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詹姆斯和大仙桃读后感7篇读后感
- 伊索寓言书的读后感5篇读后感
- 有关年轻干部警示教育读本读后感如何写(四篇)读后感
- 孤独的小螃蟹读后感(通用10篇)读后感
- 202_年国富论读后感怎么写(六篇)读后感
- 如何写卖火柴的小女孩小学生读后感汇总读后感
- 对于人世间读后感心得体会总结读后感
- 如何写《弟子规》读后感范本(九篇)读后感
- 202_年山海经读后感(实用8篇)读后感
- 最新红楼梦到回读后感(大全8篇)读后感
- 主题忏悔实录读后感张海铭王代兵精选读后感
- 西游记读后感的范文6篇读后感
- 小学生作文水浒传读后感8篇读后感
- 西游记读后感优秀范文800字6篇读后感
- 孤独的小螃蟹猫读后感6篇读后感
- 捣蛋的山妖读后感优质8篇读后感
- 海蚌的故事读后感5篇读后感
- 捣蛋的山妖读后感8篇读后感
- 小学课文鲸的读后感8篇读后感
- 让我们读后感7篇读后感
- 中华传统读后感8篇读后感
- 海的梦读后感1000字参考5篇读后感
- 读终身成长读后感5篇读后感
- 海的梦读后感1000字优质7篇读后感
- 海的梦读后感1000字精选8篇读后感
- 海的梦读后感1000字6篇读后感
- 海的梦读后感1000字最新6篇读后感
- 海的梦读后感800字通用7篇读后感
- 海的梦读后感800字最新8篇读后感
- 《孔子》的观后感优质8篇读后感
读书是一件可以增长我们见识的事情,一起来写读后感吧,优秀的读后感是要有完整的结构和清晰的逻辑的,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胡同文化》读后感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这个暑假,我最喜欢的就是在书海畅游。有一本汪曾祺老先生的美文专集让我印象深刻。汪曾祺老先生,江苏高邮人。他的散文和短篇小说曾在海内外出版过数十部。散文代表作有《端午的鸭蛋》、《胡同文化》、《老舍先生》、《昆明的雨》等,《受戒》、《大淖记事》等短篇小说曾在文坛引起巨大的反响。其中《胡同文化》这篇散文写于1993年3月15日,是汪老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所作的序言。
在读完《胡同文化》之后,我感受到了胡同曾经的辉煌。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住在胡同里的居民大都安土重迁,不大愿意搬家,有在一个胡同一住住几十年的,甚至有住了几辈子的。胡同里的房屋大都很旧了。“地根儿”房子就不太好,旧房檩,断砖墙。下雨天常是外面大下,屋里小下。一到下大雨,总可以听到房塌的声音,那是胡同里的房子。但是他们舍不得“挪窝儿”――“破家值万贯”。在这当中感受到了北京人的独特性格。其中,有一句话特别精彩,“穷忍着,富耐着,睡不着眯着!”这表明了北京人的性格精髓,就是“忍”。
在书中汪老就感叹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使人怅望低徊,还以“再见吧,胡同”作为文章的结尾。但是今天保护胡同文化的呼声却越来越高,更多的人意识到它的无形文化价值。这就让我想到我们肇庆正在推进的“府城复兴”计划,它能更好地传承深厚的历史文脉,展现岭南文化发祥地的独特风貌。今年春节我就和家人去过在宋城墙根下的草鞋街,那是是一条几百米长的街道。爷爷曾告诉我,解放以前穷苦百姓买不起布鞋,只能穿草鞋。草鞋街的居民大多以织草鞋为生因此得名。现在草鞋街上的年味可浓了,它被有趣的牌楼画、大红灯笼、彩色的花纸伞打扮得喜气洋洋。在狭长的巷子里,家家户户都贴上了各式各样的春联,“古城乐见气象新,老巷喜逢新春早”这红底黑字的春联寄托着人们对新一年的祈求和祝福!
