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全县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培训班上的讲话一号文库
- 在全县村党组织书记村委会主任培训班上的讲话一号文库
- 党员干部在“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颁发仪式上的讲话一号文库
- 粘帖纤维布加固工艺一号文库
- 人教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课时练及答案 (11-20课)一号文库
- 加强城区供水管理实施方案一号文库
- 2024年民政局“重实干、强执行、抓落实”专项行动开展情况(精选合集)一号文库
- 基层组织选举工作条例测试题含答案一号文库
- 销售精英之终端店铺怎样提升成交率?(解决方案)一号文库
- 六年级下册数学讲义-比与比例的复习 人教版一号文库
- 审计局党风廉政建设工作报告一号文库
- 浅析建筑电气设备安装技术要点一号文库
- 三年级上册数学单元测试-6.年月日 西师大版(2024秋)(含答案)一号文库
三年级上册数学单元测试-6.年月日一、单选题1.22时10分是()。A.10时10分 B.凌晨2时10分 C.晚上10时10分 ...
- 幼儿心理学试卷一号文库
- 《生于天空》读后感一号文库
- XX镇财政资金监管实施方案一号文库
- 20xx年小学秋季开学典礼策划一号文库
- 党课讲稿_神圣的誓言,无悔的承诺(重温入党誓词专题党课)(精选多篇)一号文库
- XX镇河长制的实施方案一号文库
- 纪委书记在市委巡察问题线索集中交办会上的讲话一号文库
- 奥鹏东北师范《教育心理学》18秋在线作业3一号文库
- 苏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奥数题一号文库
- 中国少年先锋队(少代会)主持稿一号文库
- 美丽的秋天作文22020年一号文库
-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和意义是什么?一号文库
- 探究法在中学体育教学中的运用论文一号文库
- 农科所纪检监察工作意见[共五篇]一号文库
- 在全县农村安居工程工作推进会上的讲话一号文库
- 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应急处理预案一号文库
第一篇:“提升乡风文明 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宣讲报告
“提升乡风文明
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
宣讲报告
**自治旗委讲师团
**
总书记在十九大报告中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这是党中央从党和国家事业全局出发、着眼于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顺应亿万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出的重大决策,对新时代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学习领会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要求,准确把握乡风文明的保障作用,正确认识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内在联系是广大干部群众的必修课。
一、深刻认识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总书记为民情怀的集中体现
精准扶贫思想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是总书记多年基层工作的实践精华、智慧结晶,是为民情怀的高度集中体现。总书记自2024年11月15日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以来,曾先后到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辽宁、上海、福建、山东、河南、湖南、湖北、广东、海南、四川、甘肃和新疆、青海等各省市区农村考察调研,了解农村的发展建设和农村群众的生活状况,他在多年的基层工作经历中对农村、农民积累了深厚的感情。
1969年,年仅15岁的习近平来到延安梁家河插队。一个15岁的孩子,突然从大城市来到小村庄,面对身体上、生活上的种种不适应,心理落差可想而知。但他没有因为困难被打倒,没有因为苦闷而消沉,而是在真正融入梁家河的农村生活、深切了解农民生活现状后,立下了“为群众做实事”的理想。1974年1月,不满21岁的习近平担任梁家河大队党支部书记,在习近平的带领下,梁家河的村民修建了四个大坝,挖了水井,修建了沼气池,甚至建起了磨坊、裁缝铺、铁业社、代销店,告别了吃不饱饭的生活,不仅衣食无忧,生活水平也大幅提高。
1982年,习近平来到河北正定县任职。针对当时正定“高产穷县”的实际,他提出“吃饭问题是解决正定问题的当务之急”。正定是我国北方粮食高产县,头戴高产的帽子,其实很多人家连温饱都没有解决。习近平当时给中央写信,反映了这个高征购问题,国家给减掉了2800万斤的征购任务。这对正定来说是一个减负。减负后,习近平一直思考让正定的老百姓怎么能富起来,1981年底正定县人均收入每天只有4角钱,农民辛苦干一年,连买油盐酱醋的钱都不够。在他的推动下,“大包干”在正定全面推广,为正定经济的腾飞打下坚实基础。在担任县委书记后,习近平又带领全县人民大胆改革,让正定全面摆脱“高产穷县”的帽子,逐步走向致富道路。
1988年,习近平到福建宁德任地委书记,到宁德3个月后,习近平就走遍了9个县,后来又跑遍了全地区绝大部分村屯。他当时第一次作报告就提出来,“当官不要想发财,发财不要在这里当官”,之后,他提出并倡导实施“四下基层”工作制度,全力推动闽东地区摆脱贫困。在习近平离开宁德时,全区已有94%的贫困户基本解决温饱问题。
2024年底,习近平专程来到河北阜平县看望慰问困难群众。2024年11月,习近平来到花垣县排碧乡十八洞村,坐下来同村民算收支账,询问有什么困难、有什么打算,察看了村民的谷仓、床铺、灶房、猪圈,鼓励村民增强脱贫的信心。2024年马年春节前夕,总书记冒严寒,踏冰雪,来到锡林郭勒盟81岁的牧民玛吉格家了解生活情况。问到:“小孩上学远远?”“看病、购物方便不方便?”“家里养了多少只羊、多少匹马?”“收入怎么样?”总书记问得很细。2024年8月22日总书记来到青海海东市互助土族自治县五十镇班彦村,在村民家中,察看房屋格局,了解施工进展,关心火炕取暖效果。
从总书记的工作经历和调研足迹,我们可以看出,从梁家河的村支部书记,到如今的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40多年来,无论职位如何变迁,在总书记心中,农村建的好不好、农民过得富不富是头等大事。这40年基层的工作经历和一心为民的领袖情怀,为他精准扶贫思想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奠定了实践和理论基础。
在十九大报告中,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也正是这样一个重要思想和战略的提出为中国近6亿农村人口擘画了宏伟而美好的蓝图,进一步增强了农村人口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二、深刻认识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保障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要求是“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要深刻认识这20个字的总体要求涵盖了五个方面的内容,其中产业兴旺是重点;生态宜居是关键;乡风文明是保障;治理有效是基础;生活富裕是根本;摆脱贫困是前提。这五个方面相互联系,突出既要“塑形”,也要“铸魂”。乡风文明就是其“魂”,是实施乡村振兴的保障。只有抓好、做好乡风文明这个保障,才能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实施,在全面小康的路上,不仅要让群众“住上好房子,过上好日子”,还要“个人养成好习惯,乡村形成好风气”。
