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有关工作实施方案一号文库
-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有关工作实施方案一号文库
- 在全区2024年党建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讲稿(五篇)一号文库
- 教师资格证《教育知识与能力》重点内容一号文库
- 抗击疫情在第一前线的英雄人物一号文库
- 在2024年7月全县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大会上的讲话一号文库
- 难忘的一件事500字2024年一号文库
- 中国邮政快递(EMS)宁波分公司的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提纲一号文库
- 清正廉洁方面存在的问题一号文库
- 镇2024年推动城乡一体化进程项目实施方案[推荐5篇]一号文库
- 弱电施工管线敷设技术交底一号文库
- 初中语文必须掌握的150个成语汇总一号文库
- 八年级数学第二十一章一次函数21.4一次函数的应用同步测试一号文库
- 重阳节节日活动总结一号文库
- 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之我见一号文库
- 常务副市长在市政府办公室干部职工会议上的讲话一号文库
- XX镇申请复审省级卫生乡镇工作实施方案一号文库
- 加快推进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建议一号文库
- 大学生心理健康自我成长分析报告一号文库
- 2024届高考两百天誓师大会上的讲话(精选多篇)一号文库
- 苦难与人生——读《童年》有感一号文库
- (最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集中学习交流发言材料5则范文一号文库
- 学校返校复学方案一号文库
- 解读2024年经济工作会议:稳字当头淡化增速强调质量一号文库
- 幼儿园开园疫情防控工作师生教学管理一号文库
- 在县政府系统廉政工作会上的讲话(汇编)一号文库
- 县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意识形态专题研讨会发言材料一号文库
- 教师考察报告[样例5]一号文库
- 载人吊笼使用安全管理规定一号文库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古代文化常识训练题
1.下列关于《诗经》的相关知识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共收录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汉代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后始称《诗经》。
B.《诗经》以四言为主,结构上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
C.《诗经》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按音乐及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有十五国风,大多是各地民歌。“雅”分大雅、小雅,是宫廷乐歌。“颂”分周颂、鲁颂和商颂,是宗庙祭祀的乐歌。
D.《诗经》的赋、比、兴、风、雅、颂合称为《诗经》的“六义”。《诗经》是我国浪漫主义风格文学创作的源头。
2.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白与杜甫齐名,杜甫曾夸赞李白“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相传杜甫读罢李白的《蜀道难》称李白为“谪仙”。
B.杜甫是我国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登高》被称为“七言律诗第一”,这首诗通过描绘秋江景色倾诉了诗人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感情。
C.白居易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
D.李商隐《锦瑟》中“庄生迷蝶”“望帝托心”“沧海泣珠”“蓝田玉烟”等典故烘托出诗人希望破灭后凄凉孤寂而又沉郁的心境。
3.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把宫、商、角、徵、羽,称为五声或五音。成语“五音不全”就是嘲讽唱歌时走音、跑调的人。
B.相传尧时禹平洪水后,分天下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现在这些州名大多存在,但地域多有改变。
C.汉朝实行郡县制,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后来又增加桂林、象郡、南海等四郡,共为四十郡。郡是比县高一级的行政区域名。
D.周朝实行封建制,所谓“诸侯有国,大夫有家”。到了汉朝,“国”也存在,是诸侯王的封地,大小相当于“郡”,所以“郡国”并称。
