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万书网,千万量级范文库任你选!

当前位置:首页 > 毕业论文 > 其他论文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论文【3篇】

说明:文章内容所见即所得,本站下载的DOCX文档与页面上展示的相同。如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客服QQ:4084380 发送本文地址给客服即可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本文地址:https://www.wanshu.net/lunwen/a12/71979.html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论文的文章3篇 , 欢迎大家参考查阅!

第1篇: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论文

  [摘要]乡村振兴战略是实现乡村现代化和破解“三农”问题的重大政策导向,其基本目标是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当前农村宅基地闲置和粗放利用,使得农村大量的土地资源被浪费,因此“盘活”这些潜在土地资源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主要抓手。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可以促使更多的社会资本流入乡村,促进农民增收和乡村产业合理发展。因此,乡村振兴中宅基地制度改革要找到宅基地有序流转、有偿使用和有偿退出等方面的突破口,推动我国城乡一体化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宅基地制度改革;三权分置;有偿退出

   [中图分类号]F3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7909(20_)10-17-3

   城乡二元化体制和城市优先发展战略,使土地、资本、劳动力等要素大量向城市流动,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和乡村的转型。现如今,乡村大部分年轻劳动力选择到大城市打拼,大量的农村宅基地处于闲置状态,加剧了农村社会的衰落。农村宅基地制度作为乡村基础性制度之一,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保障了农民的居住需要和相关的福利,也是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的极为重要的政治制度。然而,现行宅基地制度在大部分农村地区已经难以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需求,也无法满足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

   党的十九大报告将乡村振兴战略列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坚定实施的七大战略之一,这使得农村成为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场所。新时代背景下,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创新真正需要指向的目标应是突破城乡二元土地制度构架,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振兴乡村发展,缩小城乡差距,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1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概述

   1.1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提升了农业的基础地位,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村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产业兴旺的关键是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由此吸引更多市场主体参与农业经营,拓展农业发展空间;生态宜居是指美化乡村环境,发展绿色产业链,使得乡村成为农民宜居、城市人向往的“宝地”;乡村文明是指要发扬优秀的乡村文化,并将传统的农业文明与现代的文明结合到一起,增强乡村的文化软实力;治理有效关键在于基层民主的建设和科学的决策机制的创新;生活富裕的关键是减少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促进农民增收。乡村振兴战略意在解决农村凋敝的问题,乡村振兴战略是全方位的振兴战略。

   1.2我国宅基地制度发展历史与现状

   1.2.1历史回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农村宅基地制度的变迁可以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1949—1956年,实现了农民拥有宅基地和房屋的所有权;第二阶段是1957年至改革开放初期,宅基地由农民所有转变为农村集体所有农民使用,并允许城镇居民取得宅基地;第三阶段是改革开放至今,《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进一步明确了“一户一宅”、无偿分配、限制宅基地入市流转等规定,农村宅基地归农民集体所有和农民房屋在集体经济组织的范围内可以进行买卖的政策逐步形成。在这个阶段,“房地一体”政策变为“房地分离”。这实际上是一种政策上的悖论,一方面农民宅基地属于农民所有,农民有租赁和买卖宅基地的权利;另一方面又不允许宅基地出租和买卖。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农村经济是封闭式的自然经济,各类生产要素是在该集体组织内进行配置。改革开放以后,宅基地制度虽经多次调整和完善,总体上走过了一条不断强化的道路。

   1.2.2发展现状。历史上宅基地是农民的私有财产,农民家庭的财产状况主要体现为留存下来的“祖宅”[1]。宅基地是指以集体经济组织成员资格为前提的农村居民,为了他们生产和居住的需要,从集体经济组织里无偿取得,可用来建造农房以及晒坝、饲养厂等附属生产生活设施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2]。宅基地由于其居住和风险保障功能及农民的“祖宅情结”,对于农民来说具有一定的特殊性[3]。但是,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农村宅基地的基本居住保障性功能正在弱化,宅基地的财产性功能在不断增强[4]。发展农村金融的关键在于农村宅基地的抵押融资功能的实现[5]。在保障农民“户有所居”的前提下,逐步开放宅基地入市流转范围,实现城乡融合发展,同时可以实现利益主体之间的共赢[6]。