一是学习先行,凝聚乡风正能量。俗话说“宁可肚子空,不能脑子空”。村民平日里活多、忙,但一定不要忽视学习,因为只有通过学习,才能了解国家大事和重要政策。村委会的学习讲堂就是一个很好的学习载体,村委要建好用好“学习讲堂”。村委会的干部要带头讲,也可以从村民中选拔能讲、善讲的百姓名嘴,走上学习讲堂讲台,分享致富经验、宣讲政策,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确保宣讲常态化,坚持每月至少开展一次集中宣讲,既讲国家政策,又讲致富经验,既讲大政方针,又讲先进典型,努力把学习讲堂打造成村民理论政策学习的新平台,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人心,提振广大农猎民群众“建设亮丽内蒙古、共圆伟大中国梦”的信心和热情。
二是活动引领,提升群众整体素质。广泛开展的文明家庭评选表彰、道德模范及身边好人评选、设立的善行义举榜等活动,都是提升乡风文明很好的载体,要引领村民积极参与,增强凝聚力、提升精神面貌、营造向上向善的良好氛围。要深入实施“乡风文明提升大行动”,各村要力争达到“十个一”目标,即:“一部村规民约、一个红白理事会、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简易戏台、一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化墙、一组家风家训、一个善行义举四德榜、一批文明示范户、一支农民文艺演出队、一支志愿服务队”,让乡风民风美起来、人居环境美起来、文化生活美起来。
三是移风易俗,倡导新型文明乡风。移风易俗、涵养乡风文明,也是脱贫攻坚面临的重大课题,是能致富、不返贫的基础所在。
一要摒弃结婚高额彩礼。结婚送彩礼是中国的传统习俗,一般男方在婚姻约定初步达成时有向女方赠送聘金、聘礼的习俗,这种聘金、聘礼俗称“彩礼”。长期以来,很多农村孩子找不到对象,结不起婚的现象时有发生,房子、车子和彩礼全部下来要花掉一个农民一辈子的积蓄,好不容易脱贫的家庭,孩子一结婚又返贫。高额彩礼的危害有三点:一则增加父母生活压力。一般来说,每个家庭为儿子结婚都要负债,通常这笔债务儿子是不负责偿还的,最后往往由男方父母承担。父母在竭尽全力把子女抚养成人的同时,还要倾其所有帮助子女成家立业,俨然是被“二度剥削”了。二则影响年轻人感情。因为高额的彩礼,不少男方不堪重负,一些过度的要求甚至给原本美好的感情留下了阴影。三则不利于年轻人奋斗成长。有时,女方父母彩礼又转赠给小两口,年轻人结婚后就有房、有车、有存款,为生活奋斗、打拼的动力就会大大减退,幸福是奋斗出来的,不利于年轻人的进步和成长,所以此风不宜涨。
二要厚养薄葬。百善孝为先”“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些都是古人劝人行孝的名言。趁着父母健在时,尽己所能回报养育之恩,顺着父母的意愿行事,这才是为人子女应尽的孝道。老人活着时不善待,去世后又大操大办,只会劳民伤财。
三要拒绝礼金攀比。遇到红白喜事礼金互相攀比;更有青壮年劳动力整天酗酒、打牌赌博;个别村民信奉封建迷信等现象屡见不鲜,这些都是应该摒弃的陋习。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也强调“遏制大操大办、厚葬薄养、人情攀比等陈规陋习”。移风移俗和树文明新风显得尤其重要。各级党委、党组织要积极与文明办配合,狠抓树文明新风建设。在群众中要紧盯党员干部、大户能人这个“关键少数”,依法依纪狠刹“大操大办”、“打牌赌博”、互相攀比等不正之风。特别是对红白喜事的随礼标准、酒席规模等进行合理界定,结合实际建立并完善村规民约,用制度化的形式引导村民主动转变观念思想,从根本上带动农村“民风”的转变,形成“婚事新办、喜事小办、丧事简办”的新风尚,引导党员干部做移风易俗的倡导者、文明新风的推动者、核心价值观的践行者,带动村风民风向上向善。
四是抓好家风建设,筑好乡风民风的基石。树立“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和睦则社会安定,家庭幸福则社会祥和,家庭文明则社会文明”理念,引导广大老百姓注重家庭、家教、家风,千家万户都好,国家才能好。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多次就家风建设发表重要讲话。曾指出,“领导干部要把家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廉洁修身、廉洁齐家;领导干部的家风,不仅关系自己的家庭,而且关系党风政风”。有这样一个关于家风的例子,美国的爱德华和珠克两个家庭,家风传至八代。爱德华是博学多才的哲学家,勤奋好学,为人严谨,为子女树立了良好的风范。他的子孙中有13位当过大学校长,100多位教授,80多位文学家,60多位是医生,还有1人当过副总统,1人当过大使,20多人当过议员。而珠克是远近闻名的酒鬼和赌徒,毕生玩世不恭,浑浑噩噩,无所事事。他的子孙有300多人当过乞丐和流浪者,400多人酗酒致残或夭亡,60多人犯过诈骗和盗窃罪,7个人是杀人犯,总之没有一个是有出息的。两个家庭的家风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后代,家风的好坏直接决定着子女的成才与否。好家风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不仅可以让家族忠孝、和睦、尊老爱幼的家族文化和淳朴民风代代相传,而且能够有力强化乡风文明的“内核”。家风建设抓好了,就是抓住了乡风文明的“牛鼻子”。
五是庭院整治,营造良好生活环境。环境卫生是村民身边的小事,更是整个村里的大事。整洁的生活和居住环境是文明的一个重要体现。长期以来,垃圾乱倒、禽畜乱跑、柴草乱堆、污水乱排等现象还很普遍,要通过文明村镇创建,加强农村生活垃圾专项治理,落实“户分类、村收集、乡镇转运、县处理”的四级运行机制,引导群众自觉维护和整治门前院后环境卫生,做到农村民房庭院内外环境卫生整洁、农器具摆放有序、村(居)环境整洁美观。
三、深刻认识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一环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一部署,精准施策、精准发力,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中国农村贫困人口从2024年底的9899万减少到2024年底的1660万,累计减少贫困人口8239万人,贫困发生率从10.2%下降到1.7%,减少了将近9个百分点,建档立卡贫困村从12.8万个减少到2.6万个,有10万个贫困村已经脱贫退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减贫行动的楷模。我们要充分认识到脱贫攻坚只是建设美丽中国的一个重要环节,实施乡村振兴,让农民与全国人民一道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才是最终目的。只有打赢脱贫攻坚战,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只有实施好乡村振兴,才能让乡村更美,从而建设好美丽的中国。**自治旗是国家级贫困旗县,农村猎区基础条件差,产业水平低,贫困人口相对集中,贫困发生率较高。我旗的脱贫攻坚战目标是到2024年底,全旗未脱贫人口805户1626人全部脱贫、3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国家级贫困旗摘帽。全旗的干部群众要团结一心,继续发扬苦、不怕难的精神,一起努力啃下硬骨头,坚决打赢我旗的脱贫攻坚战,确保决胜之年必须决胜,用我们的脱贫成绩为国庆70周年献礼。
四、深刻认识强化党组织建设,发挥党员模范作用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一招
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振兴乡村,必须要有一个强有力的基层党组织作为保障,党员要发挥带头模范作用。当前,结合“**”主题教育,要充分发挥乡镇党委、村党支部教育管理党员的主体作用,以学习讲堂、文化活动室等为阵地,加强对党员的教育管理。要深化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规范党员组织生活,做活“党员主题党日活动”,加强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伍建设,广泛开展脱贫攻坚、政策宣传、宣讲等志愿服务活动,密切党群关系,发挥模范作用。让基层党组织像磁铁一样吸引着党员,紧紧地把群众凝聚在身边,形成同心同德、干事创业的良好氛围。
为倡树文明新风,推进移风易俗,培育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提出倡议:
一要厚养薄葬,丧事简办。在生活中,给予老人足够的精神慰藉,满足老人的正常物质需求。在办理丧事时,自觉摒弃在公共场所搭建灵棚、高音播放哀乐、撒纸钱烧纸扎冥币、大肆燃放烟花爆竹、大摆宴席等不良行为,倡导文明节俭的丧葬新风,做社会新风的建设者!