4.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轫:不是车子的组成部分,而是阻止车轮移动的一块木头。行车前先要把轫移开,所以启程称为“发轫”。事情的开端也叫“发轫”。
B.古人乘车尚左(以左方为尊),尊者在左,御者在中,另有一人在右陪乘。陪乘者叫“骖乘”,也叫“车右”,充当警卫职责。《鸿门宴》中樊哙就充当过沛公刘邦的车右。
C.战场上乘车,主帅居中自掌旗鼓,御者在左,另有一人在右保护主帅。一般兵车则是御者居中,左边甲士一人持弓,右边甲士一人持矛。
D.古代驾车的马如果是三匹或四匹,则有骖、服之分。两旁的马叫骖,中间驾车辕的马叫服。另一说法是服马左边的马叫騑,右边的叫骖。《滕王阁序》中有“俨骖騑于上路”之句。
5.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国时各国国君之下分设将相,分掌文武二柄。赵惠文王曾以蔺相如为相,以廉颇为将。
B.秦代皇帝之下由丞相府、太尉府和御史大夫等组成中枢机构。丞相秉承皇帝意旨佐理国政,太尉是皇帝的秘书长兼管监察,御史大夫掌全国军事。
C.西汉末年丞相改称大司徒,太尉改称大司马,御史大夫改称大司空,号称“三公”(又称三司),都是宰相。
D.东汉光武帝时,“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三公只处理例行公事,台阁反而成了实际上的宰相府了。
6.按照古代礼仪,宴席的四面座位是:坐西面东的为最尊,其次是坐北向南,再次是坐南面北,最卑是坐东面西。《鸿门宴》中描写的座次是:“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文中座次反映地位尊卑高低的顺序正确的是()
A.项羽、项伯、刘邦、范曾、张良
B.项伯、范曾、项羽、刘邦、张良
C.项伯、项羽、范曾、刘邦、张良
D.项羽、项伯、范曾、刘邦、张良
7.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经:指的是《诗》《书》《论语》《孟子》《春秋》五部儒家经典著作。
B.年号:是中国古代帝王有来纪年的名号,是皇帝当政的时代标志,如河清、天和等。
C.社稷:原指君主祈求国泰民安所祭祀的土地神和谷神,后也指国家。
D.卿:是对他人的敬称,陛下是对皇帝的敬称,臣也表示谦卑的自称。
8.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卜、筮:古代民间占问吉凶的两种方法,指用龟板、蓍草等工具预测某些事项。
B.拜:指授予官职,古时表示官职变动的词语还有“迁、谪、转、徙、改、移、补”等,其中“迁、谪”都指贬官。
C.爵位:是古代帝王对贵戚功臣的封赐,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周以后各封建王朝都有封爵制度。
D.隋唐以后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是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六部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
9.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主要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时段。日出时称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昏、晚,所以古文中常有“朝夕、旦暮、晨昏”并举的现象。
B.足下:谦辞,古代同辈、朋友之间相称或上称下都可以用“足下”。
C.一年的最后一天叫“岁除”,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叫“除夕”。“除”是除旧布新的意思。
D.七夕节:在农历七月七日,相传此日晚间为牛郎织女聚会之时。这晚妇女们在庭院里摆出针线及瓜果酒水向织女“乞巧”,所以又称“乞巧节”。
10.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谥号:专指皇帝死后依其生前事迹所给予的带有评价性质的称号。如文帝、武帝等属于褒谥,厉帝、炀帝属于恶谥,而哀帝一般用作朝代末帝的谥号。
B.视事:指古代官吏到职办公,《张衡传》中“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中的“视事”一词就是此意。
C.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还常用“致事、致政、休致”等名称代指官员辞职回家。
D.肉袒:去衣露体,表示愿受责罚,这个一般是去请罪或者向人道歉的时候做出的行为。
11.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儒家思想的核心之一,是关于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人际关系及社会秩序的一整套规范。
B.《左氏春秋》:为《春秋》作注解的一部史书,在古代典籍中,隶属于四大部类中的经部。
C.上巳:古代节日名,汉以前定在农历三月上旬的“巳”日,有修禊之俗,以祓除不祥。
D.朕:表示第一人称代词“我”,是古代最高统治者专用的自称,太后听政时亦可自称联。
12.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奏:指臣子上奏给帝王的文书,同“表”的作用一样,都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