还记得今年端午夜,肇庆千年宋城墙,华灯齐放,“我们的节日。端午,千年文明粽相传!――肇庆端午夜万人亮灯传诵文明”活动在披云楼举行。那让人赞叹的“灯光秀”富丽绽放,让人久久不能忘怀……
无论是北京胡同,还是府城复兴,那都是先人为我们留下的珍贵文化瑰宝,让我们共同参与保护,还它历史原貌,让我们都能了解到它的历史价值吧!
从小就很喜欢北京,尤其是老北京,这种喜欢里有说不清楚的复杂的印象。一想到它,心里仿佛就暖暖的、潮潮的,像春日午后的轻风吹过。中间又浅浅淡淡、若有若无地夹杂着一丝儿眷恋,一丝儿怅惘。总之是一种无法言传的感觉,正如读完了老作家汪曾棋这篇《胡同文化》之后所有的。
北京我是去过的。眼里的北京和别的大城市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高楼林立,汽车潮涌,人们都忙忙碌碌的d一个日新月异的现代化的城市。然而不知为什么,在这样的“北京”面前.我并没有感到原来想像中的兴奋,相反,心里总是笼罩着一层挥之不去的失落和茫然。这,似乎并不是我印象里的北京。那印象里的北京“该”是什么样子呢?其实,我还是说不清楚。几白年帝都积累下来的喧嚣繁华,利落铿锵的京腔京韵,故宫金光闪耀的琉璃瓦屋顶,或者一眼望不到尽头的长安街,好像都是,好像又都不那么完全。印象里的北京,不是一幅画儿,而应该是一部电影,是一个充满了形形象象、熙熙攘攘、喜怒哀乐、鸡毛蒜皮的历史的、文化的、活动着的北京。就像文章里写的那样。大方块儿的北京被大大小小、长长短短、宽宽窄窄的胡同隔成了一个个小方块儿,相对独立却又相互联接。而老北京的灵魂d北京的人们就居住在方块儿里,穿梭在胡同里,一代一代,一年一年,房子渐渐旧下去,胡同的名字兴许也被念错了。更不用说四合院里,胡同之间,发生了多少恩恩怨怨、悲欢离合的故事。
但北京还是北京,日益灰暗下去的城市基色并没有削减五朝帝都的豪气。北京人还是北京人,说起话来依旧钢刀切萝卜似地又脆又快,走起路来仍旧慢踱稳迈地不慌不忙。也许,正是历史上数百年长处天子脚下,已经有太多的风雨来让他们习惯了这种从容平淡、宠辱不惊。那么,大概这一条条记录着北京沧桑变迁的胡同,应该可以算是印象里北京的一种最标准的存在状态了吧。
想到这里自己也有一点好笑,读了一篇文章,怎么好像有一种怀旧的感觉。但再想一想,也不奇怪。无论哪一个人,哪一个国家,都是有昨天,有历史的。我们都从过去一步步走来,继承、发展、更新。时间是不会中断的,所以对于过去,我们不可能切断,也不可能忘怀。我相信我对老北京那种奇异的牵念来自天性,那是流淌在文化积淀的血液里的故都的音符。
汪曾祺大家并不陌生吧,他的作品的语言在中国现当代著名作家中是很有特色的,比如他的作品《胡同文化》,语言虽然平白朴素,但口语性强,富于表现力:即使是完全平直的描述,没有什么文辞的修饰,也充满着生活气息;没有半点娇柔造作,也能让人们不感到枯燥,有滋有味;将句子表现得干脆利落,不拖泥带水,让人觉得像说书一样,充满韵味。说了这么多,你们一定很期待这篇文章吧?让我们一起走进汪曾祺笔下北京胡同的世界吧!
