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请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 (三)一号文库
- 请理论联系实际,谈一谈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 (三)一号文库
- 建筑施工安全专项整治工作方案一号文库
- 企业网络营销方案模板三一号文库
- 基层党员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党课讲稿优秀一号文库
- 2024关于开放式食品工艺课程设计探讨[五篇]一号文库
- 2024年巡视整改专题生活会个人对照材料文本[范文模版]一号文库
- 校车司机工作流程及要求一号文库
- 快递员工合同书一号文库
- 2024年关于县委书记学习七一重要讲话精神研讨发言(优秀范文5篇)一号文库
- 语文s版一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第6课《阳台上的小鸟》课时练习A卷一号文库
- 2024年在市委农村工作会上的讲话[精选多篇]一号文库
- **区防汛相关工作的报告一号文库
- 在2024年“两新”党建工作会议上的发言材料一号文库
- XX乡2024年防止耕地抛荒发展粮食生产工作实施方案一号文库
- 母亲七十大寿答谢词一号文库
- 国家开放大学最新机械设计基础机考套题3一号文库
- 2024年幼儿园党支部一号文库
- 新形势下国有企业纪检监察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创新建议思考一号文库
- 浮力教学反思[全文5篇]一号文库
- 五项管理致家长的一封信一号文库
- 苏教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步练习一号文库
- 最美孝心少年事迹材料与优秀校友简要事迹合集一号文库
- 新冠肺炎疫情对XX县退役军人就业创业的影响和建议一号文库
- 乡镇党委书记关于依法行政的交流发言一号文库
- 2024年人民政府党组关于巡察XX国投公司党委(范文大全)一号文库
- 2024年度落实党风廉政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报告一号文库
- 党建引领提升城市社区治理水平助力脱贫攻坚的工作方案一号文库
- 传播“融媒”先声 讲好“战疫”故事——甘肃省各地新闻工作者奋战疫情防控一线见闻一号文库
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结合实例写课程论文,立论明确,顺理成章,避免大话套话。2024字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视域下美丽乡村建设研究
——以浙江省安吉县为例
摘 要: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乡村建设是我国面临的时代课题。我国在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成绩,使乡村面貌焕然一新,但不可否认实践过程中依然面临很多现实问题。文章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以浙江省安吉县美丽乡村建设为例,审视我国美丽乡村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实现路径,期望能够促进美丽乡村建设,助推乡村振兴。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概念及内容
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明确指出了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详细地说明了人与自然矛盾问题的解决途径,其中蕴含的生态哲学思想,是处理当代社会“自然生态”问题的出发点以及落脚点。
(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概念
马克思认为自然有两层含义:一是自在自然;二是人化自然。自在自然也可以称为“原始的自然”,即没有打上人类活动的烙印。它包括人类产生之前的自然,又包含尚未被认识和开发的自然。而人化自然是人类经过一系列实践活动的产物,是人类实践的成果。从二者的概念意义上看,“自在自然”和“人化自然”之间有很大的区别,但正是因为人类的实践活动使自在自然转为人化自然,所以二者又是相互依赖、相互联系的。
(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内容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核心内容。马克思层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产物,是在自己所处环境和这个环境一起发展起来的。”“人是自然界的组成要素,人类的一切生产活动与自然界之间联系,也就相当于自然界本身之间联系”。[1]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主要内容有:第一,先在性和客观性是自然界的典型特点。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自然界在长期的历史中不断发展,自然界是先于人类产生的,并且具有客观性。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类的存在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界。人类通过实践活动改造自然界,将自在自然变为人化自然,使自然界朝着适合人类生存的方向发展。第二,实践是连接人与自然关系的纽带。劳动过程一方面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相互联系,另一方面又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2]。第三,自然生产力与社会生产力的统一。在整个社会系统中,社会生产力以自然生产力为基础,社会生产力随着自然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二者是统一的。