B.胡:我国古代对北方边地或西域各民族的泛称,“商胡珍宝”是指贩卖胡人的珍宝。
C.髡:我国古代剃去男子头发的一种刑罚,是以人格侮辱的方式对罪犯所实施的惩罚。
D.古代对死的称谓等级森严,“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13.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掾:原为佐助之意,后为副官佐或官署属员的通称,如掾吏,掾属。“计掾”是古代州郡的计吏。
B.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来指的是站在台阶下转达臣子进言意愿的侍者,后发展为帝王的谦称。
C.表:是给皇帝的奏章,与之相关的词语“表函”是上呈天子的函件,“表奏”是表文奏章,“表草”是表文草稿。
D.杀青:古时把字写在竹简上,为防虫蛀须先用火烤干水分,叫“杀青”,也叫“汗青”。“留下丹心照汗青”中“汗青”代指史册。
14.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河内:广义泛指黄河中游北面的地区,约相当于今冀北地区,狭义专指河内郡(今河南省沁阳)。
B.明年:古汉语中指“第二年”,而现在指“今年的后一年”,古今意义不同。
C.左迁:犹言“下迁”,指降低官职调动。汉代时贵右贱左,故将贬官称为“左迁”。
D.帝王年号纪年法是中国古代常用的纪年法之一,国君改用新的年号称为“改元”。
15.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指古代京官外放,担任地方官,如白居易《琵琶行》中“予出官二年”就是外放,外放多有贬谪之意。
B.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孟子》中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悌”的意思是弟弟敬重兄长。
C.国子监: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国家管理教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和国家设立的最高学府。
D.户部:中国古代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掌管全国土地、赋税、户籍、军需、科举、俸禄、粮饷等。
16.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统治者执掌政权,叫“用事”。官吏到职办公,叫“视事”,两词中的“事”均指政事。
B.东宫:指封建时代太子所居住的宫殿阁,也借指太子本人。汉代又指太后所居之宫。
C.执事:有“从事某事”“职守之人”“仆从”等意义。另外,还表示谦称。如“敢以烦执事”中的“执事”可译为我。
D.幸:古代多指帝王对女子及大臣的宠爱,如宠幸等。也指帝王到某地去,如巡幸等。
17.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员外郎:官名。员外,指正员以外的郎官。晋武帝始设员外散骑侍郎,简称员外郎。
B.都督:原是军队中的监察官,后演变为统领军队的军事长官,作动词时是“担任都督”。
C.六龙:古代天子车驾为六匹马,古人认为马八尺以上为龙,所以称天子车驾为六龙。
D.路:南宋最高的行政区域单位,由唐代的“道”演变而来,后文的“道”相当于“路”。
18.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拾遗:官名。我国古代有尚左的传统,一切以左为尊。唐宋时期的左右仆射、左右丞相、左右丞,皆以左官为上。
B.金陵:是南京的别称,是我国著名的六朝古都,其别称还有建康、江宁、天京、汴梁、石头城等。
C.翰林学士:官名。唐玄宗时号“翰林供奉”,德宗以后有“内相”之称,唐代后期至清末,其职掌不尽相同。
D.合从:战国时,苏秦游说六国诸侯联合拒秦,六国地处南北,故称合从。
19.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
B.奉诏:接受皇帝的命令。奉,意为恭敬地献上。诏,亦即诏书,帝王所发的文书命令。
C.至尊:是对皇帝的敬称,古代用来敬称皇帝的还有“陛下、万岁、主上、圣上”等。
D.七庙:历代帝王为维护宗法制度,设七庙供奉七代祖先,故后以“七庙”为王朝的代称。
20.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崩:也称做驾崩、山陵崩,是古代表示帝王或皇后死亡的一种委婉说法。
B.古人穿衣称“上衣下裳”,“襦”“袍”属于上衣,“裙、裤”属于下裳。
C.卮、尊(通“樽”)、壶、觞、觥等都是古代盛酒的器具,如《鸿门宴》中有“卮酒安足辞”。
D.序:也作“叙”“引”,一般写在书籍或文章前面介绍写作目的、编排体例和主要内容。如《兰亭集序》等。
21.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的名和字之间是有联系的,有的名与字含义相同或相近,比如班固,字孟坚,“固”与“孟坚”的字义十分相近。