   宅基地流转可以看作是乡村振兴战略未来的发展趋势。在宅基地流转的实践中,大多数学者认为主要问题在于农村宅基地产权权能受限。虽然法律规定了农村集体对宅基地的所有权,但是实际上大部分农村集体的所有权被虚置,而只有小部分收益权和处分权。目前,宅基地流转遇到的现实问题包括宅基地退出和补偿问题。宅基地权能的不完整导致自愿有偿退出制度难以构建,使得大量的农村宅基地闲置[7]。在此背景下,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开始进入学者视野。

   2宅基地制度改革的试点经验

   2.1试点情况说明

   2.1.1宅基地的功能扩展至经营性用途。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许多农户将其闲置宅基地和农房出租给第三方经营客栈、餐饮等,如银桥镇在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的实践中,将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与盘活利用闲置农房和宅基地统筹规划,缩小了征地范围,同时又为乡村振兴提供了用地支撑。将银桥村0.287hm2闲置宅基地作为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试点,促进了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和农村三产融合,进一步释放增加宅基地经营用途发展产业的改革红利[8]。试点的实践表明,将宅基地的居住保障性功能扩展到经营性用途可以为我国农村产业的发展提供用地保障[9]。

   2.1.2推动乡村治理体系建设。值得一些不发达地区借鉴的试点改革主要为江西省余江县宅基地制度的改革。余江县建立村民事务理事会,给予村民事务理事会宅基地退出、收取有偿使用费等权利,真正有效地发挥了村民自治组织的主体作用,在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农民参与宅基地改革的热情,也进一步增强了村内各主体之间的凝聚力[10]。余江县在农村村民自治方面的经验,对于探索我国乡村治理模式有借鉴意义。 2.2试点中存在的问题

   2.2.1宅基地退出的资金不足。目前,闲置宅基地的退出机制主要通过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回购。重庆市对退出的宅基地,各地区按照相关的规定给予农民一定的补偿。之后,农民退出的宅基地由当地土地整理机构将其复垦为耕地,归村集体经济组织所有,然后将新增的建设用地指标用作地票,进入重庆市农村土地市场进行交易[11]。

   2.2.2宅基地流转活力不足。目前,宅基地流转只限于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在部分试点中,如浙江省义乌市主要通过租赁、抵押的方式进行流转,不仅期限、用途有严格的限定,目前流转主体也仅限于银行。

   2.3试点中值得借鉴的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悬殊的主要原因在于农村的市场化程度低,不能使资源有效流通起来,使得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减少。那么,如何有效流转农村的闲置宅基地,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打破城乡二元制度,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思考的问题。要盘活农村闲置的宅基地资源,就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例如,对那些有旅游开发前景的闲置宅基地,可以发展乡村旅游,真正将闲置宅基地合理地利用起来,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实践支持。

   3乡村振兴中农村宅基地制度的改革建议

   3.1探索宅基地“三权分置”

   目前,宅基地改革的关键还在于还权赋能,应走出宅基地的居住保障功能,进一步打破宅基地财产功能受限的局势。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的核心就是在农村宅基地集体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实现宅基地的所有权、资格权和使用权的分离。通过放活宅基地的使用权,为社会资本流入乡村的大门提供了钥匙,如此一来,宅基地可以做到成片建设,形成一定规模的产业化生产,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引导资本留在农村,增加当地居民的就业率。

   3.2探索宅基地有偿使用机制

   改革开放以来,虽然大量的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使得农村居住人口急剧减少,但是农村建设用地却仍处于高速增长的状态。产生这种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宅基地的分配和占用是无偿的。因此,需要探索宅基地有偿使用机制。宅基地的有偿使用是指由于历史原因导致“一户多宅”或宅基地面积超标的,需要采用有偿使用的办法,加大农民多占宅基地的代价,才能有效地防止多占宅基地现象的继续发展。