二要崇尚节俭,婚事新办。提倡适度办婚礼、节俭过日子,摒弃搞攀比、讲排场的不良风气。自觉抵制高额彩礼攀比成风、婚车成串影响交通、鞭炮滥放污染环境、大办宴席铺张浪费,力戒恶俗闹婚,力求婚礼仪式简朴、氛围温馨,倡树婚事新办新风尚。
三要破旧立新,倡树新风。提倡在办理生育、升学、入伍、生日、乔迁等事宜时,在亲朋好友间通过一束鲜花、一条短信、一杯清茶、一句问候等文明方式,表达贺意,增进感情。杜绝滥发通知、收受礼金、大摆筵席、铺张浪费,自觉抵制相互攀比、显排场的不良习气。
广大党员干部要自觉带头,率先垂范,做移风易俗、勤俭节约、文明办事的表率。让我们携起手来,破陈规、除陋习,传文明、树新风,涵养文明乡风,助力脱贫攻坚乡村振兴。
第二篇:以文明乡风助力脱贫攻坚
以文明乡风助力脱贫攻坚
编者按:
树立良好社会风气,是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的必然要求,是深化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效途径,也是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重要抓手。但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人们物质生活日益富裕,受社会浮躁风气的影响和传统陈规陋习的束缚,不少群众甚至党员干部的价值追求与消费观念出现偏差,尤其是在红白事等活动中大操大办,铺张浪费之风蔓延。农民自家的“小事”办“大”了,也让各种风俗人情在生活中逐渐走样、变异,不仅严重影响了社会风气,违反了中央“八项规定”,也影响了社会和谐,阻碍了文明进步。
宁陵县委、县政府在调研中发现这一现象后高度重视,从去年6月份开始在全市率先着手部署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出重拳、下狠招,在全县范围内开展移风易俗活动,教育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摒弃陈规陋习,倡树文明新风。通过几个月的持续发力,宁陵县移风易俗活动初见成效,渐入佳境。
2024年是宁陵县脱贫攻坚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一年。全县上下认真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脚踏实地、务实拼搏、心系群众、为民解困。紧紧围绕精准脱贫目标要求,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责任,落实脱贫措施,形成了上下衔接、条块结合、各负其责、各尽其职的脱贫攻坚责任体系。全年共整合资金2.6亿元,用于24个贫困村四大脱贫工程和九大基础设施建设,彻底改变了贫困村村容村貌。使24个贫困村出列,5626户贫困户12179人贫困人口顺利脱贫,圆满完成了2024年脱贫攻坚工作任务。
近年来,宁陵县农村在红白事等活动中大操大办,铺张浪费之风蔓延,婚丧嫁娶中讲排场、绷面子、相互攀比的现象十分严重。
“一场婚宴办下来花费少则几万元,多则十余万元甚至几十万元,一次丧事办下来少则数万,多则十余万元。”当地群众表示,当地“人情账”十分沉重,有的家庭年均随礼金额高达2万~3万元,少数甚至高达5万~6万元。
不难看出,婚丧嫁娶中的不良习俗,已经成为影响宁陵县脱贫攻坚和社会发展的“包袱”。
怎么办?宁陵县果断出台刚性规定,遏制婚丧高额礼金和铺张浪费之风,不仅是为了引导民风民俗,更是为了卸下捆绑在当地群众身上的“人情枷锁”,让脱贫攻坚迈出了新步伐。
新规定新举措落地生根
随着群众生活水平的提高,婚丧嫁娶红白喜事大操大办、铺张浪费、讲排场、比阔气的奢靡风气有所蔓延,甚至愈演愈烈,传统的礼仪已经演变为大吃大喝的“面子工程”,沦为社会陋习。有的村红白事办酒席每桌上千元,动不动几十桌、上百桌,一场下来,少则几万元,多则十几万元,花费巨大;有条件的讲排场、比阔气,没有条件的也要硬撑门面,甚至不惜债台高筑,加重了家庭负担,影响了正常生活,对于部分群众来说是苦不堪言。这样,不仅导致了农村出现因婚致贫、因丧致贫等现象,还严重影响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严重阻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的发展,开展移风易俗活动是当前农村发展的迫切需要。
众所周知,宁陵不但是商丘最小的县,更是国家级贫困县。在脱贫攻坚战中,宁陵县委、县政府领导在调研中发现,高额彩礼、子不尽孝、厚葬薄养、铺张攀比、封建迷信等问题在宁陵还不同程度地存在,以至于出现因婚致贫、因浪费致贫的现象。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倡树文明新风?经过深入探讨,决定在全县开展‘移风易俗新时尚、文明宁陵正能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活动。我们就是要在这种刹歪风、正民风、树新风的新路子上进行积极的探索。这种陋习的改变,一定会为我们脱贫致富奔小康起到助推作用。”宁陵县县长马同和介绍,此举,旨在向大操大办亮剑、向铺张浪费说不。
去年5月份宁陵县下发文件,对党员干部进行规范约束,动员各级文明单位签订承诺书,联合团委、妇联、民政等部门倡议举办集体婚礼,引导青年树立“不要车、不要房、自己家业自己创”的新型婚恋观。通过红白理事会将文明从简落实到章程上、制度上,出台了刚性规定遏制婚丧高额礼金和铺张浪费之风,对红白事操办作出“硬性规定”:倡导婚事彩礼不高于3万元、媒礼不超过2024元、红事每桌不超350元、白事实行200元标准。并对违反大操大办的群众取消参与村内一切评先资格,是低保户的建议取消其低保资格。红白理事会成员都是村里的老党员、老干部等“明白人”,热心、用心、有威望,负责制定红白理事会相关规章制度,协助帮忙操办村民婚丧嫁娶,并监督防止铺张浪费,大操大办。
在决定开展移风易俗活动之前,宁陵县委书记李振兴、县长马同和等领导就多次下乡调研、听取汇报、多方探讨,希望结合扶贫工作做出实效。之后,宁陵县委出台了《关于开展“移风易俗新时尚 文明宁陵正能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活动的实施意见》,成立了由县委副书记袁其杰任组长,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分管联系宣传文化工作的县四大班子领导任副组长,各乡镇、县直有关单位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明确工作任务,压实主体责任,形成了县委统一领导、宣传部门牵头负责、各部门协同作战、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合力。
严格考核,才能赏罚分明。宁陵县文明办与县级文明单位以及各乡镇、各村分别?订《目标责任书》,把移风易俗工作纳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考核重要内容,作为评先树优、文明单位创建的重要依据之一,发现有违反者,在全县通报批评、媒体曝光、领导约谈,影响严重的,取消文明单位资格。
不仅如此,在农村,宁陵县严格按照村规民约,明确婚丧事操办内容、规模和违反村规民约行为的处罚方式,对群众进行无形约束。
与此同时,宁陵县采取设立举报电话、媒体曝光、召开评议会等措施,接受群众和社会监督。县纪委按照中央“八项规定”的要求,对全县党员干部大操大办红白事进行督查问责;县两办督查室对各成员单位的主体责任落实情况进行督办;县委宣传部门对全县各乡镇、各单位工作推动和落实情况进行督促问效。宁陵县通过多层次、立体化督查,确保移风易俗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宁陵县委书记李振兴说:“移风易俗重在落实,更贵在长效。为使移风易俗工作开展持续有力、更实更久,我们县建立了保障机制,确保这项工作常抓不懈、持之以恒。只有树立良好的社会风气,才能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落地生根,这也是深化美丽乡村建设的有效途径,更是完成脱贫攻坚任务的重要抓手。”为此,该县建立了领导、激励、督导三大保障机制,真正按照上级的要求,强化制度约束,构建起党章党规、法律法规、公共政策、规范守则相互支撑的保障体系,推动形成良好社会风气。