文章介绍了胡同的建筑及环境特点;胡同文化的特点及北京市民的心态表现;作者对正在没落胡同文化的情感态度。我能品出作者的情感态度有:留恋,怀旧,伤感。文章的表面只是介绍北京胡同,但通过这些介绍,以及它所蕴含着的独特的市民文化的揭示,表达了作者对胡同文化的复杂的思想感情,使人们对居住在北京的市民文化心态有了深刻的理解,我也更能在平实的说明文字中感受到沉淀着的某种哲理。这也是我喜欢这篇文章的原因之一。我喜欢的原因不只是因为它有趣味,让人能品出些情感,还在于它的写法。《胡同文化》是汪曾祺为摄影艺术集《胡同之没》所写的序言,但他并未从摄影艺术的角度落笔,既不说明光与影的交汇和谐,也不论及构思,线条,色彩的运用。行文的思路是由影集表现的对象——胡同入手,再有胡同引出胡同文化,最后直扑全文主旨:“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文章的写作特点是:语言平淡朴素、口语化,极具表现力。最后一个原因我则是对汪曾祺的敬佩。读完《胡同文化》,我便有了读汪曾祺其他散文作品的念想,之前并未发现这位作家,便迫不及待地去找寻有关汪曾祺的资料:汪曾祺,1920年3月5日生于江苏省高邮市,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戏剧家、京剧作家的代表人物,被誉为:“抒情的人道主义者,中国最后一个纯粹的文人,中国最后一个士大夫。”汪曾祺在短篇小说上颇有成就,对戏剧与民间文艺也有深入钻研。1935年秋,汪曾祺初中毕业考入江阴县南箐中学读高中。1939年夏,汪曾祺从上海经香港、越南到昆明,以第一志愿考入西南联大中国文学系。1950年,任北京市文联主办的《北京文艺》编辑。1961年冬,用毛笔写出了《羊舍一夕》。1963年,发表的《羊舍的夜晚》正式出版。1981年1月,《异秉》在《雨花》发表。1996年12月,在中国作家协会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推选为顾问。1997年上午10点30分因病医治无效去世,享年77岁。看到这,我不禁又位汪曾祺的经历而感到忧伤。
如果还想了解到更多有关《胡同文化》的内容可以去亲自去看一下汪曾祺的有关书籍哦!
百姓像水,他们推动力史不断发展,任一代代的王朝政权在其上沉浮更替,他们伟大得很少彰显自我,而历史又往往仅重视水上的精彩更替很少关心水本身。
百姓的文化太博大精深了,他比镜子更透彻,一切美好与丑陋都清晰可见,从没有修饰加工过的另类之美。
生活就是百姓文化的表现,衣食住行方方面面无不反映着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其实这种思想也是历史铸就的,在他面前无可挑剔也无可批评。
一切似乎是顺其自然而形成的,却又充满曲折,当一切都流向正确的方向时,我们只能继续优良的,而尽力避免“逆流”与“迷路”,对于某些精华的片断有也只能留念。( )
离我们不远,刚逝去的这些片段中也必有这一幕——胡同文化。
胡同文化是古今交界处百姓文化的代表,自有一番广博的世界。
在近代中国,中华民族的融合因清政府统治而达到顶峰,也因清政府对外的无能而使其倍受侮辱,是封建的大高院还是手工业商业的集聚地都将在那些瞬间被决定。
也许民族的大杂居将人们的建筑习惯推向历史高峰,于是封建的高墙与市民的精细结合,迷信的方位与理性的情感结合,纲纪的秩序户与情感的交流结合,自然地形成了“胡同”。“胡同”的院落方正有序,井井有条,又不失邻里的交往,向人民的生活提供了方便的空间。
“胡同”的名字更体现了百姓的大智,像是在思想层层束缚下的挣扎,一片受污秽感染却自由活泼的天地。
对一座城市来说,“胡同”又完全像是静脉,不必是主动脉或大静脉,仅仅毛细血管也可以决定其生死。
当时的中国人民又何止是受夹板气,封建统治者禁锢其思想,束缚其行动,又剥削其血肉;帝国主义的到来并没改变什么,反到又加上了殖民统治,哪有洋大爷不都得躺着,手工艺品卖不出去又能怎样,干完活之后没被饿死不就万幸了吗?这不算什么,我们可以“忍”但“忍”一时不代表会忍一世。
薄进而少出,没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还追求什么别的,一个“忍”字背后有多少辛酸,看似消极的背后有多少反抗,说出这个字需要承担多大的无奈?
