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万书网,千万量级范文库任你选!

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大全 > 一号文库

在全市新任职领导干部培训班上的讲话

说明:文章内容所见即所得,本站下载的DOCX文档与页面上展示的相同。如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客服QQ:4084380 发送本文地址给客服即可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本文地址:https://www.wanshu.net/fanwen/a1/360638.html

在全市新任职领导干部培训班上的讲话

同志们:

在全市上下正在全面贯彻落实市委五届全会精神,全力推动新战略实施的过程中,我们迎来了新任职领导干部培训班。此次培训班是经市委常委会研究同意召开的,举办这次培训班的目的就是提高大家的能力,适应新岗位的要求,适应发展新战略的要求。希望同志们珍惜机会,认真对待,以端正的态度、饱满的热情参加这次培训。

下面,借此机会,就如何提高领导干部的能力,谈一下学习和创建学习型组织,和大家一起交流学习、做人、做官的体会,共同提高。

一、学习

谈到学习,大家都不陌生,“学习”这两个字,对每个人来说,是最熟知和最常用不过的词语了,它始终伴随我们一生。从小时起,家长、老师常在耳边叮咛要“好好学习”;参加工作了,常听到要“加强学习”的教诲;当家长了,教育自己的子女要刻苦学习;当领导了,教育身边的同志要勤奋学习;在全年工作总结或民主生活会上,常常作“学习不够”的深刻剖析。由此可见,“学习”是多么重要!

自己参加工作28个年头,也常常提醒自己重视学习,把“学不可以已”,“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辍学如磨刀之石,不见其损,日有所亏”等古训作为鞭策自己学习的座右铭。

(一)什么是学习?

学习=学+习。一般以为,“学习”是一件事,其实,“学习”包括“学”和“习”两项工作,“学”是把不会的“学会”,是知新,是“日知其所亡”;“习”从羽部,是鸟数飞也,就是鸟不断重复振动翅膀,即将“学会的”不断重复,是“温故”,是“月无忘其所能”。所以“学习”包含“知新”然后“温故”的两个过程,甚至更上一层的“温故而知新”。

“学习”的概念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学习指通过书本或在他人辅导获得知识。《新华字典》对学习的解释是“通过读书、听课、研究,进行教学试验参加实际工作等以学得知识和技能”。广义的学习是指一个人从外界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加工整理的全过程。从信息学角度看,一个人的学习过程,说到底是一个人不断接受并与外界交换信息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人脑不断“升级换代”的过程。

(二)学习的意义

学习,既是古老的又是全新的。“古老”在于人类从生命开始就学观察、学说话、学走路、学做事。“全新”是说我们处在一个新事物、新知识、新经验层出不穷的时代,在科技、经济、文化如此发达的今天,我们又不得不重新认识、审视、思考学习问题。

人生下来为什么要学习?

这是个大问题。人的成长过程,便是一个不断学习、充实自己的过程。只有通过不断学习,才能懂得做人的道理,获取丰富的知识,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2024多年前,我们中国文化的先贤哲人,也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孔子,是最早诠释学习的人。他的学生把他的话记录下来,成了一本书叫《论语》,该书开篇便是“学而第一”,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我想这便是学习一词的开始。

国学经典《三字经》,曾经告诉无数的蒙童学子:“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犬守夜,鸡司晨。苟不学,曷为人。蚕吐丝,蜂酿蜜。人不学,不如物。幼而学,壮而行。上致君,下泽民。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至今看来,这些话语还是不过时的至理名言。

1941年5月19日,毛泽东同志在延安干部大会上所作的《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向全党提出了学习方法和学习制度改造的主张,提出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两大任务。毛泽东同志堪称活到老、学到老的典范,他一生读书无数,涉猎广泛,即使在他晚年病重期间,也是手不释卷。他的“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至今仍然萦绕在每位莘莘学子心间。

江泽民总书记也是一个善于学习而且很博学的人,他在以德治国的施政纲领里,要求“全党同志首先是各级领导、干部一定要加强学习,而且必须有紧迫感,必须提高自觉性。我们的口号应该始终是学习、学习、再学习”!成为新时期倡导学习、勇立潮头的领袖。

英国伟大的哲学家培根曾经说过这样一句惊世名言:“知识就是力量。”而知识是要靠不断学习才能获得的。所以学习是我们终其一生的追求和伴侣。

学习有什么意义?它的意义在于:

1.学习可以延续文明传承,推进社会发展

美国著名民族学家,原始社会历史学家摩尔根认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可概括为三个时代,即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在蒙昧时代,人类世代相沿地生活在热带或亚热带的森林中,以野生果实、植物根茎为食,还有少部分栖居在树上。随着地壳的变化,气候的改变,人类不得不从树上移居地面,学会了食用鱼类、使用火、打制石器、使用弓箭、磨制石器等生存的本领,世代相袭。到了野蛮时代,人类又学会了制陶术、动物的驯养繁殖和植物的种植。这一时代的后期,还学会了铁矿的冶炼,并发明了文字,从而使人类历史过渡到文明时代。

由此看来,人类文明的延续和发展,就如同一场规模宏大而旷日持久的接力赛:前代人通过劳动和生活获得维持生存和发展的经验,不断总结,不断积累,不断提高,形成知识和技能,传给后人;后辈人在学习前人经验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丰富和提高,以适应时代与环境的变迁。如此代代传递,便形成了一部人类文明延续发展的历史。

显而易见,野蛮时代的人类如果不世代相袭地向先辈学习使用火,就只能像自己的祖先一样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文明时代的人类如果不世代相袭地向先辈学习畜牧业和农业,也只能像自己的远祖一样靠现成的天然产物为食。

十八世纪的技术革命以蒸汽机的出现为标志。那时,格里沃斯、纽可门、瓦特等革新能手,通过学习,掌握物理学、机械学等知识,设计、制造、试验,最终发明了蒸汽机。十九世纪的技术革命是以电力为标志。而这一新生产力的创造是无数人学习、创造的结晶。德国赫兹发现电生磁,法拉第发现磁生电,建立电磁感应定律,麦克斯韦又建立电磁理论、麦克斯韦方程,西门子发明发电机,德普勒研制出高压输电技术,等等,从而促使人类进入电力时代。本世纪以电子计算机、原子能、空间技术为标志的新技术革命,又一次证明学习的巨大促进力。在这个信息时代,我们只要考虑一下这个事实:以极便宜的价格买到性能优良的个人计算机,自由地在网上漫游,不出门而立知天下事。就不能不惊诧于科学技术给现实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不能不心悦诚服地承认学习对我们人类的文明与进步的重要作用。

2.学习可以提高人的境界,净化人的情操。

学习有三种境界:

古人云:“书中自有黄金屋。”读书的确能够让人立竿见影的得到收获,于是乎,为读书而读书的人们在当今这个弱肉强势的社会中屡见不鲜,人们用读书来武装自己,让自己有一份不错的收入,有一片自己的立足之地,过上富裕安详的生活是读书唯一的目的,崇尚读书、流行读书,是时代的趋势。虽然这种为读书而读书的方式不见得有多高尚,但它有利于社会安全的一面,因此,把它归于学习的第一境界了。

刘禹锡一则《陋室铭》中提及:“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此种思想不只为读书而读书。我想这是一种心境、一种心志。闲暇时,品一杯香茗,读一本好书,不仅能够放松心情、陶冶情操,更能使你的心灵得到升华。正如朱嘉所说:“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读书真的能给人们以新鲜的养料。用心去读书,吸取书中的精华,此等读书方式应属于第二境界。