宁陵县委副书记、县长马同和表示:“县乡党员干部都要真正沉下去,真心实意地同基层群众交朋友、拉家常,直接了解基层群众的所思、所急、所盼,要保持清醒的头脑,正确判断形势、研判问题。对存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要认真研究,找准症结,认真解决。各级领导干部要想百姓之所想,思百姓之所思,把心思用在解难题上,把精力用在抓难题上,真正把实事办好、好事办实。”
新活力新动力不断迸发
宁陵县为确保移风易俗取得实效,要求全县党员干部带头文明节俭办事,突出陋习整治,加大治理力度主动作为,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建立起多部门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对照标准,狠抓落实,坚决推动宁陵良好社会风气根本好转。
宁陵县从无到有,短短半年之间,由点到面,扎实开展移风易俗工作,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总引领,先行先试、示范带动、突出特色、全面铺开。不但宁陵县人民群众理解、接受、支持移风易俗工作,有关部门还建立了保障机制和长效机制,推动乡风文明建设。
如今,宁陵开展的移风易俗、节俭办事活动,使得中央“八项规定”的“硬要求”,变成了宁陵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对此,百姓也非常满意。
党员干部带头开展移风易俗。“让孩子旅游结婚办婚礼,既节省了办喜桌的钱,又让他们出去休闲放松一下,我们做父母的也少操了不少心……”听到同事“埋怨”女儿结婚没通知一下时,宁陵县一领导干部的这番话,让不少同事都表示认同。他坦言,开展移风易俗活动,也存在“攀比”心理,群众看党员、党员看干部,如果党员干部不带头执行、落实,最后只能是一阵风、花架子。原来,一月之前,这位领导干部女儿结婚,没置办一桌酒席,没通知一个人,不但省去了所有的人情,还节省了大量的人力、财力。
管住老百姓乱花钱,政府就要充当“黑脸公”。宁陵在全县364个村委会全面推行成立红白理事会,全程一个标准为村民操办红白事。粗略统计,一起白事至少能节省开销3000元至5000元,一起红事节省开销1万元以上,歪风邪气得到遏制,新风新俗得到倡导,“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厚养薄葬、破除迷信”深入人心。
其实,由政府来管“个人的事”,不仅仅是为了反对浪费、提倡节约,更是为了与各项重点工作部署紧密结合,促进工作全面开展。为此,宁陵县在开展移风易俗活动中,与脱贫攻坚工作紧密结合,与“两学一做”活动紧密结合,与村民自治体系紧密结合,与精神文明建设紧密结合,与文化惠民工程紧密结合,与“美丽乡愁记忆”紧密结合,通过“六个结合”,从而使“1+1>2”,达到了移风易俗与各项工作的共赢效果,百姓纷纷点赞。
“别的村里订婚彩礼最低6.6万元,俺闺女订婚只要了2万元,女儿的幸福与彩礼多少无关,关键要找对人……”谈起眼下的高额彩礼,宁陵县乔楼乡许庄村村民许诗强有自己的看法。
“以前的红白喜事大操大办,确实存在相互攀比、铺张浪费现象,但是大家都这么办,谁也不愿意在老人或孩子身上省那仨核桃俩枣落寒碜。”对于移风易俗工作,宁陵县乔楼乡八里曹村红白理事会会长吴亮深有感触,农村白事花那么多钱,死去的人看不到,倒不如老人生前时好好孝敬。但是为何乡亲们都比着多花钱、办大场,就是活人的面子问题,这就需要有人来管、来约束,让大家统一标准,这就需要红白理事会发挥作用。
今年1月3日早晨,宁陵县举办了首届青年集体婚礼。一条彩带、几只气球,一辆由公交车扎成的“简单”花车载着九对新人,从清水河广场出发,穿过宁陵县城来到葛天公园。这场集体婚礼,吸引了广大百姓争相围观。在宁陵县葛天公园,新人们把爱情白鸽一起放飞后,转身来到公园内一片空地,一人扶树、一人拿锨,把属于自己的爱情树广玉兰共同精心栽植好。现场不时响起欢呼声和热烈的掌声,为新人们送上新婚祝福。“这样的婚礼很有意义,特别是栽植这棵爱情树,象征着我们的婚姻也从此幸福花开。”在栽好的爱情树前,新人李家乐、吴园园一边用手机自拍合影留念一边说,以前看到别人结婚都是让父母大操大办,结果花很多钱导致负债累累,他们就商量用这样集体婚礼的形式结婚,也希望更多的新人加入到集体婚礼的队伍中。
对于参加婚礼的这九对新人,宁陵县委宣传部、县民政局共同授予他们“移风易俗先进个人”荣誉称号。宁陵县民政局副局长郭国华介绍,这次集体婚礼得到了广大青年的热烈响应和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集中展示了青年们的崭新风貌,引领了社会新风尚,以后还会适时举办此类活动,倡导移风易俗、节俭办事。
事实证明,这步棋,宁陵不但走得对、走得准,更深得党员干部和人民群众的心。
为从根本上改变乡间不文明?L气,宁陵县不断深化乡村文明行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孝悌和睦家风,积极推行移风易俗、喜事新办、厚养薄葬、丧事简办,破除封建迷信、摒弃婚丧陋习、净化社会风气、减轻群众负担,让千家万户尚新俗,美丽乡村树新风。
如今,白事“四菜一汤”、喜事随礼不坐桌、订亲彩礼不超3万元,在宁陵成为新常态。
如今,走在宁陵的乡间村落,百姓有的聚集在村文化广场锻炼身体,有的挤在乡村大舞台前欣赏豫剧,有的坐在乡村书屋里看书学习,喝酒打牌的少了,全县上下除陋习、尚节俭、树新风、倡文明蔚然成风,一张张幸福的笑脸迎面而来,一户户和睦家庭接连呈现,阵阵崇尚文明的新风令人心旷神怡。
如今,在宁陵就会发现一个个追梦筑梦圆梦的故事无比生动,一份份获得感、幸福感、自豪感油然而生……
新蓝图新希望催人奋进
去年以来,宁陵县以“移风易俗新时尚、文明宁陵正能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主题活动为载体,把“移风易俗”作为撬动群众脱贫的杠杆,激发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内生动能,做好脱贫“加减法”,一把移风易俗金钥匙打开了社会文明、群众减负“两把锁”。
宁陵县各乡村陆续推选出好媳妇、好婆婆、乡贤、美德少年等名目繁多的先进个人,让向先进看齐、向典型学习成为新风尚,说文明话、办文明事、做文明人在梨乡大地蔚然成风。
该县把选树先进典型作为引领民风的抓手,广泛开展“乡贤”“好家风、好家训”“好婆婆、好媳妇”“道德模范”“星级文明户”“美德少年”等10项评选活动,坚持用身边事教育身边人,使全县乡村更加文明和谐,家庭更加和睦幸福。
全国最美家庭白智超,中国好人王军章,河南乡村好媳妇郑文梅,河南好人张信礼、顾丽英……如今,向上向善的民风已吹遍宁陵大地。目前,宁陵有5人入选中国好人榜提名,10人被评为河南好人,18人入选商丘市道德模范。
一个好人做榜样,引领风尚之美;一则村训定规矩,规范行为之美。推进移风易俗,找准抓手是关键,为此,宁陵县抓宣传、抓组织、抓制度、抓典型、抓村史、抓创建、抓活动、抓基础,以“八大抓手”完善体制机制,强力组织实施,创新推动移风易俗,破除陈规陋习。
宣传先进典,营造浓厚氛围是搞好移风易俗工作的关键,宁陵县委宣传部组织电视台、电台、网站、微信、微博等全媒体跟进,开辟专栏、专题进行浓墨重彩地报道,宣传先进典型、曝光不良风俗,让广大人民群众在移风易俗中知荣辱。
“我们是边开展边修正,不断在推进工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进而推动工作向更好的方向发展。”谈及移风易俗活动,宁陵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侯公涛介绍,开展移风易俗,一个地方一个特点,不能搞一刀切,只能因地制宜、尊重事实、突出特色,充分利用乡村各自的优势,打造自己独具特色的乡风文明。
