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成长的模样作文800字高中(共9篇)高中作文
- 以幸福为话题的作文高中题目(必备3篇)高中作文
- 新疆2024年高考作文题目(优选7篇)高中作文
- 立德树人作文800字 高中议论文(62篇)高中作文
- 2024年高考语文作文题目哈尔滨(汇总3篇)高中作文
- 高中易考作文议论文(热门7篇)高中作文
- 高中三年的作文800字(必备4篇)高中作文
- 暑假趣事作文400高一(共88篇)高中作文
- 我的朋友真有趣作文高中(23篇)高中作文
- 冬天之美作文800字高中(精选26篇)高中作文
- 关于坚持不懈的高中作文题目(实用40篇)高中作文
- 美丽的一瞬间写景作文高一(精选10篇)高中作文
- 作文大全高中800字(通用47篇)高中作文
- 写工匠精神的作文高中(通用20篇)高中作文
- 高中生适用的优美作文(必备35篇)高中作文
- 高一作文触动心灵的人和事(42篇)高中作文
- 遇见作文800字高一(合集17篇)高中作文
- 高中作文秘密800字(共24篇)高中作文
- 高中精准扶贫作文800字议论文(实用15篇)高中作文
- 2024语文高考优秀作文一卷(实用6篇)高中作文
- 高中作文对话(通用59篇)高中作文
- 讨论作文事例高中(通用37篇)高中作文
- 关于原则作文高中(优选41篇)高中作文
- 发现身边的美高三作文600字(热门5篇)高中作文
- 四川2024年日语高考作文题目(实用5篇)高中作文
- 高中英语作文训练题目(14篇)高中作文
- 高一以来的感受高中作文800字(14篇)高中作文
- 2024年高考作文择友与交友(汇总4篇)高中作文
- 不带酒字的高考作文(合集3篇)高中作文
- 班级与国家高中作文(热门9篇)高中作文
20_年高考语文北京卷作文解析1
音乐“十二平均律”入考题
数学考试中,竟然出现了音律题。
理科第4题(文科第5题)关注了我国明代朱载堉对十二平均律的重要贡献。明代朱载堉,是第一个用数学方法求出半音的比例,应用自制算盘,求出十二平均律的关键参数,计算结果精确程度达二十五位有效数字。这个关键数据沿丝绸之路传到西方,钢琴就是依据这个音律体系制作的。十二平均律是世界科学史上的一大发明,朱载堉的贡献是中华民族的骄傲。题目将音律和数学知识自然结合,考查等比数列的概念和通项公式,学生答题时,能够体会到数学在人类文明中的贡献,以增强文化自信,增强民族自豪感。
理科第17题还将电影评分问题与概率统计知识相结合,考查学生运用概率和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0_年数学试卷中再次出现答案“不惟一”试题,文科第11题和理科第13题,分别以简单的不等式和函数的单调性概念为载体,创设合适的数学情境,提出合适的数学问题,引发学生开放性思考,创造性的构造反例。专家评价,这道题为敢于质疑,独立思考,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考生创造了舞台。
孙秀平(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高级教师):20_年试卷在突出通用性,对未来实行高考“不分文理科”的改革要求方面进行了适当探索,例如选取一些基础知识作为文理科相同试题的内容;采用了相同的或类似的问题情境,不同的设问方式设计问题,以区别文理学生认知的差异。(刘冕 任敏)
20_年高考语文北京卷作文解析2
除了有限的几分默写题,高考语文试题一般不直接取材于统编教材。毋庸讳言,高考试题的命制对整个中小学语文教学具有巨大的“示范性”“启发性”“导向性”,考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就学什么早已是不少学校的做法。
有鉴于此,北京卷近几年的“课内外勾连”考题,恰好在如何有效回归整合课内教材资源方面做了非常可喜的尝试。再者,这种内外勾连试题本身又体现出最新《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所大力倡导的“专题”或“群文阅读”教学方式的良好态势,甚至可以说早已超前地渗透了《课标》所提“任务群”的新锐理念。这类考题语文学科的教育价值导向作用不言而喻。这类试题既可以启示广大考生——教材是有用的,命题有章可循的;又为高考命题视角的拓展与材料的遴选走上理性轨道做出有益尝试,以期告别过去那种“打一枪换个地方”式的随意随机的“捉迷藏”状态——原本就处于强势的命题者占有了更大的自由空间,而原本就处于弱势的应考者则逐之唯恐不及,“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疲于奔命,苦不堪言。