鲁迅——民族的脊梁。把这样的头衔给予文坛巨匠是当之无愧的。古人云:“上医医国。”我想,说的就是鲁迅了,为了民族的兴亡,他放弃了仙台求医之途而回国,用写作来医治人们腐朽的思想。周恩来的一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也同样为中国而发出的感叹。鲁迅和周恩来一样,都是用所学所想来救治国家与人民,这无疑是读书的最高诠释与实现人生价位的最好途径了,所以这种应是读书所达到的最高境界。

无论你处于那种境界,都可以感化自己,感化他人。知识的海洋无边际,用最快最直接的方法——读书,来获得你最想得到的知识,来达到你最想达到的境界。

3.学习可以提高人的素质,增加个人的竞争能力。

学习可优化人的心理素质。一个现代社会的新型人才,应该具备诸多方面的良好心理素质,如高尚的品德,超凡的气质,敬业的精神,目标专一的性格,以及坚韧不拔的意志等等。这些都可以通过学习来达到,正如萨克雷所言:“读书能够开导灵魂,提高和强化人格,激发人们的美好志向,读书能够增长才智和陶冶心灵。

学习可以提高人的文化素质。人类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大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特别是精神文化,如文学、艺术、教育、科学等方面的成果尤其需要我们通过学习去获得,以提高自己的文化素养。缺乏一定文化素养的人不能算真正健全的人,现代社会的新型人才必须是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人。

学习可以提高人的能力。这是70年前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时对全党干部讲的话,现在党中央又重新提出了解决干部的“能力恐慌”问题,加强执政能力建设。诸如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处理矛盾冲突的能力,驾驭局势的能力,科学决策的能力,依法行政的能力等。公务员要求达到“三会”,即会外语、会计算机、会驾车,但许多干部都不够精通,达不到张口能说、上网会用、有车会开的程度。

学习可以持续提高个人竞争力。俄国作家高尔基曾说过:“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读书的作用不言而喻,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里,谁拥有知识,就等于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了有利位置。知识就是力量,知识是改变个人命运的内在推动力。常言说“学无止境。”学习生存,就得有一技之长,有专业技术,有专业知识。世界上什么都在悄悄地发生变化,人生的几个关键转折路段,都要适应变化,不间断地充电扩能。即使是个人到达到了事业的顶峰,生存竞争的压力让许多人在学习上不敢偷懒,不学则落后,不学则遭挫折,不学则遭淘汰。即使是告老还乡也得保持学习的态势,让人的精神世界不寂寞、不萎缩、不孤胆。

学习可以使我们认识世界。“书籍总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人类在几千万年的进化过程当中,面对大自然,认识大自然,挑战大自然。通过语言传承,特别是后来发明了文字,用书籍的形式,记录下了无数人类文明的成果,知识、经验和智能。通过书籍我们可以跨越无限的时空,找到学习知识、积累知识的快捷方式,使我们能够迅速拥有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有力武器。人在成长过程中,除要在校学习的知识以外,还要广泛涉猎,读书万万不能狭窄,文学要读、政治书要读,哲学、历史、地理、医药、建筑等等,都要读,若读书不多,借鉴就不多,思路就不广,触一而不能旁通。学习能识天地之大,能明人生之道,通晓动静之理,能具经伦之才,能观万里之境,能驭千吨之舟。

4.学习可以改变人生的命运,创造发展的机会。

我们说知识改变命运,主要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指知识本身所具有的前所未有的巨大功能;另一方面,知识能够改善人的心态,重塑人的性格,从而通过学习造就成功的人生。歌德说:“人生不只是靠他生来就拥有的一切,而是靠他从学习中所得到的一切来造就自己。曾国藩认为“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学习可以改变人。”培根在《论读书》中写道:“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演算使人精密,哲理使人深刻,伦理使人有修养,逻辑理解使人善辩。”因此,我们说,成功取决于人的知识,而知识来源于学习,归根到底,成功取决于学习,学习是真正的成功之母。

哈佛有一个著名的理论: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而一个人的命运决定于晚上8点到10点之间。每晚抽出2个小时的时间用来阅读、进修、思考或参加有意的演讲、讨论,你会发现,你的人生正在发生改变,坚持数年之后,成功会向你招手。

学习可以给予机会。机遇对每个人都是平等的,但机遇是偏爱有准备的人,没有准备很难把握机遇。当你没有看准机遇的时候,你可以不开枪,但你不能没有子弹,学习可以给你创造开枪的子弹,使你不至于“书到用时方恨少”,“机遇到时方恨无”,人生的关键处,就那么几步,抓住了就超过同路人、同龄人、同代人,同学、同事几年、十几年的时间,许多人在三、四十岁时有很多机遇,你未能认识它,认识了没有抓住它,而到了五、六十岁耄耋之年,可谓晚矣。

学习可以使人变得重要。人,无非有两种:有人生的重要、有人通过个人努力变得重要。前一种是“幸运儿”,后一种是“造命儿”。我想,“生的重要”的人总是少数,是那些“名门望族”,靠着家族的庇荫,而对大多数人来说,还是要“变得重要”,要靠自己改变自己。使自己变得高贵,变得富贵。使人变得重要的途经很多,如获得官位财富等等,但我认为读书学习是使人变得最重要的途经。古人说:“学而优则仕”这句话不一定全面,但“仕而优则学”是必须的,特别是做一个好官必须多读书,多学习。

(三)学习存在的问题

目前,我们对学习的认识并不到位。一是虽然口头上重视学习,但对加强学习的危机认识不足,缺乏切肤之痛;二是学习的组织、制度普遍是有的,但真正的学习风气难以形成;三是围绕学历的学习是普遍追求的目标,但真正围绕能力的学习还远远不够,重“证”轻“能”,把过程当作目的;四是适应性学习比较普遍,但发自心底的追求理想的创业型学习不够。

现实生活中,在学习问题上有六种不良风气值得注意:“不学”,缺少学习的兴趣和热情,宁肯虚度光阴,也不愿读书学习;“浅学”,浅尝辄止,满足于一知半解;“空学”,理论学习不注重联系思想和工作实际,纸上谈兵;“歪学”,断章取义,曲解科学理论;“假学”,摆样子、走过场,甚至言行不一,说一套、做一套;“死学”,只唯书、不唯实,囫囵吞枣、生搬硬套。这六种不良风气,害己害人,贻误事业,必须坚决杜绝。

存在以上问题是客观的,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有的同志认为自己有一个相对安定的工作环境,有了一定的资历,甚至还掌握一定的权力,于是,安逸中滋生惰性,权力中滋长骄横,个性膨胀中自己的认识发生错位以至价值观的扭曲,进而对这些问题熟视无睹、感官麻木,固步自封、夜郎自大,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渊而浑然不知”。正像温水煮青蛙的故事所述,如果把青蛙放到摄氏80度的水锅里,青蛙会马上跳出逃生,但如果把青蛙放在温水锅里,不惊动它而慢慢的加温,它就感觉不到外部环境的变化,在温度越来越高的水锅里怡然自得,直至死去。从自身学习的角度看,如果认识不到学习的危机,感受不到外面世界的变化,而停止生存的追求和努力,就很难逃脱“温水锅里青蛙”的命运。无论是思想的还是躯体的窒息和死亡,对个人和事业来说都不是我们所期望的。因此,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继承和发扬我们党重视学习的优良传统,贯彻科学发展观,在时代和市场竞争中把握主动,实现人的全面进步,不学习不行,一般性学习不够。不仅要改造我们的学习,更要切实地提高我们的学习能力!