但这还不能看作是“胡同文化”的全部,有的人将“忍”忍到底误解了“忍”,但更多的人只暂时一“忍”中华民族的气节还在心底,于是才有今天的一切。
历史风云变幻转瞬即逝,而我们后人除了怀念当时的经典外,更应当借鉴其精神,追究缺点是必须的,体谅情怀同样必不可少。
总之,历史是人民造就的而不是由支配人民的一幕幕组成的,人的历史终究在于人。
百姓的文化太博大精深了,他比镜子更透彻,一切美好与丑陋都清晰可见,从没有修饰加工过的另类之美。生活就是百姓文化的表现,衣食住行方方面面无不反映着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其实这种思想也是历史铸就的,在他面前无可挑剔也无可批评。一切似乎是顺其自然而形成的,却又充满曲折,当一切都流向正确的方向时,我们只能继续优良的,而尽力避免“逆流”与“迷路”,对于某些精华的片断有也只能留念。
离我们不远,刚逝去的这些片段中也必有这一幕——胡同文化。胡同文化是古今交界处百姓文化的代表,自有一番广博的世界。在近代中国,中华民族的融合因清政府统治而达到顶峰,也因清政府对外的无能而使其倍受欺凌,是封建的大高院还是手工业商业的集聚地都将在那些瞬间被决定。也许民族的大杂居将人们的建筑习惯推向历史高峰,于是封建的高墙与市民的精细结合,迷信的方位与理性的情感结合,纲纪的秩序户与情感的交流结合,自然地形成了“胡同”。“胡同”的院落方正有序,井井有条,又不失邻里的交往,向人民的生活提供了方便的空间。“胡同”的名字更体现了百姓的大智,像是在思想层层束缚下的挣扎,一片受污秽感染却自由活泼的天地。对一座城市来说,“胡同”又完全像是静脉,不必是主动脉或大静脉,仅仅毛细血管也可以决定其生死。当时的中国人民又何止是受夹板气,封建统治者禁锢其思想,束缚其行动,又剥削其血肉;帝国主义的到来并没改变什么,反到又加上了殖民统治,哪有洋大爷不都得躺着,手工艺品卖不出去又能怎样,干完活之后没被饿死不就万幸了吗?这不算什么,我们可以“忍”但“忍”一时不代表会忍一世。薄进而少出,没有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还 追求什么别的,一个“忍”字背后有多少辛酸,看似消极的背后有多少反抗,说出这个字需要承担多大的无奈?但这还不能看作是“胡同文化”的全部,有的人将“忍”忍到底误解了“忍”,但更多的人只暂时一“忍”中华民族的气节还在心底,于是才有今天的一切。
历史风云变幻转瞬即逝,而我们后人除了怀念当时的经典外,更应当借鉴其精神,追究缺点是必须的,体谅情怀同样必不可少。总之,历史是人民造就的而不是由支配人民的一幕幕组成的,人的历史终究在于人。
天地万物,千变万化,各具形态,但是,构成万物的元素并不多,就只有元素周期表上的那几十种。同样,文章的形态千差万别,但是,表达方式也就那么几种,有叙事、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等五种。这五种表达方式,在不同的作家笔下,以不同的方式组合,就呈现出各自独特的文体形态,表现出作家鲜明的个性特征。汪曾祺的散文也是如此,他以心灵为熔炉,把几种表达方式运用得灵活,剪裁得得体,熔铸出他的散文的独特的文体形态,那就是,以说明为框架,以叙事为填充,以抒情为笔调,三者和谐统一,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高中语文第一册有一篇汪曾祺的散文《胡同文化》。这篇散文就具有这样的特点。作者在开头部分总说胡同和文化二者之间的关系,“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然后分说,先说胡同,说到胡同的取名来源,胡同的大小和数量,胡同功能和环境;再说文化,总说胡同文化的性质,“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接着说明“封闭”的种种具体表现。最后,说明胡同和胡同文化的发展趋势,“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这就是文章的结构框架,显然,这是一种说明性的结构形态。