B.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贵族、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后,根据其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所给予的称号,有褒有贬,如范仲淹的“文正”是褒,周厉王的“厉”是贬。
C.“坐”也叫“长跪”,是挺直上身两膝着地;古人的“跽”是双膝跪地,把臀部靠在脚后跟上。
D.皇后是皇帝的正妻,古代皇后所居的寝宫多位于后宫正中央,因此皇后寝宫称为“正宫”或“中宫”。“中宫”“正宫”也就成了皇后的别称。
22.下列关于“词”这种文体知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词产生于唐,盛行于宋。词原是可以和乐歌唱的歌词,属于诗的一种。词有很多别称,如“长短句”“诗余”“曲子词”“曲词”“歌词”等。
B.词按字数多少可分为小令、中调、长调。小令最多不超过58字,如李清照的《如梦令》,中调字数为58—90字,长调字数为90字以上。
C.按作家的流派风格词可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柳永、李清照等是婉约派的代表作家,苏轼、辛弃疾开豪放词派的先河,二人合称“苏辛”。
D.柳永是北宋时期第一个专力写作慢词的文人。慢词是指北宋中期柳永、周邦彦等人创造的字数在一百数十字以上的长篇词。
23.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道:在唐代是监察区,相当于汉代的州。贞观年间,分全国为十道,即关内道、河南道、河北道、淮南道、江南道、剑南道、山南道、黔中道、浙江道、岭南道。
B.路:宋代最初为征收赋税、转运漕粮而分的区域,后来逐渐带有行政区划和军区的性质,与今天的省区大致相似。
C.省:官署的名称。元代以中书省为中央政府,又在“路”之上分设“行中书省”(略等于中书省办事处),简称“行省”,后来简称“省”。
D.府:唐代把大州称为“府”,因为这些州都设有都督府与都护府。唐代府隶属于路,宋代府隶属于道。
24.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隋唐时县以上行政单位是州或郡。州的长官是刺史,郡的长官是太守,刺史实际上等于太守。古人把刺史或太守称为使君。
B.宋代县以上的行政单位是州。州政由中央派员前往管理。称为“知某州军州事(“军”指地方军队,“州”指民政)”,简称为知州。
C.宋代没有太守,刺史也是虚衔。欧阳修写《醉翁亭记》提到滁州太守,写《丰乐亭记》提到刺史,都是沿用前代的旧称。
D.唐宋时一个人在某一时期的官阶品级和所担任职事官的品级不一定相同。官阶高于职事官,则在职事官上加“守”字,官阶低于职事官,则加“行”字,官阶低于职事官二品则加“试”字。
25.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代为了选拔统治人才,有察举制度。汉武帝诏令天下察举孝廉和茂才。茂才就是秀才,是为了避汉武帝的讳。
B.魏晋以后,地方察举孝廉、秀才的制度基本未废。李密《陈情表》里说:“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C.唐朝参加进士科考试及第后,考生称考官为座主、恩门,考生对座主则自称为门生。同科及第的人,互称同年。
D.唐人进士及第第一名称为状头或状元。同榜的人在长安慈恩寺雁塔题名,称为题名会。宴会于曲江亭子,称为曲江会。又遍游名园,以同榜少年二人为“探花使”,探采名花。
26.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和《诗》《书》《礼》《易》《春秋》合称为“四书五经”。
B.子杀父曰“弑父”,臣杀君曰“弑君”,一般认为汤、武弑君而取得天下,是犯上作乱。
C.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天子朝见群臣,皆南面而坐,“践南面”就是指登上天子之位。
D.征:指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汉代选拔人才的形式主要是科举和征辟。
27.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殿试: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
B.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尚书是古代官职;“政和”“建炎”和“绍兴”是皇帝年号。
C.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降职或免去官职。
D.行伍:我国古代兵制,五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
28.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薨:诸侯死叫“薨”,天子死叫“崩”,大夫死叫“卒”,士死叫“不禄”。
B.擢:指古代官员的职务变动,情况比较复杂,既指选用提拔,也指平调乃至降职。
C.丞相:中央官职,位高权重,秦汉时代属于“三公”。后代有变有废,也称为宰相。
D.单于:汉代匈奴部落联盟首领的称号,后世鲜卑等一些少数民族首领也称单于。
29.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丧服:是居丧的衣服。由于生者和死者亲属关系有亲疏远近的不同,丧服和居丧的期限也各不相同。丧服分为五等级,也称“五服”。