   3.3探索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

   宅基地制度改革的关键在于农民权益的保障和土地资源的集约利用,所以我国应优化宅基地退出补偿机制,让农民更加愿意退出其闲置的宅基地。这可以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促进农村土地的集约利用,推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12]。笔者认为首先应合理制定农户宅基地退出补偿标准,保护农民财产权益;其次考虑到宅基地对农户家庭仍具有较强的社会保障功能,为了防止农民流离失所,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应对宅基地退出的主体加以限制;最后应探索宅基地退出的多元化补偿形式。

   3.4建立相关的风险防范机制

   实际上,一些拥有特殊的自然资源的宅基地沦为商人和企业的投资对象,改变了宅基地的用途。同时,一些地方政府为了自身的利益,强迫农村居民退出宅基地换取城市户口,这可能会严重影响农村社会的稳定。因此,为了防范这种风险的产生,需要建立宅基地流转、入市等的风险防范机制。一是要严格限制宅基地流转的范围;二是要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禁止任何主体强迫农民退出宅基地;三是要建立宅基地流转后的增值收益分配机制,保障各方主体的合法收益;四是要建立宅基地流转监管机制,禁止城市人购买宅基地用作投资等用途[13]。

   4结语

   新时期,乡村振兴战略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的体制机制问题,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进而实现乡村振兴。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市场配置资源要素将起到决定性作用。土地作为乡村的关键要素,由于其财产权益不明确、权属不清晰,难以进行市场化配置,也難以与其他要素进行资源重组,制约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当前我国农村“三块地”改革中,宅基地制度改革涉及广大农民的根本利益,能促进城乡要素之间的流动与重组,所以宅基地制度改革需要从宅基地的“三权分置”、有序流转以及有偿使用和退出等方面着手,以此作为乡村振兴的突破口,并且在实践中应充分发挥宅基地制度改革对于乡村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驱动作用。

   参考文献

   [1]陈小君,蒋省三.宅基地使用权制度:规范解析、实践挑战及其立法回应[J].管理世界,20_(10):1-12.

   [2]关江华,黄朝禧,胡银根.不同生计资产配置的农户宅基地流转家庭福利变化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_(10):135-142.

   [3]龚宏龄.农户宅基地退出意愿研究:基于宅基地不同持有情况实证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_(11):89-99.

   [4]张克俊,付宗平.基于功能变迁的宅基地制度改革探索[J].社会科学研究,20_(6):47-53.

   [5]李力行.发展农村金融的关键:发挥农用地和宅基地的抵押融资功能[J].农村工作通讯,20_(14):37.

   [6]朱新华,柴涛修,陈利根.宅基地使用权流转制度改革的制度经济学解析[J].中国土地科学,20_(4):34-37.

   [7]付文凤,郭杰,欧名豪,等.基于机会成本的农村宅基地退出补偿标准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_(3):60-66.

   [8]刘圣欢,杨砚池.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的权利结构与实施路径:基于大理市银桥镇农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_(5):45-54.

   [9]沈丽君.对宅基地使用权制度的法律分析[J].法制与社会,20_(16):54.

   [10]赵龙.为乡村振兴战略做好土地制度政策支撑[J].行政管理改革,20_(4):11-14.

   [11]铁小军,赵成胜.宅基地有偿退出实践与思考[J].中国土地,20_(7):26-27.

   [12]杜伟,黄敏.关于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思考[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_(1):12-16.

   [13]陈振,罗遥,欧名豪.宅基地“三权分置”:基本内涵、功能价值与实现路径[J].农村经济,20_(11):40-46.

第2篇: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论文

  乡村振兴是祖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而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是推动乡村振兴的关键性措施。通过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能够在农村地区吸引更多的资金和人才,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促进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实现乡村振兴。

   1、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问题

   (1)产业升级有待提升

   目前,我国农业产业以基础性农产品生产为主,对农产品缺乏深度的加工。很多农产品知识停留在初级产品加工供应方面,导致农产品的附加值相对较低,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农业的整体效益。很多发达国家的农产品加工产值都要超出农业产值数倍。以美国为例,美国的农产品加工产值是农产品产值的5倍。相较于发达国家,我国的农产品加工产值还有待提升。以我国的中西部地区为例,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发展二三产业会受到多方面条件的制约,因此,很难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形式。再加之我国农业产业化层级偏低,使得我国难以形成具有国际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大型龙头企业,进而更加不能打造出国际知名的品牌。