这种试题目前主要有两类。
其二,复合勾连式,即课外一文勾连课内两诗文。如20_年第17题: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郦道元《水经注》)玉露凋伤枫树林,巫山巫峡气萧森。(杜甫《秋兴八首》)。
不管采用哪种形式,勾连为突出诗文在意象、情感、主旨、手法等方面的异或同,或异、同兼顾。考查的直接目的就在于:由课外文本回扣课内教材,内外结合,相互比对,引导教学回归教材,帮助学生夯基固本。
这种命题背后真正的考量,是学科“核心素养”的强力突出:
突出了必备知识的掌握与关键能力的熟练运用。如20_年第17题,“同样是描绘山峡,《晓行巴峡》与下列诗句相比,在运用意象、抒发情感方面有何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这里考查了必备知识“意象”,对什么是诗歌意象,常见意象有哪些,不同意象有什么样的思想情感寄寓等,以及如何通过意象来分析作品思想情感等关键能力都作了考查。而课外诗文的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关键在教材,课内外勾连题的考查,强化了必须掌握教材蕴含的必备知识与关键能力的教学导向。这也是考生必须具备相应语文核心素养、核心能力的必然要求,也是高考这一选拔性考查中必然的要求。
突出了思维品质的训练与提升。课内外勾连的考查,其思维的核心是比较中的求同或求异思维。这要求学生在掌握必备知识和关键能力与素养的前提下,能敏锐、准确、深刻并灵活地筛选、概括、整合相关信息,全面而深入地理解、比较课内外作品的内容、艺术手法、情感意旨等,得出符合要求看法,并能简要阐述。这一系列的思维过程,检测训练的正是学生的思维品质。
突出了审美品位的培养与提高。课内外诗文的勾连与比较,思维上强化求同或求异,导向的不仅仅是思维品质的提升,还同时突出了审美情趣、审美品位的着眼点或归宿点。课内外诗文的勾连与比较,渗透的是比较鉴赏的思想,导向的是教学中对这一鉴赏思想的训练与运用,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
20_年高考语文北京卷作文解析3
阅读题减少,综合考查加强
20_年的语文试卷,更加注重对学生语文应用能力的考查,就连以往的“名句默写”,也不再直接“填空”,而是创设情境,请考生作答,比如请考生为校庆致辞,添加古诗。“今年的题目,为考生搭建了展示自己12年语文学习水平的平台。”市考试院专家说。
文言文阅读题目更“意外”,竟然请考生给文言文起标题。“以往很少练习这类题目,有点难度,刚看到题时心里还真慌。”一位考生说,但很快,他根据前面答题的情况,把握住了文言文的主题,“说的是关注小事,明察秋毫。”
20_年的阅读篇目题材丰富,既有反映科学技术进步最新成果——关于“人工智能”的两则材料,也有取材于《荀子·强国》《吕氏春秋·察微》《论语·先进》的文言文,古诗词阅读则选择了辛弃疾的《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文学类阅读则是苏童的《水缸里的文学》。
“稳。”一位二中考生用一个字形容语文卷,他说:“跟往年真题比,阅读量没有变化,好像还少了点呢。”考生的感觉还是很靠谱的,海淀教师进修学校中学语文特级教师黄玉慧表示,非连续性实用类文本的考查命题具有鲜明的减负导向,表现为阅读材料由原来的3个减少为2个;题目数量由8道题减少为7道。这在客观上减轻了学生的做题负担,同时也给学生深入思考留有较为充分的时间。
纪秋香(北京教育学院石景山分院高级教师):20_年文言文阅读的测试材料不同于往年只选用一个长文本,而是选用了3个短文本。不仅便于考生快速阅读,而且可以引导他们从多视角认识社会与人生。
20_年高考语文北京卷作文解析4
(1)今天,众多202_年出生的同学走进高考考场。18年过去了,祖国在不断发展,大家也成长为青年。