这样的结构并不出奇,奇就奇在作者用叙事为填充。比如,为了说明北京城方正的特点,你看他怎样说,“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过去拉洋车的,逢转弯处都高叫一声‘东去!’‘西去!’以防碰着行人。老两口睡觉,老太太嫌老头子挤着她了,说‘你往南边去一点’”。作者就这样用日常生活的小事,娓娓道来,生动有趣,使你对北京城的特点有了深刻的印象。如果你换一种方法,用常见的九种说明方法的任何一种来介绍,效果会这样?再比如,为了说明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作者就讲了三件事,一件是老舍《茶馆》里的王利发的一句经典的话,略写;一件是他自己的小说《八月骄阳》里的一段对话,详写;一件是对一个小伙子打了一个小姑娘一个嘴巴,他和两个老北京的不同态度,详写。在作者笔下,这些个性鲜明的人物恰到好处的说明了胡同文化的精义。所以,汪曾祺笔下的叙事,不同于说明文中的举例子,而是极富文学意味。
更为出奇的是,作者在叙事时,带有浓厚的抒情笔调。比如,“看看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但是这是无可奈何的事。”,这是直接抒情。“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描写胡同的衰败景象,透露出极其伤感的情绪。文末一句“再见吧,胡同。”,留恋、伤感和无奈之情交织在一起,难以言说。
从《胡同文化》就可以具体感知汪曾祺散文的文体形态之美,之奇。打个比方,如果把汪曾祺的散文比作一幅画,那么,说明就是画的线条,叙事就是填充在线条之内的颜料,抒情就是画面呈现出的光泽和色调。
补充说明,在《汪曾祺作品自选集》(漓江出版社)里,汪曾祺自选了十二篇散文,其中,《翠湖心影》《昆明的雨》《跑警报》等文章就具有这样的特点。汪曾祺在这部集子的《自序》里说:“我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读着汪曾祺的这些散文,确实感到普普通通的几种表达方式在他手里已经运用得极其娴熟老到,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于是,他的散文就表现出和谐之美,自然之至,毫无矫揉造作之感。
天地万物,千变万化,各具形态,但是,构成万物的元素并不多,就只有元素周期表上的那几十种.同样,文章的形态千差万别,但是,表达方式也就那么几种,有叙事、描写、抒情、议论和说明等五种.这五种表达方式,在不同的作家笔下,以不同的方式组合,就呈现出各自独特的文体形态,表现出作家鲜明的个性特征.汪曾祺的散文也是如此,他以心灵为熔炉,把几种表达方式运用得灵活,剪裁得得体,熔铸出他的散文的独特的文体形态,那就是,以说明为框架,以叙事为填充,以抒情为笔调,三者和谐统一,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高中语文第一册有一篇汪曾祺的散文《胡同文化》.这篇散文就具有这样的特点.作者在开头部分总说胡同和文化二者之间的关系,“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然后分说,先说胡同,说到胡同的取名来源,胡同的大小和数量,胡同功能和环境;再说文化,总说胡同文化的性质,“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接着说明“封闭”的种种具体表现.最后,说明胡同和胡同文化的发展趋势,“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这就是文章的结构框架,显然,这是一种说明性的结构形态.
这样的结构并不出奇,奇就奇在作者用叙事为填充.比如,为了说明北京城方正的特点,你看他怎样说,“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过去拉洋车的,逢转弯处都高叫一声‘东去!’‘西去!’以防碰着行人.老两口睡觉,老太太嫌老头子挤着她了,说‘你往南边去一点’”.作者就这样用日常生活的小事,娓娓道来,生动有趣,使你对北京城的特点有了深刻的印象.如果你换一种方法,用常见的九种说明方法的任何一种来介绍,效果会这样?再比如,为了说明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作者就讲了三件事,一件是老舍《茶馆》里的王利发的一句经典的话,略写;一件是他自己的小说《八月骄阳》里的一段对话,详写;一件是对一个小伙子打了一个小姑娘一个嘴巴,他和两个老北京的不同态度,详写.在作者笔下,这些个性鲜明的人物恰到好处的说明了胡同文化的精义.所以,汪曾祺笔下的叙事,不同于说明文中的举例子,而是极富文学意味.