(四)如何学会学习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埃加·富尔曾言:未来的文盲就是那些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这是多么深刻的阐述,时代在前进,知识在更新,科学技术在日新月异地发展,近代的弄潮儿绝不是今天的学士、硕士、博士,如果他们靠头上现有的“光环”生存,那不久的将来,他们也将被社会所遗弃,只有终身学习,且学会怎样学习的人,才能称之为强者、精英,才是时代的宠儿。对于何为“学会学习”或者说,怎样学习,才算会学习,我谈一下自己粗浅的理解。

一要有正确的学习目的。这已是老生常谈的问题,学生时代,老师教导我们经常是要有明确的学习目的,端正学习态度,对此我们在当代或现在都不会有太深的理解。那时我们的学习目的,从低处讲,都有“光宗耀祖”之嫌,从高处讲,就是做一个对社会有用之人,现在来看,学习的目的也不明确,有人认为,学习就是“解决问题”,因此,他们把所有注意力,都放在发现并改正外部环境的错误上,诚然,解决问题是很重要的,但是如果一个人不常做到自省,不反思自己的行为和处理问题的方式,往往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会带来更多的问题,就象“1”加“1”等于几的问题,人们往往追求的是它结果的正确性,却很少有人会想或会求“1”加“1”为什么等于“2”这一问题,因此在学习的目的上,达到某种程度不是目的,我们认为学习的目的应是不断改造自我,不断创新自我,不断自省,持之以恒的过程,如果达不到这一点,即使有再高的学习热情,也不会取得学习上的真正成功。

二要有正确的学习方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纳依曼说:“今天教育内容百分之八十以上都应该是方法,方法比事实更重要”。我想这不仅是教育上要讲求方法,在个人主动学习上也要讲求方法,为什么有的人常抱怨自己太笨了,我想这绝非是智商上差异,而是方法上的不对路,不适应自己而已,就象同一老师教出的学生,有的学成呆子,却取得了事倍功半的效果,而有的学中带玩,却取得了事半功倍的效果,道理很简单,就是学习方法上的差异,正确学习方法是由不断探索,总结归纳得来的,且因人而异,因时而异,有的人在清晨时学习效果好,而有的人却在夜深人静时学习的效果好,有的人喜欢静思,有的喜欢争论,但无论哪种学习方法,都各有所长,但只要找出适合自己的,能达到学习上更快、更高、更好的效果,就是好的学习方法,有人慨叹:书到用时方恨少,但我想这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临时抱佛脚”式的学习也有可取之处,只要是真心去抱佛脚,学习的效果有时会更好,知识的记忆会更扎实,但怕就怕一个人很少去寻求“佛脚”的机会,三天五天,甚至是一年二年。才抱一次“佛脚”当然不会有好的学习效果,因此在学习上,讲求方法是至关重要的,探求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就犹如找到了开启知识宝藏的金钥匙。

三要会把握学习时间。关于时间上的格言、谚语是太多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等等,都表明了时间的重要性,这里我要阐明的是在工作岗位上的人如何把握学习时间这一问题。常听人抱怨:工作太忙,哪有时间学习呀!我想这只能是个借口,其实工作中的学习时间是无处不在的,只不过有时被人忽视罢了,例如,在微机技能的学习上,有专人讲授他不听,认为以后有的是机会,错过了又没能及时补上,别说微机更新换代多快了,最起码的他在微机基础知识上就比别人晚了几拍,还比如工作中的闲谈,有的人是听乐趣,乐后就忘,而有的人却能在闲谈中学到新思想,获得新知识,所以这也更验证了“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这一理论的时代性,我想只要有求知的渴望,处处都是学习之处,时时都是学习时间,让“活到老,学到老”莫成为一句空谈。

总之,社会在发展,时代在前进,一切都在发展变化之中,“水无常态,兵无常势”,我们要学会学习,学会思考,学会生存,学会发展。我今天讲的都是一些理论与原则。而生活是丰富的,原则是呆板的,理论是灰色的。在生活与原则之间,理论与实践之间,会有千千万万种选择,能只有一种是正确的吗?因此,理论是思辩的,现实是感性的,太阳底下一切都是变化的。原始的不一定是落后的,时髦的不一定是有用的,精确的不一定是精明的,模糊的不一定是不科学的。千万不要以为都“三无”时代了,“网络化”时代了,只注重高新的;丢掉了起码的,只追求时髦的,丢掉了实用的。须知,传统的也是现代的,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死去的不是传统,而是我们的思维和眼睛。

以上是自己对学习的几点粗浅的看法,我想,谈学习能提高人的素质也好,谈学习能改变人的命运也罢,只有学会学习才是最根本的、最基础的,只有学会学习,才能使能力有新的飞跃,但愿我们都不要做未来世界的文盲。

二、创建学习型组织的四大理念

学习型组织是一个能使组织内的全体成员全身心投入并有持续增长的学习力的组织。创建学习型组织的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为了创造,创造美好的生活、美好的事业、美好的人生、美好的世界。学习型组织也是一个强调让全体员工在工作中活出生命意义的组织。只有充分发挥员工的潜能,这样的组织才有活力。那么如何创建学习型组织,才能让我们在工作中体会到生命的意义,实现自身的价值,我认为必须牢固把握和正确领悟学习型组织所强调和体现出的四大理念。理念清楚了,其他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理念一:感恩

感恩是学习型组织强调四大理念之一。作为员工要懂得对组织的感恩,感谢组织培养了我,感谢组织为我提供了生存发展的平台;同样作为一个组织的领导者,也要懂得事业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员工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所以,也应懂得向自己的部下和员工感恩。只有当我们大家都生活在这样一个互相懂得感恩的组织中,每个组织成员才能真正感悟到工作的生命意义。

一是我们必须感谢社会,感谢党和政府。

说起这个话题,有些人也许认为我在唱高调,其实,一个人的成长是否顺利,首先要看社会给你提供了怎样的大环境。我们每一个人的成长都与国家的培养、社会的关怀分不开的。解放前,中国的社会状况可以说比世界上任何国家都糟。正是因为有毛主席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和千千万万的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经过几十年的浴血奋战,驱逐了外侮,根除了内患,才打下这一块属于人民的江山,给我们创建了一个和平安定的生存环境。不然,我们这些人不要说在这里安安心心地进行学习,恐怕连每个人能否熬到成年都是一个值得疑惑的问题。在电视里大家都看到过很多来自战火中的国家的报道,据专家统计,战乱中国家的儿童的成年率仅为百分之三十。而我们,大家可以去看一看,我们周围的那些小孩子有几个不是长得白白胖胖,有几个又遭到瘟疫和死亡?所于应该感谢我们的党,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

二是我们必须感谢我们的父母。

我们有太多太多的选择,但惟一不能选择的就是我们的父母,相反是父母无私而伟大的爱选择了我们,才有了我们的今天。父母也许不能给予我们金钱、地位、名誉、豪宅,或者是一副美丽的容颜,但他们给了我们世界上唯一最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我们的生命。不要总抱怨父母给予我们的太少,我们要对父母感恩。是父母赐予我们生命,是父母辛辛苦苦把我们养大,照顾我们的生活,教导我们如何做人,还为不懂事的我们牵肠挂肚。等到父母两鬓斑白时,依然会清晰的记起我们绽放的第一朵微笑,记起我们迈出的第一步,记起我们喊出的第一个字,记起我们人生路上的每一点每一滴。面对父母无私的爱,再华美的语言都是苍白无力的。作为儿女的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对父母感恩呢?