B.五服:守丧的衣服依次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斩衰、齐衰皆用熟麻制布制作,大功、小功、缌麻则逐次变为稍生的细麻布制作。由斩衰到缌麻,生者与死者的关系逐渐疏远。
C.五服:也指古代天子﹑诸侯﹑卿﹑大夫﹑士五等服式,古人也将高祖父、曾祖父、祖父、父亲、自身这五代血亲关系称五服。
D.棺:古代盛放尸体的盒或柜,椁是在棺材外面的大棺材。入葬时分“殓”和“窆”两个步骤,“殓”是尸体入棺椁,“窆”是下棺入土。
30.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含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如司马迁字子长,李白字太白,苏轼字子瞻。
B.年号:从汉武帝起开始有年号,新皇帝即位都要确定自己的年号,一个皇帝可以有多个年号。
C.表:是封建社会臣子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特殊文体,如《陈情表》。
D.朔日: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望日指农历小月十五,大月十六,晦日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31.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崩:指帝王的死,诸侯死“薨”,大夫死称不禄或卒,庶人死曰死。人死埋于地下,故“填沟壑”代指人死。
B.称制:指君主制时代在嗣君年幼、无法亲自听政的时候,由皇后、皇太后或太皇太后等女性统治者代理皇帝执掌国政。
C.仗节:是手执符节的意思,在大臣出使或者大将出征时,皇帝授予符节,以此作为凭证和权力的象征。
D.屯田:封建王朝组织劳动者在官地上进行开垦耕作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通过这种形式朝廷可以取得一些军饷和税粮。
32.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荫:指庇荫,封建时代因父祖有功勋或担任官职而推恩给予子孙入学、受封或任官的特权。
B.金鼓:即四金和六鼓,是古代交战用于指挥进退的铜锣和军鼓,代表行军与战斗的信号,“击鼓”用以收兵,“鸣金”用以进军。
C.路:宋元时代行政区域名,是仿照唐代的“道”而置,初为监察区,后转为行政区。宋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省,元代的路相当于明清的府。
D.擢:拔也,指升官。由此构成同义复合词“拔擢(提拔)”,此外还有“擢引(提拔)、擢任(提拔任用)、擢拜(提拔授官)”等。
33.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谷”是稷、黍、麦、菽、麻。“六谷”较五谷多了稻。这是因为水稻是南方作物,后来才传到北方。“百谷”泛称各种粮食作物。
B.古代男子到了二十岁才加冠取字,有“字”之后,“字”就在社交场合被广泛应用。不直呼其名,而称对方的字,主要出于尊重。
C.稷是小米,又叫谷子。古人以稷代表谷神,和灶神合称“社稷”,并以之代表国家。
D.古人的“名”与“字”之间的意思密切,或字义相近,相互注释;或连义推想,互相补充;或反义相对,对比鲜明。
34.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使用有别,名供长辈呼唤;字是供平辈和晚辈称呼的。
B.署:表示授予官职,“兼”、“领”均表示兼任官职,“行”、“守”均表示代理官职,“权”则表示暂代官职。
C.民:对百姓的称谓,常见的百姓称谓还有“布衣、黔首、黎民、生民、庶民、黎庶、苍生、黎元、氓”等。
D.阴阳:古代以山之南为阳,水之南为阴,反之,山之北为阴,水之北为阳。如华阳在华山之南,江阴在长江之南。
35.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进士: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B.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C.连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罪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
D.致仕:是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36.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迁谪”是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左迁”是降职。
B.杜甫的《杜工部集》以官爵命名,范仲淹《范文正公集》以谥号命名,柳宗元的《柳河东集》以籍贯命名。
C.征、辟指征召布衣入仕,与“察茂才”“举孝廉”一样,是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
D.太子指封建时代君主儿子中被确定继承君位的人。建储指确定储君,也即确定皇位的继承人,我国古代通常采用嫡长子继承制。
37.下列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学:中国古代的国立大学,汉代于京城设立太学,为中央官学、最高学府。