二、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指导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一)加强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生态美”。
以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在建设美丽乡村的过程中,从人民实际需求出发,在不破坏原有的生态面貌的前提下,加紧防治已经出现的生态环境问题,成为真正绿水青山、草长莺飞、虫鸣鸟叫、孩童嬉戏的美丽乡村。(二)增强农业现代化水平,实现“产业美”。
我国的农业正处于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型发展阶段,人们对于无公害、高品质、纯天然的绿色食品需求不断提升,这样的诉求促使我国农业在转型升级的过程中,不断创新农业科技,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效率,降低农业生产对环境的污染,走农村可持续发展道路,助力实现农村“产业美”。(三)加快城乡融合发展速度,实现“生活美”。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发展壮大,使人口、生产资料、资本、技术集聚于城市,城乡间差异化增强。伴随着城市大工业的蔓延,农村地区也成为工业、商业等其他产业的“进军地”,一方面城镇化建设促进了农村现代化建设进程。另一方面,在农村的生产活动打破了原有生态现状,经济效益掩盖了社会效益。因此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对立,加快城乡融合发展速度,能助力实现农村“生活美”。(四)提升农民生态道德水平,实现“人文美”。
我国是农业大国、人口大国教育资源受限,农民的文化水平、思想观念总体来说还比较落后。农民更多只注重眼前的利益看不到长远的效益,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生态保护的意识淡薄,资源浪费现象屡见不鲜,可持续发展理念缺乏,生态道德水平较低。所以在美丽乡村建设中应不断向村民宣传生态文明建设思想,传递可持续发展理念,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美德,继承中国特有的乡土文明,助力实现农村“人文美”。三、浙江美丽乡村建设面临的问题透视——以安吉县为例
近年来,浙江在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喜人成绩,树立了诸多美丽乡村建设模式,如中国特色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利山村、浙江省休闲农业与乡村示范乡镇青田县小舟山、乡村漫游典范笕川村。但从整体上看,浙江美丽乡村建设依然面临着一些问题。下面以安吉县为例进行探讨。
(一)安吉县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
20世纪末,安吉交通闭塞,工业基础薄弱,经济发展落后,是浙江省贫困县之一。为了改变贫困的现状,安吉选择了走工业立县的道路。但工业的发展使得安吉县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产生了一系列矛盾,再加上发展路径选择的错误,使得经济利益与生态环境产生的冲突日渐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展现在人们眼前,也将安吉人民推到了时代发展问题的面前。安吉县委、县政府深刻而又清楚地意识到:
“先污染、后治理,先强县、再富民”这一发展方式对安吉而言是不合理的。安吉开始反思何为正确的发展道路,在经过一系列调研后,安吉县决定把改善生态环境放在首位,做出了“生态立县”的新决断。
2.安吉县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与探索
从发现问题到做出决断,再到“安吉模式”的初步形成,这其中少不了一次次的探索与实践。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等国家发展战略的支持与推动下,安吉人民逐渐意识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意义,逐渐改变了原有的传统生产方式[3],抛弃了粗犷式的发展观念,逐渐走上了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的新道路。
安吉地处长江三角洲一带,临近上海、杭州等新老一线城市,附近有较多发展迅速的城市群。在推进新农村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安吉提出了建设“富裕、美丽、幸福”的总体目标,从创建生态县,到呈现美丽乡村,走出了一条经济、环境、社会相互促进的绿色发展之路,一条城镇与乡村不同区域间的共同发展之路,一条有关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实现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新跨越,并向全国推出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安吉模式”[4]。
2005年,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考察余村后提出:“我省拥有良好的生态优势。如果能够把这些生态环境优势转化为生态农业、生态工业、生态旅游等生态经济的优势,那么绿水青山也就变成了金山银山。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既会产生矛盾,又可辩证统一”[5]。当时,中国经济在不断发展,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更是不断加快,这使得资源利用增长、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等问题接踵而至,“两山”理念的提出也意味着生态建设的问题被摆上了一个极其重要的位置。
3 安吉县生态文明建设成效及经验分析