记住乡愁,是建设美丽中国的重点。宁陵以此为核心,编印《宁陵村史村训集》,对全县近百个村的历史文化进行深度挖掘,开展“晒家训村训、比家风村风”活动,在全县364个村委会倡导优秀村训、编立优良家训,推出一批家训村训典型。同时,组织“最美家庭”讲家风家训故事,引导人们积极传承夫妻和睦、尊老爱幼、勤俭持家、邻里互助等传统美德,树立家国情怀,让核心价值观在家庭生根,在亲情中升华,以家风正民风,以民风促乡风。
建立完善村规民约,是村民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有效形式。一则具有自己人文特色的村训,传承下去孕育的便是一种乡情和文化。如今,漫步在宁陵各乡村,村史村训民约被公布于众,男女老少每天都能看到。这样,不仅传承了文化,也让人们记住了乡愁。
“刚开始布置开展移风易俗工作时,我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真不知道从哪下手。”回想起半年前的首次“碰头会”,宁陵县一工作人员如是说,“当时感觉要改变这些旧风俗习惯,真是不可思议,现在看到全县都调动起了积极性,大家由不理解到理解,从不支持到支持,从被动到主动参与,相信一年之后会有更大的改变。”
现在,宁陵每个乡村都有自己学习的模范和榜样,老百姓见贤思齐,村里婆媳有了矛盾、邻里有了纠纷,比比典型,看看先进,气消了、心顺了,整个社会也就和谐了。最终,呈现在人们面前的乡村是厚德仁义、孝老爱亲、邻里互助的文明新风。
开展移风易俗,并不只是让群众表面上“风光”,更要让老百姓真正地“优雅”。如果连饭都吃不饱,何谈精神文化建设。为此,宁陵结合脱贫攻坚工作,选定24个贫困村,把发展产?I“富口袋”和文明教育“富脑袋”相结合,以“家风家训、村规民约、村史村训”为主题,在全县30个村建设了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文化广场、文化长廊以及“数字文化驿站”等文化服务设施。
“我的青春我做主,索要彩礼是耻辱”“厚养薄葬是孝心,薄养厚葬不孝顺”“好家风好村风十里八乡传美名,坏风气陋习俗方圆百里成笑柄”……这是记者在宁陵乡村看到的文化墙宣传语。宁陵县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累计投入资金11020万元,对全县24个重点村实施了坑塘整治、道路绿化、村内道路照明、公厕建设等项目建设,道路硬化、建筑美化、村庄绿化、卫生净化、街巷亮化,以文化墙为载体,采取图画、顺口溜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将移风易俗树新风宣传与当地实际有机结合,让一道道农家墙变成一道道文化风景线,成为德化育人、助推农村精神文明发展、引领乡村文明的载体,让群众在“赏景”中增德。
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宁陵县积极响应中央号召,从移风易俗入手,从文明中国建设的高度着眼,借深化改革的东风,探索出了刹歪风、正民风、树新风的好做法,把移风易俗作为撬动群众脱贫的杠杆,做好脱贫“加减法”,一把移风易俗金钥匙打开了社会文明、群众减负“两把锁”,斩断了导致农民因婚致贫、因婚返贫、一事入贫的“穷根”。“宁陵县移风易俗工作探索出了一条新路子,取得了初步成效,走在了全市的前列,为其他各县区树立了榜样。我们要继续创新工作思路,及时总结推广宁陵经验,要继续加强体制机制方面建设,推进移风易俗工作持续深入开展。”中共商丘市委常委、宣传部长王全周如是说。
第三篇:教育脱贫攻坚如何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脱贫攻坚是前提。《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夯实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基础,确保到 2024 年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同全国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打好基础;《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24—2024 年)》也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为优先任务。打赢打好教育脱贫攻坚战,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与推进的重要着力点。
划 落实教育精准扶贫计划 本 培植乡村振兴人力资本
扶贫开发工作走到今天,重在精准、贵在精准,成败系于精准 准。习近平总书记在 2024 年减贫与发展高层论坛的主旨演讲中指出:“中国在扶贫攻坚工作中采取的重要举措,就是实施精准扶贫方略,找到‘贫根’,对症下药,靶向治疗。”党的十九大报告也明确强调,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要动员全党全国全社会力量,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做到脱真贫、真脱贫。教育扶贫是最有效、最直接的精准扶贫,能够有效满足不同地区、不同类别贫困人口的发展需求,对于激发贫困人口脱贫自觉、提升贫困人口脱贫能力、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等具有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相关教育扶贫政策实施方案及文件,启动了一系列教育扶贫行动计划,如“9+3”免费职业教育
计划、雨露计划等,具体涉及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贫困生资助以及贫困地区师资建设等方面,逐渐实现了由普惠式教育扶贫向精准式教育扶贫的转变。当前,中国教育扶贫已进入攻坚克难的冲刺期,政府要继续贯彻“分类施策、重点部署、精准发力”的基本原则,在精准识别不同贫困地区和群体需求的基础上,落实教育精准扶贫行动计划,确保教育扶贫资源真正用在刀刃上。教育扶贫行动计划的精准落实是提升贫困人口可持续脱贫能力、推进贫困群体能力建设的关键,其扶贫成效在农村地区尤为显著。基于不同农村地区地域环境、资源禀赋、经济社会、历史人文等因素的特点,因时、因地、因人施策,精准落实“一村一幼”计划、“控辍保学”计划、乡村教师支持计划、职业教育帮扶农村劳动力转移计划、东西部高等学校对口支援计划等,这不仅有利于丰富农村教育资源、优化农村师资结构、改革农村人才培养模式、提升农村人才培养质量、增强农村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而且能为乡村振兴培植人力资本。
系 完善教育脱贫协作体系 能 提升乡村振兴组织效能
脱贫攻坚是一项复杂而庞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部门、各领作 域之间通力协作。纵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多年的减贫经验,以扶贫责任制为核心的贫困垂直治理结构和以大扶贫格局为核心的贫困水平治理结构是中国消除绝对贫困的基本经验,也是中国
特色扶贫开发道路的重要特征。其中,以扶贫责任制为核心的贫困垂直治理结构主要是指“中央统筹、省负总责、市县抓落实”的扶贫责任制;以大扶贫格局为核心的贫困水平治理结构则是指“政府—市场—社会”协同治理贫困和“行业扶贫—专项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