“天下最不能等的是孝顺”,这是美国世界首富比尔.盖茨说的一句名言。有些人在老人过世后痛心疾首、捶胸顿足,自责在老人活着的时候没有如何如何。父母过世方知孝,委实是晚了,早干什么去了?父母把你养大成人,娶妻生子,更应该体会到父母养育之恩,即使父母此时健康无病,也应该抽出时间携妻带子常回家看看。父母不图你捎多少东西财物,就是愿意子孙绕膝、全家欢乐,享受天伦之乐。自古以来父母对子女的爱是无私的,伟大的,直到流尽最后一滴血,是不求回报的。当孩子幼小体弱生病时,是父母抱着你在冬日寒风里求医;学习遇到困难时,是父母鼓励你战胜困难。当你在恋爱、婚姻遇到挫折时,是父母站在你身后指点迷津;你们长大了,步入社会,是父母告诉你人生道路不平坦;你们成家立业了,各自都有了自己的小安乐窝,想来父母也该休息休息了,但为了你们安心工作,又是他们帮你们挑起了家庭和抚育下一代的重担,烧饭抄菜搞卫生,放学还要接小孙子,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呀!

人生总是要老的,这是自然的规律。人到老年,最害怕的是冷清和孤独,最需要的是儿女的理解、安慰和体贴。人生百善孝为先。孝,是人道德品质的核心和底线,尊敬老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维系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石,如果基石不存,社会必然无序。一个人连自己的父母都不孝,还能够奢望他为“公”为“民”吗?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孝治天下”的说法,认为“孝”为百行之首,是道德之本也。作为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无论何时都不应该忘本。

总而言之,我们在座的每一个人,没有一个不是从寸长的脚板长成人的,没有一个不是在父母的精心护理,百般疼爱,惊惊怕怕中成长起来的。所以我们的本事再大,地位再高,财富再多,你也没有理由不报答我们的父母。有句古话说得好:“国正人心顺,官清民自安,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

三是我们必须感谢我们的衣食父母。

邓小平说,我是人民的儿子。人民是我们的衣食父母,我们当领导的,当干部的更应报答人民群众。李瑞环说,所谓领导,是相对群众而言的,“领”就是带领群众,“导”就是引导群众,离开群众,就无所谓领导。我们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党和政府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都离不开群众工作,或是做群众工作,或是为群众做工作。因此,会做群众工作是对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是领导干部的基本功。李瑞环说,群众最可爱,是说群众干的事很多,而且通情达理,要求不高;群众最可怜,是说群众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是艰苦的,我们的政策出现错误,最终还是群众吃苦头;群众最可畏,是说真正把群众惹急了,无论什么人也得倒台。各级领导干部要经常想想群众在我们心目中占什么位置,我们在群众心目中是什么形象。要多花一点时间研究群众在想些什么,希望什么,反对什么,我们应该尽力为群众做点什么,真心实意地为群众排忧解难,多办一些得民心、顺民意的事情

人民养育了我们,我们就应该为人民服好务。包括我再内,我们市里党政、机关干部一个月的工资超过4000万元,一年仅工资支付就达5亿元。人均年工资24000元。要知道这5亿元是纳税人的钱,是人民的血汗钱。我们拿了纳税人的钱,就应该为人民服好务。就要为人民谋利益。

一个党员干部,不管他的地位有多高,如果心里没有群众,或者压根儿瞧不起群众,群众就不可能信赖他。有句话说得好,“群众在你心里分量有多重,你在群众心里的分量就有多重”。我们有的党员干部,对群众指手画脚,盛气凌人,根本原因就是脑子里少了服务人民这根弦。作为党员干部,一旦脱离群众,把服务人民当成一种负担,钱欲、物欲、色欲就会像打开了的潘多拉魔盒,失去控制,走上与人民背道而驰的邪路也就不远了。作为党员干部,只有时时刻刻把服务人民当成责任、义务、光荣和幸福,才能真正摆正自己的位置,像孔繁森、任长霞、郑培民那样视人民为父母,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多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成为群众的贴心人。

四是我们必须感谢所有的人。

我们应该感谢事业,感谢组织,感谢帮助我们的人。我们应该明白,正是因为有了这块事业,有了组织,我们才有一个充分展示自我的舞台,才有了一个改变自我,长足发展的机会。正因为有那么多帮助我们的人,在我们的成长所过程中做出的种种付出,才有我们今天的成功。

同时,我们更应该感谢所有的人。感激生育、抚养我们的人,因为他们使我们体验生命、不断成长;感激帮助、关怀我们的人,因为他们使我们度过难关、给你温暖;感激鼓励、教育我们的人,因为他们给我们力量、开化我们的蒙昧;感激伤害、绊倒我们的人,因为他磨炼了我们的心志、强化了我们的双腿;自卫和防范的能力;感激欺骗、藐视我们的人,因为他增进了我们的智慧、觉醒了我们的自尊;感谢诋毁、抛弃过我们的人,因为他让我们知道了谨慎小心;教会我们自尊自强自立;感谢出卖过我们的人,因为他使我们知道了最可靠的是人,最不可靠的也是人,使我们更加清醒。要去感谢一切成就过我们的人,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是我们的老师,如果我们能做到这一点,那么,下一个成功者就是你。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应该学习美国总统罗斯福,在遇到不幸的时候,还能找出感恩的理由。一次,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家失盗,被偷去了许多东西,一位朋友闻讯后,忙写信安慰他,劝他不必太在意。罗斯福当即给朋友写了一封回信:“亲爱的朋友,谢谢你来信安慰我,我现在很平安。感谢上帝:因为第一,贼偷去的是我的东西,而没有伤害我的生命;第二,贼只偷去我部分东西,而不是全部;第三,最值得庆幸的是,做贼的是他,而不是我。”可见,当我们的每一天乃至一生,就在这感恩的心情中度过,那还有什么苦恼不会变成幸福呢?

我们必须相信:目前我们所拥有的一切,不论顺境、逆境,都是对我们最好的安排。因为走过的都是自己的路,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顺境中感恩,在逆境中依旧心存喜乐。我想,上帝为你关上一扇窗户,但是他会同时为你打开另一扇窗户。他是公平的,只要你用心探寻,总是有路可以走的,所以不要怨天尤人,不要说自己生不逢时,我们要以感恩的心面对生活,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活的健康,活的快乐。

学会感恩,应该是学会做人的一条最基本的标准。你我学会感恩,从今天开始。

理念二:善念

什么是善念?

善念,就是善良的念头。

小时候,父母时常提醒我们:“不管做什么事,都要心存善念。因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最近,我查了一下资料,才发现这个说法是有科学根据的。

科学发现,一个心存善念,乐观的人,他正向思考的神经系统被活化的机率就比较高,正向思考的神经系统所分泌的神经传导物质经过实验证明,具有刺激细胞生长发育的功能,当正向思考的神经系统分泌出能让细胞生长健康的神经化学物质时,人体的免疫系统中的免疫细胞也会变得比较活跃,能再分化出更多健康的免疫细胞,对于外来的细菌或病毒比较有抵抗力,人也就比较不容易生病。因此,一个人,如果能够在愈多的时刻保持乐观、祥和、喜悦、感恩的心情,避免愤恨、不满、妒嫉、不安、怀疑的情绪,那么,这个人的正向思考的神经就会时常被激活,久而久之,身体就愈来愈健康,免疫系统愈来愈强健,当然也就愈来愈不容易生病。而且正向思考的神经系统,也会愈来愈发达,想法就愈来愈乐观积极,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

这里先讲一个发生在英国的真实故事,告诉我们善良一定会有好报。

有位孤独的老人,无儿无女,又体弱多病。他决定搬到养老院去。老人宣布出售他漂亮的住宅。购买者闻讯蜂拥而至。住宅底价8万英镑,但人们很快就将它炒到了10万英镑。价钱还在不断攀升。老人深陷在沙发里,满目忧郁,是的,要不是健康情形不行,他是不会卖掉这栋陪他度过大半生的住宅的。

一个衣着朴素的青年来到老人眼前,弯下腰,低声说:“先生,我也好想买这栋住宅,可我只有1万英镑。可是,如果您把住宅卖给我,我保证会让您依旧生活在这里,和我一起喝茶,读报,散步,天天都快快乐乐的——相信我,我会用整颗心来照顾您!”