B.辟:汉代选官制度,即征召知名人士做官。官府征召称“征”,皇帝征召称“辟”。
C.公车:汉代为官署名,天下向朝廷上书言事及征召等事,经由此处受理。
D.视事:指官吏到职办公。《张衡传》中“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中的“视事”就是此意。
38.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表:中国古代臣子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特殊文体,是封建社会臣下对皇帝有所陈述、请求、建议时用的一种文体。
B.擢:在原官职上提拔;出,离开京城外调(与“入”相对,古人一般以入京任官为荣)。
C.刺史: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监察制度。始于秦,完善于汉,东汉以后成为州郡最高军政长官,有时称为太守。
D.有司: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故称有司。“司”即“主管”“管理”。
39.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世宗初”“保定元年”“天和元年”都是以皇帝的年号纪年的方法。此外,古代还有用干支纪年或年号与干支合起来纪年的。
B.参知政事: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C.高祖:是古代帝王的庙号。著名人物有汉高祖刘邦、隋高祖杨坚、唐高祖李渊等。
D.薨: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40.下列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号是一种固定的别名,因此又叫“别号”。如陶渊明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
B.外号也收绰号,多是表现人物特征的名号,如《水浒传》中“青面兽”是杨志的绰号,“美髯公”是刘唐的绰号。
C.古人见面常用的礼仪是拜礼和揖礼。前者以叩头跪拜为主,后者以拱手示意为主。
D.东宫:指封建时代太子所居住的宫殿阁,也借指太子本人。汉代又指太后所居之宫。
参考答案:
1.D(《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风格文学创作的源头)
2.A(贺知章读罢《蜀道难》称李白为“谪仙”)
3.C(郡县制始于秦朝,不是汉朝)
4.D(另一说法是服马左边的马叫骖,右边的叫騑。)
5.B(太尉与御史大夫的职权说颠倒了)
6.D(项王、项伯坐西向东坐,亚父范增坐北向南坐,沛公刘邦坐南向北,张良从东向西)
7.A(五经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
8.B(迁:升迁。左迁:贬官。)
9.B(“上称下”错误,“足下”是敬辞,应该是“下称上”)
10.A(A项中的谥号并非皇帝专有,大臣等人也可以有)
11.D(太后听政不称朕)
12.A(“都是表达臣子对君主的忠诚和希望”错误,“奏”是封建时代臣子对皇帝陈述意见或说明事情)
13.B(陛下:古代臣民对天子的尊称,不是帝王的谦称。)
14.A(不是“冀(河北省简称)北”而是“豫(河南省简称)北”)
15.D(礼部掌管科举)
16.C(表示敬称,“敢以烦执事”中的“执事”可译为您)
17.D(“路”应为北宋设立的行政区域单元)
18.A(“一切以左为尊”错误,周、秦、汉、元四个朝代都以右为尊)
19.B(奉:恭敬地用手捧着)
20.B(“袍、裙”是不分衣和裳的)
21.C(“跽”与“坐”两个动作解释反了)
22.C(在词史上苏轼被认为是豪放词派的创始人,而不是辛弃疾。)
23.D(唐代府隶属于道,宋代府隶属于路)
24.D(官阶高于职事官,则在职事官上加“行(暂时代理)”字,官阶低于职事官,则加“守”字)
25.A(避光武帝刘秀的名讳,“秀才”改称“茂才”)
26.D(应是“察举和征辟”,《张衡传》:“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科举制产生于隋朝。)
27.C(“除”是指任命官职)
28.B(擢:提拔。迁:既指选用、提拔,也指平调。)
29.B(斩衰、齐衰皆用粗而生的麻布制作,大功、小功、缌麻则用逐次变细的熟麻布制作。丧服越粗重,身份越重要。)
30.D(望日:农历(夏历)每月的十五日,天文学上指月亮圆的那一天的白天。既望:农历(夏历)每月十六日)
31.A(大夫死称卒,士死称不禄)
32.B(“击鼓”用以进军,“鸣金”用以收兵。如《曹刿论战》中“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33.C(社:指土神。)
14.B(署:表示代理、暂任官职)
35.A(科举考试从隋朝开始,“魏明帝太和年间”错误,应为“隋炀帝大业年间”。)
36.C(“察茂才”“举孝廉”是自下而上选拔官吏的制度。)
37.B(皇帝征召称“征”,官府征召称“辟”。)
38.C(西汉初年,文帝以御史多失职,命丞相另派人员出刺各地,不常置。可见刺史制度始于西汉武帝时期。)
39.A(“都是以皇帝的年号纪年的方法”错误,“世宗”是皇帝的庙号)
40.B(美髯公是朱仝的绰号,赤发鬼是刘唐的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