教育扶贫在中国扶贫开发体系中具有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是中国特色贫困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在政府的主导下,市场、学校、社会组织以及公民个人等各尽其责、合作互补、共同参与。高质量打赢打好教育脱贫攻坚战,要系统完善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教育扶贫的垂直协作体系和政府、企业、社区、学校共同参与教育扶贫的水平协作体系。一方面,为解决教育扶贫职能部门立场、目标和利益差异性问题,以协同收益共享和成本共担、构建利益和责任共同体的方式,提高省、市、县、乡、村五级教育扶贫职能部门的协同意愿和合作积极性,实行目标引领和信息共享下多渠道多种类教育扶贫资源的组合发力,为乡村治理模式的优化提供经验借鉴和组织框架;另一方面,建立“政府主导—市场和社区参与—学校和贫困人口响应”的互动协同体系,聚集政府、市场、社会、学校、个体等多方力量打赢打好教育脱贫攻坚战,为建立健全乡村振兴联动协作体系凝聚组织力量和夯实组织基础,进而提升乡村振兴组织效能。
作 推进教育脱贫评估工作
设 服务乡村振兴智库建设
科学合理的精准扶贫评估机制及其运行,能为扶贫政策、计划及项目等调整和延续提供重要的反馈信息,确保扶贫开发工作的有序推进。当前,我国精准脱贫虽逐渐形成以建立分省交叉评估系统、App 全数据采集系统、标准化统计分析系统、评估大数据平台系统和全员培训系统为特征的评估工作机制,但脱贫评估工作多是重点围绕贫困人口识别准确率、贫困人口退出准确率、因村因户帮扶工作群众满意度等三项内容而开展,教育脱贫大多被视为一个总的考量度,包含在以“因村因户帮扶工作群众满意度”为主要考核指标的脱贫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中,未能充分反映教育脱贫政策、计划及项目等实施效果。
为保障教育脱贫真正“落地生根”,提高教育脱贫的精准性、有效性和持续性,需要推进教育脱贫评估工作,通过加强教育脱贫监督考核体系建设、创新教育脱贫第三方评估机制、优化教育脱贫评估工具与方式等为教育脱贫攻坚提供真实数据和反馈信息。首先,加强教育脱贫监督考核体系建设,设立教育脱贫监督考核部门,建立健全动态跟进式教育脱贫观察监管机制以及责任追究机制,引导和鼓励乡村振兴背景下教育脱贫评估工作的有序推进。其次,创新教育脱贫第三方评估机制,引入社会力量参与教育脱贫评估工作,加强教育脱贫评估队伍建设,重视后期回访和跟踪调查,探索并构建教育脱贫绩效评估指标体系,深入评估
和分析教育脱贫实效,为乡村振兴战略调整与升级提供现实依据。最后,优化教育脱贫评估工具与方式,统筹推进教育脱贫评估大数据云平台建设,科学、及时、有效地为乡村振兴提供参考数据和政策建议,切实服务于乡村振兴的智库建设。
制 构建教育脱贫长效机制 力 强化乡村振兴内生动力
为提升脱贫效率和质量、巩固脱贫攻坚成果、防止贫困人口再返贫,构建脱贫长效机制势在必行。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建立解决相对贫困的长效机制”。教育扶贫是最具有持续效力、最根本的扶贫方式,在脱贫实践中发挥着战略性、奠基性、引领性和延续性作用。教育脱贫长效机制是按照教育脱贫工作正常运转的程序和基本机理,建立起维持并保障教育脱贫工作持续、稳定和高效推进的制度体系,能为不同教育脱贫环节及其行动提供相应的制度引导和约束。
构建教育脱贫长效机制,需要通过宽领域、多层次、全方位的制度创新和机制设计,构建教育扶贫对象的精准识别机制、教育扶贫资源的多元筹集机制和高效传送机制、教育扶贫主客体的协同联动机制、教育扶贫项目的精准实施和监督考核机制等,从而将优质的教育扶贫资源通过合理的教育扶贫方式、合法的教育扶贫主体,精准、有效、持续地传送至教育扶贫对象。这些机制
需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城乡良性互动和有机融合为导向,以农村基层治理为依托,以增强教育扶贫对象获得感和能力素质为目标,且均在法治框架内规范、有序地运转,彼此之间相互联动、互为支撑。因此,教育脱贫长效机制的构建既有效促进教育扶贫要素的重新组合,又调整和优化教育扶贫主客体之间的关系,能够确保教育脱贫事业的可持续和稳步推进,避免教育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过程中的“断档”效应,为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
总之,教育扶贫既是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优先任务和核心举措,也是帮助贫困地区增强造血功能的民生工程。通过落实教育精准扶贫计划、完善教育脱贫协作体系、推进教育脱贫评估工作和构建教育脱贫长效机制等,高质量打赢打好教育脱贫攻坚战,以培植乡村振兴人力资本、提升乡村振兴组织效能、服务乡村振兴智库建设、强化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推进乡村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多措并举助力乡村振兴。
第四篇:关于我市提升乡风文明助力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
关于我市提升乡风文明助力乡村振兴的调研报告
按照市政协全年工作安排,文史委于xx月中下旬组织部分市政协委员及市直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就”提升乡风文明助力乡村振兴”先后赴X、X、X、X等县市开展调研,现将调研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近年来,我市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体要求,以”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统领全市乡风文明建设工作,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通过持续开展农村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涌现出一批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先进典型,农民文明素质与文明程度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和农民精神风貌呈现出崭新气象,助推全市乡村全面振兴。
一是以多种形式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厚德X”建设扎实开展,广大农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有了新提升;
二是”美丽乡村·文明家园”建设扎实推进,文明单位、文明村镇、志愿服务、主题宣讲等基层创建品牌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乡风文明建设的推进有了新局面;三是各类先进典型扎实选树,广泛开展”最美村官”“最美老人”“好公婆、好媳妇、好儿女”“十星级文明户”等评选表彰活动,农民群众的精神面貌有了新气象;四是文明创建结对帮扶扎实进行,组织各级各类文明单位开展多种形式的”美丽乡村·文明家园”结对帮扶活动,推动城乡文明共创,城乡文明成果共享,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有了新内涵;五是”五提倡五反对”(提倡婚事新办,反对高额彩礼;提倡勤俭节约,反对大操大办;提倡崇尚科学,反对邪教迷信;提倡健康娱乐,反对涉黄赌毒;提倡邻里友善,反对拉帮结派)移风易俗活动扎实开展,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和厚养薄葬、婚事新办、勤俭节约的思想逐步成为主流,广大农村的社会风气有了新改变。二、典型案例分析