老人颔首微笑,把住宅以1万英镑的价钱卖给了他。

完成梦想,不一定非得要冷酷地厮杀和欺诈,有时,只要你拥有一颗爱人之心,就可以了。

邵康节的一首诗告诉我们怎么心存善念:

每日清晨一柱香,谢天谢地谢君王。

但求处处田禾熟,惟愿人人寿命长。

国有贤臣安社稷,家无逆子恼爹娘。

四方宁静干戈息,我若贫时也不妨。

如果打开心量,多为人着想,多存善念,你会发现,自己的烦恼会消失了,很多以前想不开的事,会慢慢的明朗了。因为换个角度看生活,会觉得,其实没什么好计较的。

人为善,福虽未至,祸已远离!人为恶,祸虽未至,福已远离。所以,我们应该把“积极心态,与人为善”做为为人处世的最高指导原则。

什么是与人为善?与人为善的好处?如何与人为善?

与人为善是佛教一个基本处世原则。佛教认为,只要我们以一颗善心来对待别人,就能与人结下善缘,从而才能有好的人缘。如此,则在生活中处处都能得到别人的尊重与爱戴。

与人为善有利于增进团结。现在,在一些地方、部门和单位,因为不团结,形不成发展的合力,贻误了发展的时机;因为不团结,造成了一些工作难以推进、许多问题久拖不决,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和党的形象;因为不团结,出现了许多不正常的现象,影响了一些同志的成长和进步。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些人甚至是个别的领导不能做到与人为善,不能以宽广的胸怀去善待别人。因此,我们要大力提倡与人为善,使人与人之间少一点轻蔑与猜忌,多一份尊重和信任;少一分挑剔和苛求,多一份理解和宽容;少一分掩饰与冷漠,多一份坦诚和关心。

与人为善有利于促进和谐。实现社会和谐,共建美好社会,始终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个社会理想。和谐社会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人的身心之间的和谐、社会诸要素之间的和谐等等,其中最基本的方面是人与人之间的和谐。要做到这些就必须做到用与人为善的态度来处理人际关系。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从而促进社会和谐。

与人为善有利于推进发展。坚持与人为善,有利于促进社会和谐;实现社会和谐,有利于社会发展。工作是人干出来的,如果人与人之间能够做到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支持、相互合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就能形成推进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俗话说的好,家和万事兴,人和事业兴。事实证明,一个单位、一个部门、一个社会与人为善蔚然成风时,同事之间、邻里之间、成员之间关系就会更融洽,大家都来干事创业,就一定会出现事业兴旺发达、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反之,如果人与人损人利己、以邻为壑,那就必然会带来纷争不断、内耗严重、离心离德,进而导致工作难有起色,事业难以发展。

与人为善有利于使自己生活得更快乐。与人为善其实极易做到,它并不需要你刻意做作,只要有一颗平常心就行了。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人做了一个实验,他早晨上班来到办公室的时候,对周围的同事笑了一下,没想到,却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他的上司看到他时对他也笑了一下,他的上司可是从来没笑过的人呀。这个人这一天的心情特别好,平时那种冷冰冰的感觉没有了,周围的人都很亲切。而原因据说就是因为早晨他那无意的一个笑。与人为善使你有一种充实感,可以为自己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人际关系,使自己有一个发展个性与创造力的自由天地,并享受到一种施恩与人的快乐,从而更有利于个人的身心健康。

如何与人为善?其实很简单:就是要善待他人。多一点谅解、宽容和理解,少一点苛求与责难;多一点爱心,少一些冷漠;多一些欣赏,少一点“气人有笑人无的浅薄”。永远与人为善,我们才能让自己的心境始终保持在愉悦之中。这样的人,才会有健全的心理和健康的人生。与人为善,自己路宽,如果大家都可以做到这点,就没有了独木桥,大家都可以在阳关大道上阔步前进,达到理想中的状态。

生活就是这样:对别人多一份理解和宽容,其实就是对自己的支持和帮助,善待他人就是善待自己。“授人玫瑰,手留余香”。人都是有感情的,当你能够以一颗真诚的心来善待他人时,别人一定会受到感动,从而与你建立深厚的感情。有时,即便是对你十分看不惯的人,当你能够真心善待他时,也会使他改变对你的看法。有时即便你对人的感情是你假装出来的,也会使人感受到你的热情。

有则故事说,一对婆婆和媳妇的关系很不好,婆婆对媳妇横挑鼻子竖挑眼,甚至不惜调拨儿子和媳妇的关系。媳妇对婆婆不满意,经常在背地里说婆婆的坏话。有一次,婆婆生病了,正赶上儿子出了远门。媳妇侍候得不耐烦了,于是去找巫婆。她打算向巫婆要一些慢性的毒药,把婆婆慢慢毒死。

巫婆明白了媳妇的来意之后,给他一包自制的毒药,并嘱咐他把毒药放进好吃的饭菜里,面带微笑服侍婆婆吃下。一天三次,服侍得越周到越好,以免婆婆起疑心。半年之后,婆婆就会慢性中毒而死。媳妇高高兴兴地回家了。他按照巫婆的嘱咐,给婆婆做好吃的饭菜,一日三餐耐心周到地服侍婆婆吃饭喝药。

一个月之后,媳妇又来到巫婆那里。她一进门就哭著给巫婆跪下,说:“求您救救我婆婆吧,我不想她死了。”巫婆笑著问她怎么回事。原来媳妇热心周到的服侍让婆婆很感动,婆婆改变了原来的态度,经常夸媳妇又能干又孝顺。她觉得拖累了媳妇,坚持下床帮媳妇做事。媳妇发现原来婆婆并不是那么可恶,是自己错怪了她。她很后悔当初毒死婆婆,于是来向巫婆要解药。巫婆告诉她:“我给你的本来就不是甚么毒药,只是一些帮助消化的杂粮粉而已。真正的药是周到的服侍和好吃的饭菜。”

这则故事告诉我们:当我们以一颗真诚的心来善待他人时,我们不仅能与人建立好人缘,而且还能使人对我们更加尊重。只要我们时时处处与人为善,人与人之间一定会建立一种温馨和谐的氛围。

通过近一年多的观察,发现我市在为民服务上存在着一些问题,如,五难”(“门难进、人难找、脸难看、话难听、事难办”)、“三公”(上午是“包公”,群众办事黑脸;中午是“关公”,酒酣面红;晚上是“济公”,丑态百出;吃半天,喝半天,酒足饭饱睡半天,要办的事等明天,天天如此塞神仙。)工作纪律松懈、便民措施不到位等几方面。其实,这些都是与人为善的反例。

在这里,送给大家十句话,请大家牢记:

第一句话:遇到乞讨者,遇到要钱的就给他(她)点饭,遇到要饭的就给他(她)点钱。

第二句话:上车遇到老弱病残、孕妇:让座的时候别动声色,也别大张旗鼓。站起来用身体挡住其他人留出空位子给需要的人,然后装作下车走远点。人太多实在走不远,人家向你表示谢意的时候微笑一下。

第三句话:遇到迷路的小孩和老头老太太,能送回家送回家,不能送回家的送上车、送到派出所也行,如果有电话的替老人或小孩打个电话再走,反正你也不缺那两个电话费。

第四句话:雨雪的时候、天冷的傍晚或者是雪天的傍晚,遇到卖菜的、卖水果的、卖报纸的剩的不多了又不能回家,能全买就全买,不能全买就买一份,反正吃什么也是吃,看什么也是看,买下来让人早点回家。