更为出奇的是,作者在叙事时,带有浓厚的抒情笔调.比如,“看看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但是这是无可奈何的事.”,这是直接抒情.“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描写胡同的衰败景象,透露出极其伤感的情绪.文末一句“再见吧,胡同.”,留恋、伤感和无奈之情交织在一起,难以言说.
从《胡同文化》就可以具体感知汪曾祺散文的文体形态之美,之奇.打个比方,如果把汪曾祺的散文比作一幅画,那么,说明就是画的线条,叙事就是填充在线条之内的颜料,抒情就是画面呈现出的光泽和色调.
补充说明,在《汪曾祺作品自选集》(漓江出版社)里,汪曾祺自选了十二篇散文,其中,《翠湖心影》《昆明的雨》《跑警报》等文章就具有这样的特点.汪曾祺在这部集子的《自序》里说:“我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读着汪曾祺的这些散文,确实感到普普通通的几种表达方式在他手里已经运用得极其娴熟老到,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于是,他的散文就表现出和谐之美,自然之至,毫无矫揉造作之感.
高中语文第一册有一篇汪曾祺的散文《胡同文化》。这篇散文就具有这样的特点。作者在开头部分总说胡同和文化二者之间的关系,“这种方正不但影响了北京人的生活,也影响了北京人的思想”。然后分说,先说胡同,说到胡同的取名来源,胡同的大小和数量,胡同功能和环境;再说文化,总说胡同文化的性质,“胡同文化是一种封闭的.文化”,接着说明“封闭”的种种具体表现。最后,说明胡同和胡同文化的发展趋势,“北京的胡同在衰败,没落”,“在商品经济大潮的席卷之下,胡同和胡同文化总有一天会消失的”。这就是文章的结构框架,显然,这是一种说明性的结构形态。
这样的结构并不出奇,奇就奇在作者用叙事为填充。比如,为了说明北京城方正的特点,你看他怎样说,“北京人的方位意识极强。过去拉洋车的,逢转弯处都高叫一声‘东去!’‘西去!’以防碰着行人。老两口睡觉,老太太嫌老头子挤着她了,说‘你往南边去一点’”。作者就这样用日常生活的小事,娓娓道来,生动有趣,使你对北京城的特点有了深刻的印象。如果你换一种方法,用常见的九种说明方法的任何一种来介绍,效果会这样?再比如,为了说明胡同文化的精义是“忍”,作者就讲了三件事,一件是老舍《茶馆》里的王利发的一句经典的话,略写;一件是他自己的小说《八月骄阳》里的一段对话,详写;一件是对一个小伙子打了一个小姑娘一个嘴巴,他和两个老北京的不同态度,详写。在作者笔下,这些个性鲜明的人物恰到好处的说明了胡同文化的精义。所以,汪曾祺笔下的叙事,不同于说明文中的举例子,而是极富文学意味。
更为出奇的是,作者在叙事时,带有浓厚的抒情笔调。比如,“看看这些胡同的照片,不禁使人产生怀旧情绪,甚至有些伤感。但是这是无可奈何的事。”,这是直接抒情。“西风残照,衰草离披,满目荒凉,毫无生气”,描写胡同的衰败景象,透露出极其伤感的情绪。文末一句“再见吧,胡同。”,留恋、伤感和无奈之情交织在一起,难以言说。
从《胡同文化》就可以具体感知汪曾祺散文的文体形态之美,之奇。打个比方,如果把汪曾祺的散文比作一幅画,那么,说明就是画的线条,叙事就是填充在线条之内的颜料,抒情就是画面呈现出的光泽和色调。
补充说明,在《汪曾祺作品自选集》(漓江出版社)里,汪曾祺自选了十二篇散文,其中,《翠湖心影》《昆明的雨》《跑警报》等文章就具有这样的特点。汪曾祺在这部集子的《自序》里说:“我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读着汪曾祺的这些散文,确实感到普普通通的几种表达方式在他手里已经运用得极其娴熟老到,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于是,他的散文就表现出和谐之美,自然之至,毫无矫揉造作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