随着我市乡风文明建设工作持续有力推进,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有效改善,农村社会治安状况明显好转,农村社会风气有了极大改观,农民的幸福感、获得感有了很大提升。其中一些乡村的亮点做法和成果经验,对我市今后的乡风文明建设工作及全面实现乡村振兴起到了重要的示范引领作用。根据各村开展工作的主要特色和内容,可将典型案例整理归纳为”党建引领”“典型示范”“改善人居”“遏制陋习”等四种模式。
1.党建引领类。以党建引领来推动乡风文明建设的模式,是广大乡村采取的最广泛、最直接的一种方式,具有全局性、主动性、协调性等特点。
案例1:X市倪家沟村坚持以基层党建为抓手,从党员干部抓起,出台党员干部”治陋习、树新风”相关规定,立规明纪,强化约束,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动作用;严格按照”五选十不选”标准,坚持将”孝子”“贤媳”“文明户”优先纳为入党积极分子和班子成员,为推进乡风文明建设配强基层干部队伍,让群众跟着支部走,乡风跟着党员学;通过”三会一课”、主题党日、村民大会等形式,利用微信公众平台、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学习强国APP等各类宣传平台推送弘扬时代新风的相关文章,引导村民孝老爱亲、勤俭持家,营造良好乡风的浓厚氛围。
2.典型示范类。以典型人物、事迹来引领带动乡村群众,通过积极开展评选、表彰,选树先进典型人物、事迹进行宣传,鼓励评选出的先进人物成为文明的传播者,起到优秀标杆带动效果,带动乡村文明之风。
案例2:X县杜家石沟村从不同行业、不同群体中选树典型,常态化开展”十星级文明户”评选活动,全村常住的264户全部参与,其中38户被评定为”十星级文明户”,通过”爱心超市积分兑换制度”予以奖励。2024年全村先后评选出”优秀党员”4人、”好婆婆”“好媳妇”6人、”文明家庭”2户,积极带动村民”比、学、赶、超”,以典型为榜样,向先进看齐,乡风民风得到极大提升。
3.改善人居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是乡村振兴规划的落脚点,同时也是乡风文明建设的重要体现,通过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动乡风文明,为持续推动乡风文明建设奠定坚实基础。
案例3:X县袁家砭村采取了多项措施改善当地的农村人居环境,实施了农户院落综合整治工程;修建了多处公共卫生间;添置垃圾分类箱并引导村民分类处理垃圾;拆除了道路两侧的临时违建并实施绿化美化,用实际行动使得”爱护环境”“生态宜居”的理念深入人心,从而构建了以绿色为底色的乡风文明建设之路。该村也先后被评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X市文明村”“市级卫生村”“省级卫生村”。
4.遏制陋习类。注重发挥民主协商与群众自治的作用,不断创新方式方法,因地制宜制定完善《村规民约》等相关规定,广泛开展”遏制陋习、倡导文明新风”行动,使陈规陋习蔓延势头得到有效遏制,婚丧嫁娶一概从新从简,减轻人情负担,逐渐形成”尊老爱亲”“勤俭节约”“民主科学”的新风尚,增强农民的幸福感、获得感。
案例4:X县柳家洼村立足农民实际需求,制定完善村规民约,成立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禁赌禁毒会、红白理事会,规定了红白喜事办事标准(邻里乡亲行礼不超100元,每桌宴席费用不超500元,每盒烟不超10元,每瓶酒不超50元)。通过”一约四会一榜”来进行民间事务的纠纷调解、服务和监督。同时,定期在全体村民中公开评选张贴红黑榜等,充分调动村民参与公共事务的积极性,实现村民共治共享,基层治理的透明度越来越高,民主氛围也越来越浓。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X属于传统农耕地区,小农思想根深蒂固,陈规陋习遗留较多,农民的生活方式、文明意识、道德风尚、卫生习惯等与新农村、新型农民的标准还有一定差距,乡风文明建设水平仍存在一些短板,主要表现为:
(一)工作认识不够到位,存在”重面子轻里子”现象。
一些干部对于乡风文明在社会整体发展中的意义认识不足,存在”重经济发展、轻乡风文明建设”的思想,把乡风文明看做小任务、软指标,认为其花钱多、见效慢,盲目相信如果乡村经济繁荣,自然可以带来文明乡风。在实质推动工作上缺乏有力抓手和载体,没能形成广泛发动、全民参与的工作局面,没有真正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文明风气传导在群众心中。(二)乡村内生动力不足,农民主体作用被弱化。
有些县区既无资源优势,也无产业优势,仍以传统的农耕种植业为主,绝大部分青壮年纷纷外出打工,农村呈现出了严重的”老龄化”“妇孺化”,留守的老人和妇女儿童没有太多能力和精力去关注乡风文明建设,往往是政府量力而行地办一些具有民风民俗和文化导向的基础性工作,忽略调动农民的积极性,农民的主体责任没有得到体现。久而久之,农民反而觉得乡风文明建设是政府的事,自己倒成了局外人,致使乡风文明建设的空间越发变得狭窄。(三)文化阵地薄弱,公共文化设施作用难发挥。
近年来我市建设了相当数量的乡村文化阵地,但是依然有建设不均衡不充分的问题,经济发展好的乡村拥有文化室、文化广场,而相对落后的乡村则很少有。有的村文化室只是挂了牌,没有活动器材和设备;有的面积小,设备简陋,原有的文化设施普遍老化,功能不全。村级文化场所缺乏专职管理人员,爱心超市、农家书屋等大部分时间处于锁闭状态,现有资源难以被充分利用。(四)陈规陋习根深蒂固,基层治理水平有待提高。
受封建残余思想影响,农村仍然存在着与乡风文明格格不入的陈规陋习,如婚丧嫁娶大操大办,”人情宴”名目繁多且存在相互攀比、讲排场等现象,造成了严重的铺张浪费和恶劣影响,传统美德仍然有待强化。村民议事会、道德评议会、红白理事会、禁赌禁毒会等群众自治组织在日常管理和服务上作用发挥不明显,相当一部分农村在村规民约的制定过程中并未很好地立足于自身实际,而是直接套用网上的模板,现有制度缺乏系统性、权威信。四、对策及建议
(一)强化党建引领,形成工作合力。
一是各级党委、政府要充分认识到乡风文明在乡村振兴事业中的重要地位,把乡风文明建设涵盖到乡村事业的各个环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新时代新思想新理论占领农村思想文化高地,着力推进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家庭美德教育,引导全体农民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科学的发展观、文明的生活观。二是加强党员教育培训工作,通过开展”三会一课”、主题党日、党性集中教育月等行动,提高党员综合素养,建立一支群众信得过的党员队伍,从而带动村民参与乡风文明建设。三是强化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选准配强党组织书记这个”关键”,针对乡村特点、人口数量、产业基础,因地制宜,分类做好乡风村风建设顶层设计,充分发挥本村老队干、老党员、老教师的作用,经常性地组织开展入户志愿服务,宣传乡风文明,着力引导人心向善、人心向上、人心向美,推动形成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为提升乡风文明营造浓厚氛围。(二)增加乡村资本存量,激发乡村内生动力。
一是加强农民科学知识普及教育,将实用技术培训、职业技能培训、经营管理知识与科学知识普及有机结合,引导农民不断提高自身素养,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观念,提高创业本领和致富能力。二是面向优秀人才出台优惠政策,支持各类人才返乡创业并给予技术帮扶和资金援助,吸引大学生及青壮年务工人员返乡创(就)业,发展壮大农村特色产业。三是注重保护历史文化名村、文物古迹、传统村落、民族村寨等文化遗产,围绕乡村民间文化传统和独特文化资源,构建乡村特色文化产业链,增强乡村的吸引力,推动城市要素向乡村流动,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化,实现乡风文明与产业兴旺融合发展。(三)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丰富文化内涵。