第五句话:遇到迷路的人打听某个地址,碰巧你又知道,就主动告诉一声。别不好意思,没有人笑话你。

第六句话:捡到钱包就找找失主,如果你实在缺钱就把现金留下。打电话告诉失主就说你在厕所里捡到的。把信用卡、身份证、驾驶执照还给人家,一般人家也不会在乎钱了。把人家的地址记在你的笔记本上,以后发达了去找人家道个谦,把钱还给人家。

第七句话:遇到学生出来打工的、勤工俭学的,特别是中学生、小姑娘。她卖什么你就买点,如果她不是家庭困难,出来打工也需要勇气的,鼓励鼓励她吧。

第八句话:遇到夜里摆地摊的,能买就多买一些,别还价,东西都不贵。家境哪怕好一点,谁会大冷天夜里摆地摊。

第九句话:如果钱还宽裕,别养二奶,偷偷养几个贫困山区的学生。别让人家知道你是谁,要不然见面了多尴尬,多不好意思。但是你心里一定会觉得舒坦,比包二奶提心吊胆的要好得多。

第十句话:用冷嘲热讽取笑人,不如将心比心理解人;用低俗淫秽腐蚀人,不如高尚道德引导人;用金钱行贿收买人,不如清廉自律培育人;用假设猜想怀疑人,不如推心置腹信任人;用甜言蜜语忽悠人,不如真心实意培育人;用空话假话欺骗人,不如办件实事感动人;用严声厉语训斥人,不如发现长处赞美人;用奉承拍马哄抬人,不如实事求是评价人;用传播闲言挑拨人,不如以诚相见团结人;用麻木不仁旁观人,不如设身处地帮助人;用手中权势压制人,不如制定制度管理人;用恶言冷语嫉妒人,不如奋发自强超过人。

上诉十条,看似简单,实为不易。如果你做到这十条,你的人生会处处充满阳光。

其实说白了与人为善,也是一种心态,是一种积极、良好的心态。

不管是做什么工作,讲的一是一种心态。心态不好,不积极,什么工作也干不好,什么事情也办不成,保持积极的心态是干好工作的重要因素。

成功学家拿破仑·希尔说,我送给你一个隐形护身符,就是“PMA”,翻译成中文就是“积极心态”,不论事业在顺利的时候还是遇到挫折的时候,永远要保持积极的心态,这样事业才能不断地走向高峰。许多情况下,两个人的学历、经历相差并不大,为什么有的人成功,有的人失败,根本的差异往往只是一点,心态不一样。消极心态者一定失败,积极心态者才可能走向成功。学习型组织理论还提醒我们:一个人要成功必须学会:对人要懂得感恩;对事要懂得尽心;对物要懂得珍惜;对己要懂得克制。

人与人之间只有很小的差异,但这种很小的差异却往往造成了巨大的差异!很小的差异就是所具备的心态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巨大的差异就是成功与失败。

下面的故事就是一个例证:一群铁路工人在一起上班时,铁路公司的总裁由一群下属陪同到基层视察。总裁满面春风的跟其中一位工人打招呼:“嘿,比尔,你好!”那位名叫比尔的工人跟总裁亲密交谈一个多小时之后,总裁离开了。

其他工人好奇的问比尔是怎么认识总裁的。比尔说“二十年前,我和总裁一起来到这里工作。”

“那为什么他现在是总裁而你还是一个铁路工人呢?”工人们七嘴八舌的问。

“因为,”比尔回答“那时候总裁就是在为铁路事业而工作了,而我只是为一小时五十美分的工资而工作。

成功人士的首要标志,在于他的心态。一个人如果心态积极,乐观地面对人生,乐观地接受挑战和应付麻烦事,那他就成功了一半。

为什么会这样?

仔细观察、比较一下成功者与失败者的心态,尤其是关键时刻的心态,我们将发现“心态”会导致人生惊人的不同。

在推销员中,广泛流传着一个这样的故事:两个欧洲人到非洲去推销皮鞋。由于炎热,非洲人向来都是打赤脚。第一个推销员看到非洲人都打赤脚,立刻失望起来:“这些人都打赤脚,怎么会要我的鞋呢?”于是放弃努力,失败沮丧而回;另一个推销员看到非洲人都打赤脚,惊喜万分:“这些人都没有皮鞋穿,这皮鞋市场大得很呢。”于是想方设法,引导非洲人购买皮鞋,最后发大财而回。

这就是一念之差导致的天壤之别。同样是非洲市场,同样面对打赤脚的非洲人,由于一念之差,一个人灰心失望,不战而败;而另一个人满怀信心,大获全胜。

生活中,失败平庸者多,主要是心态有问题。遇到困难,他们总是挑选容易的倒退之路。“我不行了,我还是退缩吧。”结果陷入失败的深渊。成功者遇到困难,仍然保持积极的心态,用“我要!我能!”“一定有办法”等积极的意念鼓励自己,于是便能想尽办法,不断前进,直至成功。爱迪生在几千次失败的试验面前,也决不退缩,最终成功地发明了照亮世界的电灯。

因此,成功学的始祖拿破仑·希尔说,一个人能否成功,关键在于他的心态。成功人士与失败人士的差别在于成功人士有积极的心态。而失败人士则习惯于用消极的心态去对待人生。我们的心态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我们人生的成败:

1.我们怎样对待生活,生活就怎样对待我们;

2.我们怎样对待别人,别人就怎样对待我们;

3.我们在一项任务刚开始时的心态就决定了最后将有多大的成功,这比任何其它因素都重要;

4.人们在任何重要组织中地位越高,就越能找到最佳的心态。

难怪有人说,我们的环境——心理的、感情的、精神的——完全由我们自己的态度来创造。从来没有见过持消极心态的人能够取得持续的成功。即使碰运气能取得暂时的成功,那成功也是昙花一现,转瞬即逝。

理念三:包容

什么是包容?包容,辞海里是这样解释的:大度宽容、容纳的意思。什么是大度?气量宽宏能容人。什么是容纳?在固定的空间或范围内接受人或事物。包容就是“仁”,就是爱人,就是要用心去爱每一个人,这是大爱,也是孔老夫子的传家宝;包容就是和谐,就是与万物同生长,“草木有情皆长养,乾坤无地不包容。”

这是说大自然的包容。

什么是宽容?宽容,辞海中是这样解释的:宽大有气量,不计较或不追究。什么是宽大:对犯错误或犯罪的人要从轻处理。什么是气量:指心胸、度量,能容人的限量。

包容”是一种境界,是要求我们对于不同的政治体制、不同的思想、不同的制度、相异的生产生活方式而言。“宽容”是一种肚量,对于那些曾经有过失误,现在已经改正过来,对因不同性格的人给自己造成的不快要大度等等。“包容”是一种精神,是一个群体根植于精神和灵魂里面寻求发展的大气和追求。而“宽容”是个人的胸怀和气度,对待他人的一种态度,反映了一个人的精神境界和容人程度。

人生在世,不可能离群索居,也不可能总是一帆风顺。彼此相处,哪怕个个心地善良,也难免会发生磕碰和磨擦。譬如朋友间的误会,同事间的纠葛,邻里间的纷争,夫妻间的争吵等等。矛盾是无处不在的,有了矛盾,重要的是面对现实,化解矛盾。若只是一味斤斤计较,便会自寻烦恼,制造痛苦,徒伤感情,甚而结成冤仇。所以,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学会“包容”,要能“宽容”,对不良现象绝不“纵容”。