   (2)科技化程度不足

   目前,我国比较缺乏农业科技专业人员,导致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较低,这给我国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而在一些发达国家中,农业科技人员的数量较多,例如,日本的农业科技人员与农民人数的比例为5:10000;德国农业科技人员与农民人数的比例为13.5:10000;美国农业科技人员与农民人数的比例为7.2:10000。在我国,这一人数比例仅为2.81:10000,显然我国农业科技人员数量较少。而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方面我国也落后于发达国家,日本和德国的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可以达到80%,而我国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则为50%。在农业生产方面,我国正在推广农业机械化,而日本与美国早在20世纪中叶便已经实现了农业生产机械化。目前,德国在农业生产方面发展十分迅速,已经从农业生产机械化向农业生产智能化的方向发展。由此可见,我国在农业生产方式上也落后于发达国家。

   (3)资源与环境问题比较突出

   我国虽然自然资源总量较高,但是由于人口众多,导致资源人均占有量相对较少。在农村地区,农业基础资源比较紧缺,再加之我国农业人口数量众多,导致人均占有量相对较少。以耕地为例。我国更低面积占世界的7%,这些耕地分配给庞大的农业人口,会直接导致人均耕地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除此之外,我国农业生产技术不够先进,这会导致农业基础资源得不到有效的利用,甚至会出现比较严重的浪费现象。例如,发达国家对灌溉水资源的利用系数可以达到0.8,而我国只为0.5。另外,我国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化肥的应用量也十分巨大,平均每公顷应用的化肥是发达国家的几十倍。这不仅会造成大量的资源浪费,而且会对土壤以及环境造成十分不利的影响,同时还会影响到农产品的品质,威胁人们的食品安全与身体健康。

   2、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振兴的措施

   (1)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在农业工作之中,需要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主线来抓,同时要以提升农业供给质量为中心,结合市场导向,以满足人的需求为目标进行生产。提升我国农产品加工深度,转变农产品低水平供需平衡的状况,向农产品高水平供需平衡方向发展。结合地区特色,加强对科技的应用,确产业发展方向,实现农产品的高质量发展战略,促进农业生产效率的提升,同时促进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使我国农业产业能够高质量的发展,推动乡村振兴。

   (2)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构建,需要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调整,使其更加优化。要结合地区农业特点,采取有效措施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的融合发展。最终形成一个具有较强竞争力,并且技术先进、协调发展、符合市场需求并且结构合理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要加强对新型科学技术的应用,同时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加强对现代物质装备的推广与应用,不断提升农业生产的科技与装备水平。除此之外,还需重视基础设施建设,进而使现代农业生产体系更加完善。同时还要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更好的对农业生产活动提供支持与帮助,促进现代化农业经营体系的完善。

   (3)拓展农村产业发展空间

   拓展农业产业发展空间,要突破传统以第一产业为主的发展趋势,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在此过程中,要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基础,同时促进农产品加工业以及商贸物流服务业的发展,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提升农业收益。除此之外,要结合农业生产的实际情况,大力发展休闲度假、农耕体验、旅游观光以及乡村手工艺等,扩大农业经济覆盖面,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拓展农村产业发展空间,还要注重对互联网等新技术的应用,通过互联网发展电子商务,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积极打造品牌农业。还要加大对农业农村资源的开发,鼓励创新,积极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村产业的发展。

   (4)增加农村有效制度供给

   要接触要素下乡的制度限制,促进城乡人才资源的双向流动,为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要繼续深化农业农村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提升农业一体化管理服务水平。开展农村金融体制改革,既要为政策性金融供给提供保障,也要促进金融制度的创新,推动村镇银行的发展,鼓励商业银行扩大农村信贷业务范围,为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资金保障。

   综上所述,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能够为我国的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力的支持,促进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不断拓展农村产业发展空间,同时要为其提供多方面的保障,实现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第3篇: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论文

  [摘要]乡村振兴是党中央重大战略部署,是解决农村问题的关键措施。然而,由于农村区域广阔,农村发展极不平衡,大部分农村公共设施和基础条件落后,农村经济发展动力严重不足,部分农村空心化现象突出,因此,乡村振兴面临新的课题。本文对乡村振兴面临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了相关的治理措施,希望对于拓宽乡村振兴思路有所帮助。

