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万书网,千万量级范文库任你选!

当前位置:首页 > 毕业论文 > 其他论文

中国工业发展的战略环境及主要趋势

说明:文章内容所见即所得,本站下载的DOCX文档与页面上展示的相同。如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客服QQ:4084380 发送本文地址给客服即可处理(尽可能给您提供完整文档),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本文地址:https://www.wanshu.net/lunwen/a12/71813.html

一、消费需求升级有力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高级化进程

202_年以来,我国居民消费水平逐步由温饱型向小康型过渡,消费重点由生存资料转向享受资料和 发展 资料,提升生活质量已经成为当前的消费重点,汽车、住房、 电子 通讯器材、家庭装饰装修等新兴消费持续升温,增长迅速。消费需求的高级化过程决定了 中国 工业 发展进入以提高素质为核心、提高增长质量和市场竞争力为方向的新阶段。产业结构调整的目标不再是“补短”和实现一般意义上的比例平衡,而是产业升级和结构高级化过程。

从中长期来看,新兴消费品的市场需求将保持较长时间的持续增长,特别是汽车、电信产品和住宅等;家电、轻纺等 目前 市场需求已趋饱和的产品,将面临产品升级换代的结构调整;新型材料工业将有较快发展,以满足新一代产品生产的需要;为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高国民 经济 的信息化程度,以信息产业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也将出现高速增长态势。

二、市场结构趋于垄断竞争型,大 企业 进一步主导控制整个产业链,中小企业不断沦为大企业掌控生产体系的附庸

随着市场竞争趋于充分和完善,强势企业在技术、管理和营销上的优势不断转化为市场竞争力;逐步发育成熟的资本市场也为产业要素的流动与重组搭建了畅通、迅捷的交易平台。从市场结构看,今后将出现一批能够在国际上立足的大公司、企业集团,关键产业的市场集中度明显上升,相对分散的市场格局逐步被少数大企业控制的架构所取代。

由于生产专业化与分工的细化和发展,大企业在战略上将把核心竞争力的聚焦点由以往追求生产规模和成本优势,转到技术创新、强势品牌塑造、营销渠道控制等方面。

三、资源紧缺和生态保护对工业发展的约束作用日益显著,走新型工业化之路成为越来越紧迫的战略抉择

我国以往的工业化进程以资源的高投入为基础。我国人均资源占有量大大低于世界人均水平,中国经济要持续、快速发展,不可能继续依赖资源的大规模投入,特别是水和石油将成为两大资源瓶颈。

工业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不仅来自资源供给不足的限制,还表现为环境承载能力造成的束缚。走传统的工业化道路,我国才达到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就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中国在经济上要赶超发达国家,但不能以资源消耗和牺牲环境的方式实现赶超。这就要求未来的工业发展必须走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高效率、可循环、少排放的新型工业化道路,着手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生态环保型的 现代 发展模式,缓解日益加大的资源约束和生态环境压力。

四、生产能力的空间集聚趋势进一步加剧,产业集群的竞争优势凸显

改革开放以来,原来在计划体制下高度分散的工业生产格局迅速集中,产生了一批在全国有较大 影响 和较高市场占有率的特色产业集群。从实践来看,集聚、分工协作、竞争自强化、协同、 网络 和“区域品牌”等经济效应构成了产业集群的强大竞争优势,从而使生产能力的空间集聚过程呈现持续发展之势,并不断累积为地区经济高速成长的动力源泉。

展望未来,产业要素在不同区域间的流动、转移将不断加快,对规模经济效益的追求将持续地促使相关企业在地理空间上相互接近、集中生产。产业集群优势将超越低成本而成为吸引外资投向的主导力量,并使“产业联系”成为投资政策的新焦点。

五、市场化条件下区域分工和合作机制渐趋成型,城市间经济联动关系更加紧密,中心城市对制造业发展的支撑和带动作用不断加强

建立基于比较优势和产业链区别定位之上的区域分工和合作机制,是各方获得“多赢”的唯一选择。城市政府在战略规划、产业导向和信息交流上的协调与合作,在其中将发挥关键的引导和促进作用,不仅能为企业提供有效信息,降低投资风险,还可通过优势互补,增强整个区域的环境竞争力。