一要倡“君子之风”——亲而有礼、和而不同、让而不争、勤而不怨。

亲而有礼——亲近要有礼节,不能因为“亲”就亲到不讲原则,不讲规距,不讲规范的程度,不能因为亲,就亲出“小圈子”、“小班子”、“小团体”。

和而不同——就是大家要和睦相处,和为友爱,“不同”就是要保持自己的见解,塑造自己的风格,不能随和错误的见解,更不能因为别人错误自己跟着错,更不能为掩盖一个错误,犯更多的错误。

让而不争——“让”就是谦让、退让,作为领导干部,党和人民把我们放在这个位置上,既不争名于朝,也不争利于势,更不能把权力作为谋取个人利益的工具,我们在执行权利时,还要承担执行这个权力的责任、义务。这叫查、权、利一致同志们在一起相处要“温良恭俭让”处处以人为善,温和、善良、恭敬、勤俭、忍让这五种美德,是儒家接人待物的标准。

勤而不怨——“勤”,勤勤恳恳,勤勉敬业;“怨”,怨言、怨气,勤而不怨就是既要勤勤恳恳,勤勉敬业,又要任劳任怨,无怨无悔,我想到大家“勤”这一点是没有问题的,是合格的,有时差就差在“不怨”上,我们个别同志不是勤而不怨,而是勤而有怨,时有怨言,和勤勉敬业相比,任劳任怨还做的不够。

二要积“存人”之德——存人所以自立,壅人所以自塞

存人所以自立——你成就了别人实际上也就是成就了自己,你为别人创造了好的生存环境、工作环境也就是给自己创造了好的生存环境、工作环境,同志们在一起合作共事,情同手足,一定要帮助他人,支持他人,扶持他人作为自己的为官之德,铭记在心,这就叫“存人自立”。

壅人所以自塞——“壅”用土把道路堵起来,“塞”就是走不通了,你挡住了别人的去路,就挡住了自己的去路,你挡着不让别人走道,你也就是挡着自己不能走道,简言之“挡住了别人也就是挡住了自己”,你不叫别人走道,你自己也不能走道,这叫“壅人自塞”。

三要有“明主”之心——“阴阳之和,不长一类,甘露时雨,不私一物,万人之主,不降一人”。

阴阳之和,不长一类——阴阳和谐,不能只滋养哺育万物中的某一类,不论香花也好,小草也好,都能一视同仁;不论走兽也好,飞禽也好,都能哺育长生,引申到工作中,对待基层同志,机关干部方面,需要你帮助的你都要帮助好他,在你的职权范围内的你都得管好他。

甘露时雨,不私一物——天上下的甘露,下的好雨,不应该只往一个地方下,也不应该只滋润一种生物,真正的甘露时雨都会普天而降,不漏一边一角,领导干部甘当真正的“甘露时雨”,就不会因为和某个人好,就是只滋润“某个人”。

万人之主,不降一人——这一点对我们领导干部非常重要,“降”是什么,是偏听、偏信、偏向,领导干部应该有纳不众之言,容万众之觉的胸怀,不偏听偏信,每个干部都在工作,他们的个人能力和水平有所差异,他们的工作结果也是不一样的,我们领导同志都应给予足够的信任,同样的支持。

理念四:快乐

快乐管理已经成为当今的一项重要的管理理论,并且也已经成为我们事业发展的一个瓶颈。管理专家发现,在当今同样的市场条件下,为什么百事可乐公司的市值在不断上升,而可口可乐公司的市值恰在不断下降,百事可乐制胜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快乐管理”。前几年,专家们在对北京、上海、广州三大城市的“快乐指数”做调查时发现,在不快乐的人们中,因为工作而不快乐的占61.8%。因此值得我们好好思考一下,如何让员工快乐的工作,已经是个管理中的重要问题。学习型组织强调:快乐工作、快乐学习、快乐生活、快乐人生。

一个朋友给我发了一个电子邮件,里面大概是这样一些内容:

当你早上能起床并开始新的一天的时候,你是一个上帝关爱的人,因为很多人已经不能这样了。

如果你远离战争,不用挨饿,没有牢狱之灾,你是上帝关爱的人,因为你比世界上5亿多人都更幸运。

如果你不用为你的衣食住行担心,你是上帝关爱的人,因为你已经比世界上75%的人都更幸运。

如果你在每日的生活花费之外还有富余,你更是上帝关爱的人,因为你比世界上90%的没有多少积蓄的人都更幸运。

如果你能看到你的双亲一起变老而不是一人先离开人世,你是上帝关爱的人,因为你拥有世界上少有的幸运…

你,我,我们可以这样。从今天开始。从现在开始。学习凡事往好处想。从每天仅有10%的“好事情”得到足够多的激励,让自己有足够的动力和快乐心情处理剩下90%的烦心事。如果你能做到以下四点,你将会成为快乐的人。

(一)善待生命,珍爱健康

人生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失去生命,所有的快乐将会无从依附。每次去殡仪馆送走一个人回来,自己总会忧伤良久。亲人们压抑的鸣咽,朋友们臂上佩带的小白花,以及肃穆的灵堂和哀乐共同营造出来的那种令人窒息的气氛,往往会长时间留在自己的心底,不由让人觉得生活中缠绕自己的琐事是多么渺小而无聊。生时,你可以为一些小小的利益斤斤计较,可以为一些小小的不如意而烦恼不已,但在死亡面前,这一切却显得那样可笑与微不足道。

汶川地震时,大家都收到这样一条信息:汶川地震,生死转换于顷刻,穷人与富人同行,少年与老人携手,恩人与仇人同去,平民与官员共趋,抹平了恩怨情仇,埋葬了利禄功名。当生命邂逅死亡,顿感生命脆弱,亲情弥珍,更使人明白,得到别得意忘形,失去别怨天尤人。顺时要善待别人,逆时要善待自己,健康快乐最为重要。

人是哭着来到这个世界,迎接他的却是一片笑声;人可能笑着离开这个世界,送走他的却是一片哭声。

生命是暂短的。人生七十古来稀,前十年幼小,后十年衰老,中间只有五十年,一半又在睡中过,算来仅有二十五年。以上数字是我们中国人得出来的。暂且不论精确与否,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就是人生太短暂!

生老病死乃一切生物的客观规律,谁也逆转不了。生是死的开始,死是生的希望。人自出生的那一刻起,便开始生命的倒计时;生命就在呼吸之间,每一秒都是下一秒的“过去”;产房、墓地是人生最平等的两个地方,不论是富贵人和穷人、好人和坏人,在这两个地方都是一样。人握着拳来到这世界,仿佛是说:“整个世界都是我的。”但在离开人世时,人都是摊开手掌,仿佛是说:“看吧!我什么也没带走。”

人生在世,第一是健康,人的健康是一切的支柱。洪昭光说过:“如果你拥有1000000财富,后面的那些“0”分别代表金钱、美丽、地位、名誉、快乐、家庭等等。而前面的那个“1”则是代表了健康。有了这个“1”,后面的那些“0”才有了意义。”你想,即使腰缠万贯,富甲一方,或高官厚禄,事业发达,或貌如天仙,多才多艺,如果“1”没有了,后面的“0”也就没有意义了。

现在好多人只注重了忙碌、勤奋、努力、拼搏,却忽视了对健康的重视,每天都在透支健康,燃烧生命,经常借口工作忙、应酬多,不注意生活方式,不重视锻炼和爱惜自己,过早处于亚健康状态。一般都是撑不住了才去看医生,身体有毛病了和退休了才去保养和锻炼。往往都是等到健康状况不行了,才想起去珍惜和维护。人什么都可以有,但是千万不能有病;人什么都可以没有,但是千万不能没有健康。拥有健康的体魄,是谋求事业成功和给家人幸福的最大保证;反之,如果我们过早地把自己身体都搞垮了,要再多的身外之物又有何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世界上再富有的人,往往也无法买回自己的健康。因为健康是自己的,真爱健康就是对自己负责,间接地也是对别人负责。越是容易忽视的往往说明越是最重要的,不要拣了芝麻丢了西瓜。因此,将健康提上日程,对于拼搏中的人来说,乃是当务之急。

