改造和整修展览环境,努力提升陈列水平和接待能力,强化、拓展宣传教育功能,坚定不移落实文化惠民政策,在我省的两个文明建设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2、陈列展览

为了更好的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根据馆藏文物特点,河北省民俗博物馆先后推出了以

《明清工艺珍品展》、《清代家居陈设展》、《武强年画艺术展》、《民间扇面收藏展》、《明清瓷器珍品展》和《民间用品收藏展》为主要内容的民俗文物专题基本陈列。展览内容喜闻乐见,文物精美独特,具有浓郁的民间文化特色。通过对文物内涵的发掘和陈列展示,反映了传统文化特有的魅力。使观众能在咫尺之间,领略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熏陶。其中《民间收藏专题展》于2024年荣获全国 “十大陈列展览精品提名奖”。

随着对民俗文化研究和展示水平的不断提高,民俗文物、藏品的不断丰富,省民俗博物馆相继推出了《新内画艺术展》、《河北蔚县民间剪纸艺术展》、《辛集农民画展》、《民间剪纸艺术展》、《郭氏兄弟铁板浮雕艺术展》、《辛集皮贴画艺术展》、《白洋淀芦苇艺术展》等极富民族情趣和河北特色的民间工艺系列展。使深具河北特色的民间工艺、民间艺术进入博物馆,与观众近距离接触。从不同角度展现出迷人的冀中田园风情和农家的生活情趣,也展示了民间绘画作者、艺术大师的艺术才华。吸引了大量的观众,这些展览对发掘民间艺术内涵,保护民族文化,促进民间手工艺的弘扬和传承、保护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1)武强年画艺术展

年画,是我国民间在过年时装饰居室环境的节日艺术品,是伴随着欢庆新春的风俗而出现和发展的。它源于汉代的门神,宋代始有木版刷印年画的作坊。河北武强在明永乐时期便是“家家点染,户户丹青”的我国北方最大木版年画生产地之一。

展览精选了138幅武强年画作品,全面的展示了武强年画的艺术特色,其浓艳的色彩、粗犷的线条,具有传统的燕赵风格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武强年画最早全用手工描绘,叫“生笔画”,产量较低,价格较高。随着木版印刷术的发展,改手工描绘为半印半画以至全部套印。我们现在所见的大宗生产的武强年画均是套印的。武强年画的制作,一般要经过绘图、刻版、套印三道工序。即作品先由画师画出样稿,刻版师雕版,再印刷套色。武强年画,传承着古老的节俗文化,它应时代的需要而产生,它随着社会变迁而发展。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深受人们喜爱的武强年画——这颗古老的艺术明珠在民族艺术的大花园中将会更加绚丽夺目。

(2)清代家居陈设展

河北是历史上的京畿之地,是元明清时期的政治文化中心,目前我馆收藏的大量明清家具,无论其用材质地、雕刻工艺、器物造型等方面都有很好的经济价值和艺术价值。展览围绕“家居陈设”主题,表现一定历史条件下人们对幸福、美好、富裕、吉祥的追求及河北地区传统居家陈设的特点。科学地多方面揭示文物价值,以求突出优秀的河北传统文化特征。文物陈列以表现清代民俗文化现象为主要目的,兼顾历史价值、艺术价值和科学价值。为了便于揭示文物价值与内涵,文物按居室功能分类。给观众一个溶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舒适性于一体的高层次展示环境。使人们在古典、宁静、深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展室内,品味一下中国家室的优雅,唤起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追求。

(3)河北陶瓷艺术展

该展览分为如雪似玉的丰姿、黑白交织的艺术、色彩斑斓的梦幻、鬼斧神工的韵律四部分,精选了百余件工艺美术大师的陶瓷精品,展示了半个多世纪河北陶瓷的丰硕成果。《河北陶瓷艺术展》的开幕吸引了省会各新闻媒体的朋友,河北省电视台、河北省电台、河北日报、燕赵都市报、燕赵晚报等对活动进行了报道。当天,河北青年干部管理学院、石家庄职业技术学院还专程组织学生前来参观,传统技艺与现代创新的理念相结合的陶艺作品备受同学们的喜爱。无论是对质地细腻,釉面光润,色彩斑斓的唐山陶瓷,还是洋溢着浓郁的民间风情和乡土气息的磁州窑瓷器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整个上午,展厅参观气氛热烈,观众被这些精美的陶瓷艺术品深深的吸引,在展台前流连忘返。

(4)村里的日子——泥塑作品展

从女娲抟土造人开始,中华民族就与泥土结下了不解之缘,数千年来精彩的泥塑作品一直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进一步弘扬和展示传统文化,丰富陈列内涵,满足人们精神文化的需求,河北省民俗博物馆将于2024年9月25日推出《村里的日子——马若特泥塑作品展》,展览分为好日子、山里娃、山里人、禅之缘四部分,共展出泥塑作品100余件(套)。

当代马若特的泥塑继往开来,更是将一团团的黄泥注入了灵魂和生命。其作品以农村为背景,以农民生活为主题,以社会发展为旋律,真实地反映了农民——这一朴实而庞大的社会群体的精神世界。