请以“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为题,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合理。
(2)生态文明建设关乎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优美生态环境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期盼。
请你展开想象,以“绿水青山图”为题,写一篇记叙文,形象生动地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图景。
要求:立意积极向上,叙事符合逻辑;时间、地点、人物、叙事人称自定;有细节,有描写。
20_年高考语文北京卷作文解析5
>命题解码
根据本题的题目,应谈新时代的青年在祖国的发展中成长,考生不仅要对新时代、新青年有明确的认识,还要有更广阔的视野和更为博大的情怀,同时熟悉祖国的发展历程。此外,还要明确成长的意义,不仅是身体上的成长,还有思想上、认识上的成长。通过高考试题来立德树人,教育考生、引导考生思考自己的成长与祖国发展的关联,体现了命题组引导考生关注现实生活的意图。
试卷上所呈现的考题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为提示语、题目和文体要求、写作要求。这三部分密不可分、互为补充。考题的提示语部分共有两句话,第一句“今天,众多202_年出生的同学走进高考考场”,设置了一个真实的情境,一下子就拉近了考试与考生的距离;第二句“18年过去了,祖国在不断发展,大家也成长为青年”提示祖国在发展,大家与祖国同步成长。提示语给试题做了一个导引,设置了一个宏大的背景:祖国发展,青年成长。
第二部分明确了题目和文体要求。题目为“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要求写议论文。在题目中,副标题对主标题做了限制,“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界定了写作的具体范围,考生不能够随意泛谈。经过分析组合,所写的内容可以细化为:谈新青年在祖国发展中成长,谈新青年在新时代中成长,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为新青年。
考生在审题过程中一定要仔细研读题目。题目中的主标题和副标题可以互为条件。祖国发展既可以是新青年成长的条件和环境,新青年成长也可以是祖国发展的前提或者助力。考生既可单向写,也可双向写。通过“成长”和“发展”等词语可以看出,题目中含有比较性思维,如将过去、现在、未来加以比较,能够更好地写出具体的成长和发展过程。
第三部分对于写作的要求凸显了文体特征,强调观点、论据和论证这三个方面,对于议论文的教学有着明确的引导。
>审题误区
1.审题失误,缺乏关联。题目明确要求写“新时代新青年——谈在祖国发展中成长”,新时代新青年与祖国发展,二者都需要有。如果文中只有新青年的成长,而没有放在新时代中,没有放到祖国的发展中,举例并没有建立“新青年”与“祖国发展”双方的合理联系,例子不能论证所要阐释的问题,就应该视为审题不到位。阅卷中发现,部分考生在审题时忽略了这个关联,写作时没有紧扣二者,影响了整体得分。
2.分析肤浅,表述模糊。主要表现为观点不能充分表达考生的认识,对关键词的内涵或新时代与新青年的关系有一定的分析,但分析缺乏深度。文章中只有新时代或新青年成长,与祖国的成长二者间没有关联起来,只在开篇、结尾提到文题,内容与题目没有实际关联;或者对“新”的把握不够准确,对“祖国发展”“青年成长”的特征表述得比较模糊。
综合起来看,既有认识的问题,又有思维的问题。认识要深刻全面,思维要有力度,这是议论文的较高要求,但是考生往往顾此失彼,不能够很好地进行关联。由此可见,考生不仅要积累素材,还要对其加以深入的分析,在平时要多进行一些时事评论之类的小专题训练。教师要能够对一个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的引导性的分析。只有让学生养成以读书和生活为基础,深入思考的习惯,才能够在试卷中呈现更高的认识水平和思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