   [关键词]乡村振兴基础建设支柱产业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志码:A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党中央重大战略部署,要走出现阶段乡村振兴面临的困境,必须加快乡村经济的发展,根据乡村实际做好发展统筹规划。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乡村经济实力不足,乡村基础条件较差,乡村公共服务水平不高,缺少吸引社会资本投入的硬件资源,乡村建设资金不足,乡村经济发展缓慢,尤其是乡村人员外流较多。部分乡村出现“空心户”“空心村”现象,因此,必须增强乡村吸引力,重视乡村人员外流问题。在这种背景下,研究乡村振兴具有重大意义。

   >一、当前乡村振兴面临的突出问题

   第一,乡村建设严重滞后,城乡差距愈加明显。现阶段,随着城镇化速度加快,城市扩张明显,一些大中型城市建设表现突出,与广大农村形成鲜明对比,建设资源和公共资源向城市聚集,乡村建设严重滞后,城乡差距愈加明显,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不足,大部分农村基础设施与城市相差明显。现阶段,虽然国家加大了对乡村建设资金的投入力度,但由于乡村范围广阔、受众面广,能够改善的环境条件相对有限[1]。二是农村人居环境条件相对较差。农村与城市差异逐渐扩大,原因在于乡村农业生产的特殊性,由于广大农村条件千差万别,大部分农村仍然依靠手工为主以户为单元的家庭劳作方式,使改善农村的生产条件存在较大难度。乡村人居环境因乡村规划滞后呈现无序状态,乡村环境状况堪忧。三是农村公共服务能力较差。由于公共资源向城市倾斜,农村公共服务能力较差,如小学、中学撤并使部分农村孩子就近上学难;乡村医院医疗条件较差、待遇差,难以留住医护人员,医疗资源向城市集中,农村居民就近就医难。

   第二,乡村发展动力不足,大部分乡村经济缺少主体产业支撑。乡村经济是社会管理较为特殊的对象,它是以乡村管理为主体的治理单元,由此导致乡村经济发展受到很大障碍,特别是许多乡村没有发展规划,排除在统一的城镇建设规划之外,乡村建设处于自发状态。加上政策对于农村土地利用的限制,农村土地属于集体性质,除了土地流转之外,不能进行其他开发活动,影响农村利用土地发展经济的步伐,导致大部分乡村以农业经济为主,缺少主体产业支撑,乡村发展缺少必须的资金来源,乡村发展后劲不足。以村为单元的大多数村级集体经济空心化。承包制和农村税费政策改革后,村集体缺少了以收取提留为主的收入来源,集体经济呈现空心化。大部分乡镇经济实力较差,投入建设改善基础设施的能力不足,难以吸引到优势项目和优势企业入驻,经济发展缺少动力[2]。

   第三,乡村吸引力功能弱化,乡村人员外流现象严重。由于社会优势资源向城市集中,农村吸引力明显下降,乡村人员外流现象十分明显。部分家庭中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乡村值守的人员只有老人和孩子,出现了留守老人和留守儿童。部分家庭举家外迁,只留下空房子,成了“空心户”,由此出现了部分“空心村”。在农村中从事农业劳动的青壮年劳动力缺乏,大部分乡村中老年人成为农业劳动的主体,从事简单的农事劳作,甚至部分出现了农田荒芜现象。

   主要原因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农村家庭的田亩少,农业投入成本高,农业收益低,农村居民从事农业劳动不能满足生活的需要,由此导致乡村外出务工人员增多;二是新一代农村居民的乡村观念淡薄,缺少传统乡村文化价值观念吸引,在城市环境熏陶下对乡村依赖性减弱,选择离开乡村,而乡村吸引力差,没有可以补充的人力资源回流;三是现阶段城镇化与乡村建设脱节导致乡村人员外流增加,使乡村发展缺少劳动力,而且有加剧趋势。