马若特,河北省曲阳县人,中国雕塑协会会员,河北省工艺美术大师,毕业于曲阳雕刻艺术学校,深造于天津美术学院,回乡后创办“泥禅坊”工作室。他曾多次赴京举办个展,并多次参赛获奖。作品《黑土地》荣获中国首届环境雕塑大赛“槐花奖”,被中国雕塑博物馆收藏,得到业界高度评价。

他的泥塑作品,以农民众生相为载体,顽皮活泼的孩童、憨厚质朴的汉子、饱经沧桑的老人„„或喜悦、或夸张、或平和。这些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泥塑作品,在造型上粗犷朴实,刻画细腻,具有独特的原生态的题材和雕塑语言及艺术风格。在内容上既有对社会进步由衷的赞美和欣赏,又有对过去生活不尽的眷恋,更有对未来美好的憧憬和希冀。这些曾经通过画面、影像感动过我们的一幅幅农村生活场景,不再只停留在关于童年和农村的记忆中,而是通过泥塑艺术品活生生地,立体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给人以深深的艺术感染力和生命震撼力。透过这些泥塑作品,我们不仅能领略到创作者追求艺术的执著,更深深体会到散发着乡土气息的民俗文化的魅力。

3、馆藏精品

经过多年不懈努力,河北省民俗博物馆现有馆藏文物93192件。其中古代文物藏品50657件,现当代传统工艺美术珍品42535件。尤其是多位国家级、省级工艺美术大师的精品之

作及李铁映同志陶瓷作品的入藏,极大丰富了我馆藏品体系,填补了我省博物馆界无当代传统工艺珍品类藏品的空白。其中包括文物精品和近现代工艺珍品。

博物馆现馆藏的文物精品有:文房雅玩、瓷器、玉器以及老月份牌广告画等。近现代工艺精品有:河北花丝、杜立锁陶艺作品、董雪内画烟壶以及郭氏兄弟铁板浮雕。真实记录了民间的艺术历程,体现了河北的文化底蕴。

4、学术研究与活动

博物馆先后开展“中华传统美德讲座”、“中国传统节俗展—中秋节”、“文化遗产在我身边”等系列讲座,并召开一系列专家论坛。

河北省民俗博物馆先后开展系列活动:(1)为迎接文化遗产日,展示该省唐山陶瓷的艺术风采,河北省民俗博物馆于2024年6月8日举办《鸟语花香——河北唐山彩瓷艺术展》活动;(2)举办“学绝活 快乐过暑期”活动,邀请民间艺术家走进民俗博物馆与广大青少年朋友一起欣赏和制作民间手工艺术;(3)为“全球青年营”开展中华传统文化讲座,走进石家庄外国语学校,举办 “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讲座”。

5、社会影响

在做好馆内各类陈列展览的同时,河北省民俗博物馆积极向外延伸,扩展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及教育功能,坚持传统文化走进校园、走进社区、走向社会的发展方向。对民俗文化的传播和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该馆举办实施的巡回展览,活跃在省会的厂矿、社区、中小学校和全省的部分县市,把传统文化、科学知识和党的政策法规送到了千家万户,同时也大大提升了博物馆的社会服务能力。

6、现状及发展

长期以来,我国博物馆的类别基本上是以综合性博物馆和革命战争及人物类纪念馆为主流。其展览内容也多侧重于中国通史、近现代革命史乃至人物生平介绍等。相对来说,专题性博物馆、地域文化类博物馆数量较少,特别是民俗文化、民间艺术类博物馆,一直没有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和关注。即使建国后,极个别省市建立了一些民俗、民族类博物

馆,但也多是以少数民族文化为主体,如云南省民族博物馆、黑龙江省民俗博物馆、北京民族文化宫博物馆等。其收藏、展示的内容大多都是当地少数民族的生活习俗、文化风情及服饰用具等。而作为中华民族主体的汉民族的民俗文化以及一些具有区域特色的民间文化,至今也没有一个比较权威且具有一定规模的收藏展示场所。

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西方文化的渐进,目前中华传统文化面临严峻的挑战。2024年,韩国将“江陵端午节”申报抢注为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例,更加引发了国人对传统民俗文化的关注和反思。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建设也进入了一个新的辉煌时期。在各级领导和文化(文物)工作者的积极努力下,大大小小的博物馆、图书馆及文化设施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民俗文化游、胡同游、古代民居游等成为一种文化旅游的时尚;以蔚县剪纸、唐山皮影为内容创作的文艺节目也纷纷登上了舞台,有的还选入了大型的春节晚会,并受到了广大民众的欢迎。事实证明,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之所以生生不息,特别是在短时间内能够迸发出如此灿烂的光芒,就在于她早已深藏于我们华夏子孙的心底,传统文化的基因也早已融入到了我们的血液之中。遗憾的是:虽然,眼下对民俗文化的宣传热闹非凡,然而就民俗(民族)博物馆的建设来说,较之火热的民俗文化旅游现象,以及民众对传统文化的迫切需求,仍然存在着很大的距离。