安吉县坚决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指示精神,护美绿水青山,做大金山银山,推动安吉实现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书写了生态文明建设的精彩篇章。
安吉县高举“两山”理念的旗帜,坚定生态立县、坚持绿色发展,使其乡村产业不断向现代化迈进。一是坚持生态立县,创建美丽乡村。1998年,安吉为了治污太湖付出了巨大的代价,拉大了与浙江省其他县的差距,但也确定了生态立县的战略目标。2003年,安吉县在全国率先提出建设“美丽乡村”,将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总载体,通过生态建设完成村庄美、农业兴、农民富的“三农”目标。2008年,安吉全面启动“中国美丽乡村”建设。截至2012年底,安吉县完成了美丽乡村的首轮建设,共有179个村开展了美丽乡村建设,实现了全覆盖。同时,深入开展“四季比拼”和“双百”行动,整顿污染严重、耗能严重的低效企业,关停和提升“低小散”企业,实现提质加速。2015年5月,安吉作为第一起草单位,发布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国家标准———《美丽乡村建设指南》。“安吉模式”把每一户人家、每一个村都作为重要成员,通过发展生态产业、经营生态环境、建设生态旅游等举措,循序渐进地发展生态经济,推动美丽乡村建设,使安吉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从2017年开始,安吉县美丽乡村战略上升为美丽县域战略,在国家和当地政府的指导下,积极探索以乡村经营为重点的美丽乡村建设,带动了一批示范乡村的建设发展,使全县美丽的目标成为可能。二是实行长效管理,营造美丽环境。安吉县编制了《中国美丽乡村长效管理办法》,严格按照文件要求,在政府的引导下实行长效管理[6]。“不仅要保护好绿水青山,更要守得住绿水青山”,这成为所有安吉人的共识。安吉已全面推广清洁能源、实行垃圾分类处理和污水集中化处理,以确保植被、森林覆盖率始终维持在75%和70.1%。三是立足生态资源,做大生态经济。在“两山”理念指导下,安吉始终坚持产业与生态组合发展,将农业、工业、旅游业与“生态+”相融合,走出安吉人自己的绿色发展之路。安吉的竹、茶产业一直是安吉县的支柱产业,新时期现代农业稳步发展,荣获全国首个乡村振兴林业示范县、全国首批茶叶标准化示范县,安吉白茶荣获中国优秀茶叶区域公用品牌。同时,休闲旅游持续向好,全县拥有500多家精品农家乐和民宿,并成功创建了灵峰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吸引了中外各地游客,安吉也被国家旅游局评为“中国十大乡村旅游目的地”、国际乡村生活示范地。
4 安吉县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不足
近年安吉县充分利用本地生态资源优势,成功地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和发展等方面进行了强有力的探索。回顾安吉的生态文明建设之路,我们看到了令人欣喜的变化,却也看到了不足的地方。
一是以政府主导为主,缺少了公众的积极参与,这也是我国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通病。
二是政策宣传不到位。村民了解政策的渠道只有宣传手册及电视广播,缺少了有力的引导,致使村民对政策的了解不足或有偏差。在政府和居民之间存在着信息沟通与理解的障碍,使得政策的传达都没能达到预期效果,这也导致了居民对安吉县生态文明建设缺少了应有的意愿与积极态度。四、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加快美丽乡村建设的路径
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在指导我国美丽乡村建设进程中越来越成为一种价值遵循。乡村美不美,关键看生态美不美,光是为了表面美丽进行“涂脂抹粉”“大拆大建”,不符合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质和社会发展的本质,也不符合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规律,因此要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以生态建设为主带动其他各方面的建设,加快美丽乡村实现的速度,提升美丽乡村建设的质量。
(一)重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致力保护生态环境
人与自然和谐才能共生,二者是生命共同体。美丽乡村建设要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首位。首先,要着力解决以往过渡追求经济利益造成的乡村生态环境破坏现象,不断推进植树造林、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等防风固沙工程,不断完善乡村垃圾处理、污水排放形式,通过专业部门检测将不善于耕种的田地种植适合的植被,将绿水青山还给乡村、还给自然。其次,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在乡村规划的时候要牢固树立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不能流于形式、止于面子。同时要不断提升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以文明的生态行为造福家乡,利用文化墙、乡村舞台、宣讲课堂等为村民宣传自然对于人类生存发展的重要价值,使村民将生态环境保护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后,要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到乡村发展的方方面面,尤其要重视处理乡村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关系,不可再走先污染后防治的乡村发展道路。
(二)着力化解城乡发展矛盾,加快城乡融合发展