一是将已建成的文体广场、乡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按照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等因素进行统筹整合,建立切合实际、开展有序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不断提升服务质量和服务效能。二是组织内容丰富、生动有趣的文化娱乐活动,充分挖掘本土文化元素,借助端午、中秋、重阳等传统节日,组织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农家、科学知识进农家、法律法规进农家、文明风尚进农家等活动。三是鼓励发展”文艺协会”“秧歌队”等民间文艺团体,重视农村文化事业的培养,建立农民自己的文艺骨干队伍,定期举办扭秧歌、唱民歌等特色民俗活动,在保护传承、创新发展的基础上,不断赋予时代内涵。(四)以村规民约为抓手,大力开展移风易俗。
一是以基层协商为根本格局,以乡村会议、村民代表为工作形式,组织建设多层级全方位的村民治理体系。二是鼓励乡村群众充分加入村规民约的协商议定,提高乡村民众治理的自主性,吸收多方智慧完善村规民约,细化奖惩措施,从而提高村规民约的认可度。三是积极引导离土乡贤、道德模范、返乡创业者等对农村经济文化社会发展有影响力和奉献精神的人士利用自己丰富的科学知识、深沉的乡土情怀、高尚的嘉言懿行,垂范乡里、滋润乡风,通过新乡贤理事会等社会组织,为他们反哺乡村搭建平台、理顺渠道。第五篇: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助力精准脱贫攻坚
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助力精准脱贫攻坚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将精准脱贫与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污染防治一起作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三大攻坚战,同时将乡村振兴战略确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一项重大战略举措。未来三年将是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和我国精准脱贫攻坚并存和交汇的特殊时期。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助力脱贫攻坚,形成精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相互支撑、相互配合、有机衔接的良性互动格局,对于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精准脱贫攻坚互相支撑
精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都是我国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确定的国家战略。前者立足于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者着眼于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精准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相互支撑、协调推进,利于“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一方面,精准脱贫攻坚是我国当前减贫的主要任务和基本形式,它与城乡融合发展、共同富裕、质量兴农、乡村绿色发展、乡村文化兴盛和乡村善治一起,共同构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另一方面,只有包括贫困乡村在内的全国农村共同实现了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和任务,我国乡村振兴战略规划才能够圆满完成。
二、将乡村振兴战略的思想融入精准脱贫攻坚中
到2024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是精准脱贫攻坚的最直接的目标
和任务。在贫困地区,现阶段尤其要集中精力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合理的做法是,各贫困乡村要结合自身的条件,根据脱贫攻坚的任务,将乡村振兴战略的思想和原则融入具体的脱贫攻坚的计划和行动之中,统筹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之间的有机衔接,奠定乡村振兴的制度和物质基础。
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原则,安排贫困乡村的脱贫攻坚计划。产业扶贫、就业扶贫、异地搬迁扶贫和生态环境保护脱贫等,既要考虑各地实现短期脱贫目标的需要,也要考虑产业发展的资源、技术和市场条件,移民生计的长期安排,扶贫措施的环境友好性和建设乡风文明社区文化的需要,提高脱贫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三、依托乡村振兴战略巩固精准脱贫成果
与尚未脱贫的贫困乡村相比,已脱贫尤其是最近几年刚脱贫的乡村,应该成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支持重点,以促进巩固脱贫成果。多数刚脱贫的乡村,产业发展的基础都不够牢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仍有较大缺口,乡村治理体系还不够完善,治理能力还比较弱。特别需要通过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抓好贫困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大扶贫开发项目建设力度,深入推进村级道路、安全饮水、农村电力等项目的提档升级,深入推进巩固脱贫成果。做好村容村貌环境整治,对重点路段、重要场所进行卫生巡查,进一步提升贫困村的村容村貌。继续抓好贫困村产业发展,发挥好农业大户和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深入探索“互联网+”在农业生产和销售领域的作用,提升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增加农业产业链收益,补牢产业发展基础、改善基本公共服务、提高治理能力,巩固和扩大脱贫成果。
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助力精准脱贫攻坚,需要各级党员干部提振干事创业精气神,齐心协力一起抓。各级各部门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认真调查研究,制定科学管用之策,真抓实干、务实有为,开拓进取,不断提高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助力精准脱贫的能力和水平,真正做到贫困地区贫困人口彻底脱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