首先从数量上来说,民俗(民族)类等专题性博物馆近几年虽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就其规模和总体数量上,还相差甚远,还不能与一些国外民俗馆和国内历史、综合性博物馆相比。其次从陈列展示来看,国家级的民族文化宫博物馆是一个老馆,主要展示少数民族的民风民俗,展示手段和内容都相对陈旧。一些省市级民俗馆则大多依托于古建筑、古民居或名人故居等文物保护单位而建,所展示的内容基本以本地域的婚丧嫁娶、节日风俗为主,服务于当地旅游开发的需要,成为当地旅游经济的一个组成部分。然而在藏品研究、传统文化传播等方面,由于资金的不足,依然是力不从心。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国内年轻一代,崇洋媚外,追求新潮,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冷淡和无知,甚至是排斥,也是不容忽视的客观事实,究其原因主要为:

1、学校课本教育中传统文化内容少。由于当前我国教育制度以应试教育为主导,在中小学填鸭式的教育手段,几乎抛弃了传统文化,注重的只是方法和技能的培训,缺少对青少年进行文化的熏陶,文化传承的链条在青少年这一代出现了断裂。

2、社会民俗活动、传统节日逐渐被冷落,甚至遗弃。由于商品经济的急功近利,几乎产生于农耕文明的所有节日和民俗活动都被弱化,一些节日和民俗活动的红火和热闹只是成为商家进行促销的简单手段,传统节俗深蕴的文化意义渐去渐远。

3、具有实物展示功能的民俗(民族)博物馆较少。大多数博物馆都把收藏和展示历史文物作为主要任务,对民俗文物、民间工艺则重视不够,进行展示的更不多见。因此,人们无法通过参观博物馆获取传统文化知识,无法直观地了解我们的民俗文化。

4、社会风俗日益西化。近年来洋节日给青少年以新的兴奋点,西方的生活理念、生活方式被八十年代后的所谓“新新人类”欣然接受,他们的衣食住行乃至行为理念都被打上了西方文化的烙印。

5、民俗文化符号被现代审美意识取代。信息全球化正在使得中国文化失去传统,商业的繁华使得属于我们本民族的文化符号逐渐被替代,以西方文化为主的现代审美意识进入了更多人的脑海,我们生活的土地长满了冰冷的钢铁水泥,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温情正在逐渐消失,具有中国特色的吉祥文化符号也在日益丢失。

以上种种现象,不能不引起我们的思考,同时也更加要求文化(物)工作者和文化(物)部门做出应对和决策。就博物馆工作而言,文物工作者有责任也有义务,应该加大抢救、保护、记录那些即将逝去的民间艺术和民俗文化,同时也应下大力气抢救和保护那些近现代民俗文物或地域性较强的特色文物,进而为博物馆的民俗文化陈列及专题性陈列提供支持,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传统文化教育、乡土知识教育提供实物资料。笔者认为,只有加强专题博物馆的建设,突出地域文化特色,让更多的人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了解我们祖先在历史上作出的成就与贡献,才能培养人们爱家乡、爱祖国的情结,才能使观众受到优秀文化的熏陶,激发中华儿女的民族情感。

可喜的是目前除了一些小型的专题馆发展较快外,在一些综合性大馆陈列中,民俗文物、民间艺术、地域特色文化也成了重头戏,如首博的《京城旧事—老北京民俗展》陈列,不仅为北京人、也为世界各地的观众津津乐道。杭州市的中国丝绸博物馆、胡庆余堂中药博物馆、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河北磁县磁州窑博物馆等,同样是各地游客观众争相参观学习的好去处。特别值得我们学习的是,位于杭州龙井路中国茶叶博物馆。这是一座以茶与茶文化为专题的博物馆,自1991年4月对外开放以来,成果丰硕,她集收藏、研究、社会教育、文化传播及休闲、娱乐、餐饮等功能于一体,不仅成为目前国内外影响较大的专题性博物馆,同时还为当地经济乃至中国茶文化的弘扬传播作出了贡献。这种具有地方特色的专题性博物馆,成年人喜欢、青少年喜欢、国外游客也喜欢,因此,加强专题性博物馆建设,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张扬博物馆的个性,突出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应是我们博物馆发展的方向。

结束语

河北省民俗博物馆积极向外延伸,扩展博物馆的文化传播及教育功能.同时,河北省民俗博物馆专业技术人员在实践中认真学习、深入研究,逐步提高了学术研究水平。近年来在各类学术报刊发表文章百余篇,出版专著10余部。特别是《河北民俗文化从书》(共10册)的编撰出版,对于进一步研究河北的民俗文化、推广河北民间艺术、宣传河北、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文化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保护民俗文化,做好文化的传承与传递,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与光荣使命。我们深信,随着国家经济的腾飞,中国博物馆事业必将会取得更大的成就。

民俗博物馆2024年度工作总结(合集五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本类热门推荐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