 >  二、乡村振兴路径选择

   我国乡村范围广,地理形态差异较大,发展环境参差不齐,因此推行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结合各地发展实际,按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统筹规划,选择好乡村振兴路径。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第一,加大乡村基础建设投入,提升农村公共服务水平。现阶段,要消除城乡差别,必须增加对乡村的投入,在政策和资金上向农村倾斜,针对各个区域内乡村的实际情况,进行分类推进,有序进行乡村治理。一是做好区域内乡村建设规划,促进乡村建设有序开展。我国乡村范围广,地理形态差异较大,因为发展状况和区位差别形成的经济条件悬殊,因此,推行乡村振兴战略,必须结合实际情况有序开展。要充分重视大部分乡村发展缺少规划的问题,以县域为单位编制乡村发展规划,纳入全域發展范围,统筹运行;要将城镇化与乡村建设结合起来,促进乡村环境的整体改善。二是加大乡村农业水利建设资金投入力度,改善农业生产状况和农业生产条件,促进农业的稳定发展。三是加大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力度,重点进行乡村道路规划建设、乡村人居环境建设,通过城镇化改变乡村分散难管的状况,从而提高乡村治理能力。四是做好乡村公共配套服务措施。在教育资源、医疗资源方面增加对乡村的投入,做好乡村公共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优化乡村资源条件,提升乡村宜居指数[3]。

   第二,加快培育乡村支柱经济,促进农村支柱产业发展。乡村经济增长缓慢、发展后劲不足的根本原因在于缺少支柱经济,因此,要加快培育乡村支柱经济,改变乡村经济状况,促进乡村支柱产业发展。一是加快推进现代乡村农业建设,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各地要根据区位特点,寻找并培育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产品,集中开发农户单个的土地,实行农业产业园管理,推广“一村一品”或“一乡一品”集中耕作模式,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壮大乡村经济实力,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二是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田园经济。要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必须考虑农业经济效益,对传统的种粮种菜模式进行改革。比如,针对城市居民对乡村旅游的向往需求,有条件的乡村可以从发展休闲农业入手,做好相关配套服务,在满足城市居民的旅游娱乐需求的同时,提升休闲农业的附加值。又比如,可以让部分少地居民体验田园生活,组织他们从事乡村田园管理,从而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三是发展乡村工商业。振兴乡村经济,必须加大乡村招商力度,做实乡村发展基础,壮大乡村经济实力,使乡村发展有资金保障。

   第三,重视乡村人员外流现象,增强乡村吸引能力。人是发展的决定因素,乡村振兴必须依靠乡村人员发展,因此,乡村人员外流问题,应引起社会各界高度重视。现阶段,在城市化加速发展和城镇化推进过程中,必须针对乡村实际,增强乡村吸引力,使乡村人员流动保持在合理范围,优化村级结构,进行乡村、村组间的合理布局,有效节约与利用农村土地资源,防止空心村的出现。一是要加强乡村人文建设,培育本土乡村文化,让乡土文化价值观能够吸引新一代的农村居民,使他们增加对乡村的留恋,从而愿意投身到乡村建设。二是加强乡村组织建设,发挥乡村各级组织的凝聚作用。要选用有号召力愿意投入乡村建设的人士充实到乡村各个岗位,发挥他们的影响作用,从而推动乡村经济发展,吸引更多的人回归乡村、热爱乡村,投入乡村发展。三是加强乡村社会管理,促进乡村和谐发展。要在乡村培育文明新风,改善乡村公共卫生环境脏乱差的现象,丰富乡村业余文化生活,提升乡村生活幸福指数。

 >  三、结语

   由于我国乡村范围广,发展条件千差万别,乡村振兴任重道远。要改变乡村落后面貌,防止人员外流,必须加快乡村经济发展。具体来说,应加强乡村基本设施建设,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因地制宜做好乡村规划,培育乡村支柱产业,做好乡村社会治理,提升乡村幸福指数,从而吸引乡村人员回归,促进乡村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管程程.基于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的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体系建设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_(1):6-7.

   [2]刘亚玲.乡村振兴视角下乡村治理问题研究[J].新西部,20_(34):59-62.

   [3]刘兴景.乡村振兴背景下乡村有效治理的路径思考[J].经济研究导刊,20_(35):25-27.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论文【3篇】.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本类热门推荐

热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