随着市场化程度的提高,中心城市在区域范围内集聚资金、人才、技术、信息等产业要素的能力将大幅提升。中心城市的快速崛起,打破了区域产业结构的同构化特征,增强了区域合作的动力和潜力,对周边城市的辐射能力随之提高。城市间经济联动关系更加紧密,以往对同一产业在企业、项目上“非此即彼”的简单争夺,逐渐演变成以产业链分工为基础、上下游对接配套的新型合作关系。产业链在空间上的延伸促进了更大范围内比较优势的优化整合,将有力推动区域经济的共同发展。

六、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培育自有加工制造能力,实现整个 工业 结构的优化升级

近年来,跨国公司向我国转移生产能力的重点,已由以往的纺织服装、鞋和金属制品等劳动密集型产品,转向 电子 、化工、运输工具以及机械等中间产品和零部件的生产活动。产业转移的战略重心也从单纯利用 中国 的成本优势建立境外市场的加工基地,逐渐转到进占中国市场。跨国公司越来越多地将非核心的生产、营销、物流、研发乃至非主要框架的设计活动,发包给国内的合作 企业 ,进而将其纳入自己的全球生产组织体系。

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充分利用跨国公司的资本、技术和市场优势,培育塑造自有加工制造能力,仍是今后中国工业成长的一条重要战略路径。要通过改善投资环境,特别是营造一个鼓励和保护技术创新的外部环境,吸引跨国公司将更多高技术产业以及技术密集型工序转入国内,带动整个工业结构升级,减弱外资对土地和劳动力价格的敏感性。围绕外资,大力 发展 自有配套加工能力,强化外资企业与本地 经济 的产业关联性,形成扎根型加工制造体系。

七、市场竞争不断与国际接轨,企业素质面临全方位的挑战与考验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不断扩大,特别是在我国加入WTO的过渡期结束后,绝大部分产业都要与国际通行规则全面接轨。对在乡村工业化道路和体制外环境中发展起来的非公有制企业来说,企业素质及其决定的存续能力无疑要在日益国际化的竞争环境中接受全面的挑战和考验。

提升企业素质的关键是提高经营者素质。要通过搭建旨在帮助经营者生成和发展的服务平台,促进那些有潜质的经营能人向具备 现代 经营管理素质的企业家转变,强化以创新与进取意识为核心的战略思维,以及以环境应变、资源整合与规划控制为主的战略管理能力。还要大力引入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生产管理系统,提高经营者对生产过程的计划、组织与控制水平,强化企业针对市场需求不断趋于“多品种、小批量”情况下的柔性供给能力,把优化管理的着眼点向组织结构、管理模式、管理标准化以及严重薄弱的人力资源等领域延伸。

八、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协调发展,促进就业结构非农化趋势,推动非农就业人口向城市集聚和城市规模扩张

长期以来,由于没有充分重视城市对工业发展的聚集和支撑效应,我国城市化与工业化之间出现了比较明显的脱节。城市对大量流动人口涌入缺乏必要的准备和管理,流动人口聚居不断产生新的 社会 问题 ;乡镇企业缺乏城市化引导而盲目布局,不仅基础设施成本过高,还大量占用耕地,严重破坏环境。

未来的工业发展必须突出与城市发展的协调互动。从城市发展角度看,要在冲破户籍管理、土地流转和社会保障等制度障碍的基础上,通过优化和完善城市的基础设施与服务功能,增强城市对工业化的承载能力,吸引非农产业要素向城市集聚;而就工业来说,要通过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发挥工业对直接提供生产性服务的第三产业的关联带动效应,使之快速扩张,为 农村 剩余劳动力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通过强调产业要素向城市周边的集中布局,推动非农就业人口向城市集聚和城市规模扩张。

中国工业发展的战略环境及主要趋势.docx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

推荐度:

下载

本类热门推荐

热门文章