城乡二元结构使得美丽乡村建设中面临诸多问题,但随着我国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城乡发展的状态已经逐渐由二元对立走向二元融合。因此为了着力化解城乡发展的矛盾,促进美丽乡村建设。首先,要加快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步伐。从农业生产到农业生活再到农村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要全面覆盖、齐头并进。其次,要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普惠共享。城市的公共服务要实现与乡村共享,并且要逐渐促进服务下乡,尤其是农民普遍关心和需求的教育、医疗、文化服务要更多惠及广大乡村地区。再者,要拓宽资金技术等引入乡村的渠道。要积极发挥农民合作社、公司企业、银行等机构和组织的作用,促进技术的共享和资金共通。最后,要增强乡村发展活力吸引村民返乡,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共建美丽乡村需要广大村民的参与,通过产业更新、文化挖掘、设施改善等方面不断吸引农民回乡就业,发挥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作用。
(三)重视乡村发展的整体性,统筹乡村全面发展
乡村是承载人们生存、生活的一个简单而又复杂的系统,它的发展具有很强的整体性,所以美丽
乡村建设过程中必须重视发展的整体性,实现乡村全面发展。首先,要统筹推进乡村“五位一体”发展的总体布局,以经济建设为基础、以政治建设为导向、以文化建设为底色、以社会建设为目标、以生态建设为保障,着力补齐美丽乡村建设中的短板,做到同向发力。同时要以生态环境保护为基准,着力建设生态经济、生态政治、生态文化、生态社会,书写美丽乡村建设的华美篇章。其次,不能忽视乡村产业振兴的基础,要加快推进乡村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速度,以第二、三产业带动第一产业的发展速度和质量,延伸支柱产业链条,做好从初加工到深加工、从生产到销售的一条龙服务,鼓足美丽乡村建设的资金口袋。
(四)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做好乡村发展规划
中华几千年文明发展中形成的乡村本身就独具特色,村落适应不同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承载着几千年的风俗习惯、人文风貌。但是现代化、城镇化建设正在改变乡村的原有风貌,虽然我们不反对美丽乡村建设跟随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但是也不完全支持村落的“改头换面”,现代和传统的有机融合,借助现代重新焕发传统的魅力才是最终选择。这也在要求我们在美丽乡村建设的过程中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做好规划。首先,做好乡村产业规划,发展特色产业。农林牧副渔哪种适合村落的自然条件就鼓励发展,三种产业哪一种具有发展优势就大力支持,切不可忽视客观实际,盲目跟进。其次,做好乡村景观规划,避免千篇一律。美丽乡村建设不是面子工程,不是十里八村都是“白墙子”、家家户户都是“砖房子”,这样规整得美是美,但是缺少了特色。所以在乡村振兴视域下美丽乡村建设中要坚持特色化、差异化发展。
(五)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传承乡村优秀文化
美丽乡村建设需要立足于乡村的优秀传统文化,文化是一个时代的底色,缺少了这层底色乡村建设就缺少了特色。为此要不断加强乡村精神文明建设,传承乡村优秀文化。首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村民的思想道德水平。以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激发村民爱党爱国的热情、锻造勤劳勇敢的品性、永葆团结奋进的信念,做新时代的农民。其次,要深入挖掘发扬乡村优秀文化传统,实现全方位的以文化人。文化是民族之魂,乡村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乡村数千年的变迁,是历史文化在当代发声的载体,因此乡村文化不能被摈弃和遗忘,需要代代传承、辈辈创新。在传承发展中凸显文化对人的教育和引导作用,实现全方位的以文化人。最后,要培育一代代乡村优秀文化传承人,实现优秀文化永续发展。文化传承需要更多年轻和新生的力量,培育一代又一代的文化传承人是时代的责任,而乡村独有的文化传统更加需要一批意志坚强、感情深厚的乡村建设者为之去坚守和奉献。
(六)利用科学技术发展成果,催生乡村发展动力
科技兴则乡村兴,科技强则乡村强,科技成果的合理利用会不断增强乡村发展的动力。首先,要以科技带动乡村生产生活高质量发展。科技投入要多向“三农”倾斜,科技成果要多向农村投入,要不断拓宽科技走向乡村的渠道,扩大科技产品的服务范围,同时多方面开展形式与内容相统一的科普宣传活动,让科学知识成为农民田间地头探讨的话题,让科技助推美丽乡村建设的顺利进行。其次,培育造就乡村科技人才队伍引领发展。科技的普及和应用需要一批专业素养高、责任心强的科技骨干,要做好专业人才的培养工作,通过选派乡村代表外出学习,聘请专家来村讲解,利用科技平台自主学习等方法提升村民的科技能力。并且发挥好农村职业教育的作用,培养现代化新型职业农民,提高农民知识和技能,形成内外联动机制,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衍生乡村发展的科技动力。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4.[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201-202.[3]唐建兵.“安吉模式”对美好乡村建设的借鉴与启示[J].衡水学院学报,2015,17
(4):48-52.
[4]
刘合光,顾莉萍,刘忠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
[5]习近平.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N].浙江日报,2005-8-24.
[6]
李小燕,吴奕婷.太湖之洲:
“两山理念”湖州样板[J].城乡建设,2018
(16):2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