我觉得无论干什么,干多大的事业,健康毕竟还是第一位需要维护的利益。我们连自己都没了,还会有什么?所以说,健康是最大的利益,是人生成功和幸福的最大资本。

(二)懂得满足、知足常乐

人生的欲望是无止境的,清人胡澹奄编辑的《解人颐》一书中,收录了二首有关人生欲望的趣诗,一首是《不知足诗》:“终日奔波只为饥,方得一饱便思衣。衣食两般皆具足,又想娇容美貌妻。娶得美妻生下子,恨无田地少根基。买得田园和房产,出入无船少马骑。槽头拴了骡和马,叹无官职被人欺。县丞主簿还嫌小,又要朝中挂紫衣。若想世间人心足,除非南柯一梦西。”这是一首得寸进尺,得陇望蜀。见物忘我,身为欲驱。贪心不足,实不可取,人贵在知足有度。

另一首是《知足歌》:“……思量事劳苦,亲着便是福。思量疾厄苦,无病便是福。思量患难苦,平安便是福。思量死来苦,活着便是福。也不必高官厚禄,也不必堆金积玉。看起来,一日三餐,有多少自然之福。我劝世间人,不可不知足。”这是一首知足为福,无欲则怡。德比于高,欲比于低。廉者乐乐,贪者戚戚。智者悟之,不以物役。

人性的孽根性就在于不知足。不是有句话就欲壑难填吧。现在一些人,吃了地上吃天上,几乎活的东西都想品尝一下。还有一些人,有了百万想千万,有了千万想万万,到了嗜钱如命的地步了。殊不知,钱到一定地步,就只是一堆数字,而且变成心惊肉跳、寝食不安的数字了。还有一些人,没有多大的领导才能和水平,也没为老百姓干下多少实实在在的政绩,一心直想往上爬,对岗位经常是挑肥拣瘦,对自己也没有正确认识,还觉得谁都对不起他。

细思量:为人处世,首要的是把心摆正,能知足,无论处在什么位置什么环境遇到什么情况什么诱感,都心不狂、心不贪、心不花、心不乱。这样,才不会在大是大非面前失去方向,不会在权钱色面前失态。

人生在世,富贵钱财,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得失之间,不必太在意。“知足者常乐。”人生以知足常乐者,其乐无穷。对于生活、金钱、地位,向最低下的人看齐,则可知足常乐;向最高的人看齐,则会烦恼,长期下去有损健康。凡事不要有过高的奢求,生活经验告诉我们,期望越高,失望也就越高。期望不那么高,反而容易满足。一个人能知足,他的精神就会开朗、愉快,而一个不知足的人常常有自苦、自危、自惭、自卑、自惑,以致自毁。

人在活着的时候,不要把名利看得太重,要知足。要知道:“三寸气在千般用,一日无常万事休。”人的欲望永远无法满足,凡事要适可而止。不是自己的或不该碰得东西不要去碰,碰了一定烫手,碰多了灼伤的还是自己。要想到名、利、财、色,皆身外之物,不要把这些看得太重。所以说,满足是最好的财产。

(三)相互信赖、珍视缘分

现如今,我们这个社会好像到了信任危机的时代。“不信任”的情绪四处蔓延。不仅人与人之间存在不信任的情况,而且,一系列食品安全等公共事件,使得公信力正在遭到全社会的质疑和挑战。老百姓对过去崇拜和迷信的专家、明星、知名企业,也开始将信将疑。也难怪,当人们一日三餐,吃的喝的都不知、不敢相信是什么的时候,这个社会还会有多少信任呢?人们还有多少幸福指数?现在,邻里之间一般是老死不相往来,就是亲朋之间、夫妻之间也因为不信任导致反目为仇的比比皆是。

这个世上,人与人相遇、相识、相知,无论是血脉的还是非血脉的关系,本身就是一个缘分。如果连最起码的信任都失去了,这个社会、这个世道和我们的生活,还有什么美好可言。

只有重构社会信任的氛围和文化土壤,人与人之间多一点亲情、少一点私利,多一点真诚、少一点猜疑,我们才能享受来到人世因相遇、相识、相知而得到的这份缘分,以及这份缘分带给我们的那份美好和温馨。所以说,信赖是最佳的缘分。

领导之间更应相互信赖,做到五个互相:一是互相信任,二是互相支持,三是互相谅解,四是互相补充,五是互相帮助。

(四)做事心安、感受幸福

俗话说,为人不做亏心事,不怕半夜鬼敲门。这就叫心安理得。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康有为说:人为一己私欲所系缚,被外物颠倒役使,成天患得患失。刚从这件东西的追求中解脱出来,又跌入到那件事的营求中,就没有一刻可以安宁。现实中,凡做了亏心事,干了缺德勾当,强取豪夺、贪得无厌者,哪一个不是整天提心吊胆,吃不香饭、睡不了安稳觉。你说,这样的人,即使有权有势,有钱有财,表面上看很风光、很气派,内心里他能感到幸福吗?能享受幸福的真正滋味吗?

幸福不是别人的感觉,而是自己的内心体验。幸福不在钱多少、官有多大,也不再住得房子有多大、开得车子有多好。其实,幸福并不昂贵并不遥远,她就在我们每个人的身边,在我们平常生活的点滴中。

只要行得端,走得正,没有害人之心,不做亏心之事,就会活得踏实、坦荡。即使生活并不富裕、无权无势,我们也会在这份心安中享受别人难以体验的那种幸福,寻常百姓的朴素幸福,真正发自内心的那种幸福。所以说,心安是最大的幸福。

最后,我想用这样一段话作为结语与大家共勉。

一个人,改变别人,不如先改变自己。

以下这段话是一位安葬于西敏寺的英国国教主教的墓志铭:我年少时,意气风发,踌躇满志,当时曾梦想要改变世界,但当我年事渐长,阅历增多,我发觉自己无力改变世界,于是我缩小了范围,决定先改变我的国家。但这个目标还是太大了。接着我步入了中年,无奈之余,我将试图改变的对象锁定在最亲密的家人身上。但天不从人愿,他们个个还是维持原样。当我垂垂老矣,我终于顿悟了一些事:我应该先改变自己,用以身作则的方式影响家人。若我能先当家人的榜样,也许下一步就能改善我的国家,再后来我甚至可能改造整个世界,谁知道呢。

这是一个终生思考探索人生秘密和具有良好教养的声望的人,倾其一生的所得,我们无从知道他还有没有其它著作,然而,他从一生所得中选出这一段话刻在墓志铭上,足见他对这段话的看重,是超过他的其它人生经验和思考的。在这段话中他只告诉了我们一件事,即指明一个人生的方向:改变自己!

马斯洛说过:

“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

态度改变,你的习惯跟着改变;

习惯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

性格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

你不能改变自己的面容,但你可以展现你的笑容;

你不能改变天气,但你可以改变你的心情;

你不能控制他人,但你可以控制自己;

你不能预知明天,但你可以把握今天;

你不能事事成功,但你可以事事尽力。

今天,我到五常工作,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学习,是一种机会,也是一种缘分。在到五常以前,在座的我不认识你,你也不认识我,百年以后,也没有你,更没有我。所以,我非常珍惜这次到五常工作的机会,这种缘分,每一天,每一件事都用心去做,今天的学习,你们能够感受到,我是用“心”和大家交流。我们有幸相识,也使大家不幸地坐了半天。谢谢大家。

在全市新任职领导干部培训班上的讲话.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本类热门推荐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